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女博士吧 关注:110贴子:1,471
  • 0回复贴,共1

胶原蛋白肽联合维生素C能增加皮肤厚度#五个女博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在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紫外线辐射等环境因素影响方面起着重要的屏障功能。皮肤由大量的胶原纤维组成,胶原基质的平衡在维持皮肤功能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在人类研究中,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皮肤胶原蛋白成分均显示出与年龄相关的减少,导致老年人皮肤变薄[1]。因此,防止与年龄相关的胶原蛋白下降有助于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当加热时,胶原蛋白会发生变性,成为水溶性明胶,明胶经酶解制备成胶原蛋白肽(CP),而胶原蛋白肽目前作为一种食品成分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膳食中补充胶原蛋白肽可以促进关节、指甲和毛发的细胞外基质生物合成[2-3],Proksch等人报道,摄入胶原蛋白肽可增加老年女性的皮肤弹性[4]。
此外,维生素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以调节胶原蛋白的合成。事实上,维生素C的应用可以上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水平[5]。
之前有研究发现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会导致皮肤变薄,伴有胶原蛋白流失。因此,试验人员建立了无毛Sod1-/-双突变小鼠模型来模拟与年龄相关的皮肤变薄情况,在此背景下来评估联合应用胶原蛋白肽和维生素C通过减轻氧化损伤来延缓皮肤老化的影响。
试验方法
把胶原蛋白肽或酪蛋白肽以2%的浓度溶于MilliQ水中,并通过灌胃给药,然后在每个工作日下午1点将0.1%浓度的VC衍生物溶液涂抹到小鼠背部皮肤,持续8周,酪蛋白肽和MilliQ水分别作为胶原蛋白肽和VC衍生物的安慰剂对照。
试验结果01 增加皮肤厚度
如图所示,联合应用胶原蛋白肽和VC衍生物明显增加了无毛Sod1-/-小鼠的表皮和真皮厚度,而单独应用酪蛋白肽、胶原蛋白肽或酪蛋白肽加VC衍生物都没能改变其皮肤厚度(图1A-C)。
为了排除胶原蛋白肽和VC衍生物对皮肤组织的不良影响,试验人员接下来研究了野生型小鼠表皮和真皮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对野生型小鼠的皮肤厚度没有影响(图1D-E)。这些结果表明胶原蛋白肽和VC衍生物联合应用明显改善了无毛Sod1-/-小鼠的皮肤萎缩现象。
02 降低皮肤氧化性损伤
关于MDA含量,胶原蛋白肽和VC衍生物联合应用能显著减低小鼠皮肤组织的MDA水平,相比之下,单独应用酪蛋白肽、胶原蛋白肽或酪蛋白肽加VC衍生物并没有降低MDA水平(图2A)。
另外,胶原蛋白肽和VC衍生物联合应用,或者酪蛋白肽和VC衍生物联合应用,也能显著降低皮肤提取物中8-异前列腺素水平(图2B)。这些结果表明,联合应用可以减轻无毛Sod1-/-小鼠的氧化性损伤。
试验结论
联合应用胶原蛋白肽和维生素C可以增加皮肤厚度,有效预防内在氧化应激诱导的皮肤萎缩。抗氧化剂和活性物质的联合应用为改善和年龄相关的组织损伤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Shuster S, Black MM, McVITIE E. The inflfluence of age and sex on skin thickness, skin collagen and density. Br. J. Dermatol. 1975;93:639–643.
[2] Moskowitz RW. Role of collagen hydrolysate in bone and joint disease.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00;30:87–99.
[3] Zague V. A new view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collagen hydrolysate intake on skin properties. Arch. Dermatol. Res. 2008;300:479–483.
[4] Proksch E, Segger D, Degwert J, Schunck M, Zague V, Oesser S. Oral supplementation of specifific collagen peptides has benefificial effects on human skin physiolog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4;27:47–55.
[5] Geesin JC, Darr D, Kaufman R, Murad S, Pinnell SR. Ascorbic acid specififically increases type Ⅰ and type Ⅲ procollagen messenger RNA levels in human skin fifibroblast. J. Invest. Dermatol. 1988;90:420–424.


IP属地:浙江1楼2023-02-21 16: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