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吧 关注:24,898贴子:181,526
  • 3回复贴,共1

双重视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再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文本论述,自然界(物的世界)和人类社会(人的世界)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两大根本范畴。“双重视域”解读坚持文本支撑和创新阐释相结合,把整个世界解析为自然界(物的世界)和人类社会(人的世界)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机联系的视域维度;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世界观哲学,重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及体系路径;围绕马克思和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性和包容性、宏观性和微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五个关键方面,对“双重视域”解读的逻辑自洽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审视。创新建构“双重视域”解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解和创新发展,进一步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双重视域;世界观哲学


IP属地:四川1楼2023-05-12 10:50回复
    马大爷说的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某种特定的生产经济形式下的总和。


    IP属地:广西3楼2023-05-13 15:57
    回复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应该是主流学界的基础性共识。然后,在如何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一问题上,学界长期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解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解读、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解读,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解读,等等,各自采用不同的文本支撑、理论视角及哲学范式,形成了多种多样、派中有派、交锋交融的争鸣格局,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多样化解读之谜”(以下简称“多样化解读之谜”)。总的看,根据对物质统一性和人的主体性的辩证把握情况,诸多解读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方向,其一,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解读为主导,较好贯彻了物质统一性,但对于人的主体性未能构建彻底的理论逻辑及基本体系,存在较为明显的人学空白;其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解读、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解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解读,较好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但物质统一性的理论价值及体系地位被不同程度矮化或虚置。辩证看,两个基本方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成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成果,从不同视角逐步接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真”内涵,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发展及学科建设;同时,都存在着物质统一性与人的主体性未能有机统一的显著缺陷,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传播、实践运用和创新发展。本文尝试从“双重视域”这一视域路径和理论视角出发,坚持文本支撑、范式创新、逻辑自洽相结合,进行新的解读和审视,以冀对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所裨益。


      IP属地:四川4楼2023-05-15 10:06
      回复
        一、寻找新的文本支撑是关键前提
        坚持从原著出发的“文本法则”,应该是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法则和关键提前。正如恩格斯指出,“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资料来进行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页。]。在此,可以先大胆提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究竟有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直接性论述?如果有,则有望澄清“多样化解读之谜”;如果没有,则短期内依然无解决之可能。综合文本论述、学界研究和个人思考,笔者认为,原著本身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观的直接性论述,并且不是孤立的,可以相互印证、有机统一。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时间的文本支撑。总的看,可能是受恩格斯关于“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7页。]等论述的影响,“我国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问题的长期争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三篇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不同理解相关。”[ 刘福森:《新世界观的“纲领”还是“萌芽”? ——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新解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然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德法年鉴》时期。如《形态》指出:“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这一道路已在‘德法年鉴’中,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61页。]又如,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构成《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我们两人早在1845年前的几年中就已经逐渐接近了这个思想。当时我个人独自在这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我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到1845年春我在布鲁塞尔再次见到马克思时,他已经把这个思想考虑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5页。]。 对此,能够获得认同的理解和推论应该是: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应该已经初步建立,至少形成了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看法,后来的有关著述应该属于更进一步的理论化阐发及体系化建构。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核心观点的文本支撑。具体看,在《德法年鉴》中,可以找到代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核心观点的直接性论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1页。];《论犹太人问题》指出,“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52页。]。此外,还有许多与世界、世界观密切相关的论述。如果把这些论述联系起来、整体把握,应该能够发现当时马克思对于整个世界的核心观点,即:“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后来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有“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7页。]这样的表述。大道至简,“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与“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虽然表述极其简约,不同时期的话语表达也有所差异,但内在的世界观意涵是一致的,代表着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整个世界的核心观点。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文本支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这是主流学界的普遍共识。因而原著关于辩证法的文本论述,应该可以进一步印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整个世界的核心观点。如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还是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同时,结合《形态》论述,“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5页。]可以认为,关于辩证法论述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等,与“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应该具有内在一致的世界观意涵,共同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看法。
        上述三个方面,应该能够为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供具体实在的文本支撑,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对此,“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笔者认为,应该可以结合《反杜林论》有关论述去理解和把握,因为《反杜林论》有着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如《反杜林论》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的划时代的功绩是提出了这个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27页。]同时,《反杜林论》草稿中也有这样一段论述:“就哲学被看做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全部哲学都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但是留下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处在不断的生成和消逝过程中的世界的观点。现在不再向哲学,而是向一切科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而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留给它的继承者的遗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页。]其中,“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处在不断的生成和消逝过程中的世界”,虽然从字面意义来看,貌似说的是黑格尔;但从实质内涵来看,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世界观进行批判和扬弃之后的理论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是间接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看法。
        综合相关文本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看法就是“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或“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在此基础上,为便于进一步的理解和探讨,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创新性阐释,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主张自然界(物的世界)和人类社会(人的世界)双重视域客观存在并辩证统一的世界观。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质性存在而言,“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页。],自然界(物的世界)是存在的第一重视域维度,是始终拥有“优先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9页。]的必然王国。同时,在第一重视域维度的基础上,内在的人类社会(人的世界)即各种社会关系的世代性总和,则是人存在的第二重视域维度,“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是人类持续适应和超越自然界的实践成果,是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社会性存在。现实的个人、人的实践及其意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都是双重视域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世代性结果,发展变化的合力始终来自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资本主义之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因素占优势;在资本主义及以后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页。],这是一个不断超越必然王国、持续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上述解读和阐释以下简称为双重视域解读或双重视域世界观)
        对照原著,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系列能够支撑双重视域解读的文本支撑,如对于人,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142页。]。还有两种关系、两种生产、劳动二重性、商品二要素、两种王国以及生产力、生产方式、阶级、社会形态等一系列理论及范畴,都应该是双重视域世界观在相关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理论构建,都可以找到一系列具体实在的本文支撑,双重视域世界观确实能够成为整个体系的理论原点和逻辑起点。


        IP属地:四川5楼2023-05-15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