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292贴子:981,072
  • 14回复贴,共1

学而篇,有关烦儒者感兴趣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5-11 16:55回复
    这是春秋笔法吧?周公礼制是对奴隶的残酷压迫。儒家说起来,竟然这么高雅,儒雅?


    IP属地:广东2楼2023-05-12 16:24
    收起回复
      礼,不就是客套、假装吗?有隔阂、另有所图、(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总之亲近、真情是不会那套假假咕咕的客套的,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5-12 19:19
      收起回复
        你还是讲讲内外道理,再讲道理意外的东西,道理以外的东西讲的再多,也不能说明道理的合理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5-12 19:44
        收起回复
          谁给你这样解释的!!!暂且不说,人家为什么这样给你这样解释。!!!!能不能动动脑子,调查一下。它给别人怎样解释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5-13 20:36
          回复
            儒教尊封建礼教就是和,否则就是不和。鼠首即鸭脖而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8-05 12:36
            回复
              给反儒跪下才是真正的道礼吧?!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08 0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