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吧 关注:241贴子:2,133
  • 6回复贴,共1

“微尘中”是指尘境,“微细”是心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入微尘中世界  六、入微细世界
  这两类都是微观。在如来出现品中,在一微尘里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国土,那我们如何从微尘中看一切境界,当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可以去测量自己有否成就。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时,所见到的尘境在内心的感受是如何?如果是一种漠然无知、毫无觉知,这是一种无知。学佛不是学到一切都不管,就表示高明,是要面对尘境而清清楚楚,落叶、黄花、虫鸣、鸟叫都清楚。如果这些都不知道,就表示我们妄想不断,还是活在妄想当中,所以外面尘境才都无感受,这样下辈子一定转畜生道。当我们清清楚楚的时候,心境才会转变,此时看到落叶、黄花,听到虫鸣、鸟叫乃至飞机、汔车的噪声,都是生命的展现,这就是销归自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4-19 07:22回复
    我们要如何销归自性、如何导入内在,这就是自己要用功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净行品,净行品是最佳的下手处,也就是我们面对六尘境界之时,清清楚楚以外,还要善用其心。一个人想要成就,必须对事件有所认知,如果都没有认知,有所成是靠福报而已,福报用完就没有了,这不是修行。所以修行清清楚楚是必要的,要如何去行,如何去做,就是善用其心。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4-19 07:22
    回复
        “微尘中”是指尘境,“微细”是心境。也就是说,微尘中世界是从境缘法力来看的,微细世界是从自证智力来看的。自证智力就是觉知的能力,觉知能力是要警觉到自己的用心状况。我们对于尘境会有警觉性,是因为内外的一种对立,用自证智力去对境缘法力,外面的境界如何,就看自己的自证智力如何,这种“能所”对立很容易了解到。现在我们能否去警觉到自己的自证智力是如何,“入微细”就是让我们去觉知自己的用心是否正确。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在意识形态中,都自认为这样的用心是对的。基本上每一个人的都认为自己的用心是朝正向的,但是不知道也许认知的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用心也就是错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4-19 07:23
      回复
        例如父母望子成龙,因此会严格督促孩子,要把功课成绩达到满分,愿望虽然无可厚非,但心态错误,自认为只要给孩子补习,甚至是自己以前做不到的,却寄望从孩子身上得到,更有可能为争面子,这就是错用心所造成的。因此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是否能警觉到自己的用心是错误还是正确,以及用心到什么程度。若能如此敏锐的观察,觉知性绝对很高,所以敏锐的观察力,与高度的警觉性是分不开的。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反省,自问所行是否正确,反省就是忏悔,若反省忏悔的能力不够,那根本不知道自己用心用到哪里去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4-19 07:23
        回复
          微细世界不是指很小的世界,而是我们能力发展的极限,若能够突破,成长就无限。所以能入微细世界,就能入无量无边的境界,入不了微细世界,既然微观都无法入,宏观就不能成就,因此微细世界是宏观世界的基础。微尘中世界是对境界(所)觉知的能力,而微细世界是对“能”的觉知能力,把“能”当做“所”,然后重新审核。譬如一位法官要判平民的罪是很简单,但一位法官要判罪的人是法官,那就很难,因为其中有一条自由心证,是法官的裁量权。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4-19 07:23
          回复
            现在我们的能力也有一个特权在,而使自己的反省产生很大的障碍,就是自己对自己有豁免权,看尘境或许是看得很清楚,看自己就看不清楚,所以“知道”是不行的,一定要能去感受到那种状况,也就是要有能力去认知“记忆的尘境”。例如一个真正的神射手,他不只是百发百中而已,他还要知道发箭的时机,技术上是可以百发百中,但体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他都知道藏拙“我能够百发百中,不信我射三箭给你看”,而笨的人就一直射满一百支,如果有一箭偏差,那就没有百分之百了,这就是自己反省的能力不足。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如此,一直坚持“我这样做没有错”,最后只有失败,所以“反观自己的能力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修行能到达高阶就在此处。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4-19 07:24
            回复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5-14 1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