coser八段锦吧 关注:2,254贴子:13,955
  • 1回复贴,共1

道家站桩与炼己,其实站桩可以脱胎换骨! 一说到站桩,很多人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家站桩与炼己,其实站桩可以脱胎换骨!
一说到站桩,很多人立马想起武侠片里一个少年扎着马步,站在两根木桩上,头上和两肩都还各顶着一碗水。
没错,这就是站桩。
不过站桩分很多种,马步桩比较常见。
有的桩要求单腿站,或者踮起脚跟站。湖南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前辈,从小家传的功夫,居然是用脚趾站桩,实在令人惊叹。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无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大都以桩功为基础。而道家的丹道功夫,也极其重视站桩。
我初入玄门之时,家师对于其他的功法只是略略带过,唯独在站桩上,前前后后帮我调理桩架有半年之久,我才勉强把架子给定了下来。
相比其他功法要持咒、行诀、结印,书符、踏罡,吐纳等等,似乎站桩是最简单的,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就行了。
图片
我反倒觉得站桩其实是最难学的。
若只是摆出一个大致的桩架,倒是不难,难就难在诸多细节的微调,这些细节其实才是精华。这些细节和种种意念结合在一起,十分微妙。
比如对头部的要求,对初学者仅仅只是要求“头正颈直。下颌微收”。
若能坚持练下去,再教他领一个意念,想着头要顶着天空一样,微微有一个向上顶的意,有这个意在,颈自然就直了,下颌自然也会微收,久而久之他会慢慢领悟到什么是“虚灵顶劲”。
又比如对肩肘部的要求,刚开始只是教放松肩部,两肘下垂,不到一定的时候,不会给你点破“沉肩坠肘”的真意。
很多人认为应该把“沉肩坠肘”改为“松肩垂肘”,其实这是不得真传。古人用词极为慎重,“松”和“沉”,还有“垂”和“坠”,完全是两个概念。
“松肩”是对初学者的基本要求,只不过是肌肉上的放松而已。只有肩先“松”下来了,才有“沉”的希望。
而“沉肩”也是需要领一个意念的。只有练到一定火候,再加上点拨,才能真正领悟“沉肩”的意义。
可以说,只要肩一沉下来,整个桩架就会大不一样。所以教老外站桩,就很为难,因为你只能告诉他relaxtheshoulde,教他放松肩部,
图片
很难让他领会什么是“沉肩”。
这些年我传授站桩,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桩架无比僵硬,能达标的人极少,所以调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什么大家一起站桩,明明桩架都一样,有的人姿势很标准,但站着却毫无气势,也没有那个味道,甚至看着还别扭。
而有的人的桩架只要一摆出来,就有一股顶天立地,怀抱天下的气势。关键就在于一个“意”!《龙蛇演义》这本小说里,关于站桩的“意”,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一个是巴立明教霍小玲站桩,也是教她先学会领会拳意。老巴告诉她,拳意越浩大精深,武功成就就越大。这跟做人一样,做人要先培养性格,性格越出色,人也就越出色,都是一个道理。
巴立明教她站桩时头上领的意,是以头为北极星,北极星又为紫微星,为帝星,只要一动,帝星飘摇,天下皆反。
在站桩的时候要存着这个意,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气质就会融入其中来。
图片
若不存意,则是死练,瞎练而已。
但霍小玲怎么也领不到这个意。因为她不像巴立明是六七十年代的人,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她是香港人,出生环境和内地不同,更加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意境,自然无法融入其中。
还有一个情节也挺有趣,王超在小区公园站桩,这个桩为“心印势”,寓意心和天地相印,与自己生命力相印,与众生相印,与一切美好愿望相印。
是大如虚空的拳架,至高无上地见神法门。旁边一个老者虽然不懂武,但他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巅峰人物,他看了半天,说:“看你站这的气势却也看得出来,有股大气,很大很大的气势。
就好像是能满足所有的人的愿望的味道”。当时王超内心一惊,因为正好一语道破了他这个桩的意境,说明这个老者也非一般人。
图片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一个“意”,拳有拳意,桩有桩意,所以行拳站桩,和诗词,书法,国画,古琴一样,都是需要领会到其中的意境的。
比如古人写作,讲究的是“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
泼墨挥毫,讲究的是笔意,或笔意纵横,或笔意潇洒,或笔意空灵。我以前讲过,为何传统文化有移情换性,改变气质的作用,关键就在于通过修学中的潜移默化,能逐渐深入体会到这其中的“意境”,这股子“意”,就可以慢慢的改变一个人精神面貌,提升一个人的气质。
积蓄的“意”多了,就能慢慢养成“势”,这个人就会有了气势,气场。
所以,武者或是修道者,和书法家、画家、诗人、古琴家等等是一样的,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或空灵、或稳健、或豪放,或锋锐,这都是长期修炼出来的,迥异于俗流。
站桩要站出功夫出来,就必须要存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桩架是用意而不用力,桩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领不同的意,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2-20 16:55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3-26 14: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