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吧 关注:2,603,820贴子:16,372,066
  • 1回复贴,共1

在赫尔辛基街头闲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二十九):在赫尔辛基街头闲走(1)

在赫尔辛基街头惊艳了一把,惊艳的对象不是芬兰美女,而是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的中央大厅。

从岩石教堂中出来,接下去是5、6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漫无目的地在街头闲逛。还是以赫尔辛基大教堂为出发点,作为一个地标,以防迷路。大教堂南面的议会广场上矗立着亚历山大二世的青铜雕像,就是那位在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遇剌身亡的沙皇,建赫尔辛基大教堂时他是芬兰大公,自然要塑他的铜像。不过亚历山大二世与他的爷爷亚历山大一世,给芬兰人带来了几十年安定宽松的环境,在芬兰人的心目中是好皇帝,给这二位树碑立传,芬兰人还是情愿的。在亚历山大二世当政的阶段,芬兰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发行了独立的货币,建立了独立的海关,经济建设搞得很不错的,著名的诺基亚公司就是在这个时期创建的。造成这种历史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亚历山大们的皇恩浩荡是一个因素,西方民主宪政大潮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另外的一个因素看上去就不那么阳光,沙俄该时期对芬兰实施宽松政策,是为了“去瑞典化”。瑞典统治芬兰六七百年,芬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刻的瑞典烙印。沙俄之所以对芬兰民族自主性的塑造有意纵容(至少没有过份压抑),很大程度上出于“去瑞典化”的策略考虑。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沙俄以为“去瑞典化”过程差不多了,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开始露出了狰狞的牙齿,试探性地对芬兰实施“俄罗斯化”政策。从此,芬兰又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

从议会广场向西北走,路旁多是赫尔辛基大学的校舍,这个大学是开放性的,校舍东一幢,西一幢地分布在市区。芬兰字和瑞典字我们不认识,但“Universityof Helsinki”这两个英文还是认得的,所以知道那是赫尔辛基大学的校舍。考察了一下觉得不错,打电话给儿子,建议过几年到这里来谋个教职,我们也好多来几次赫尔辛基,才知他说太冷僻,没兴趣。走着走着,发现道路左侧的一栋建筑,红砖和玻璃幕墙构成的立面崭新,里面灯火通明,估计是个大商场,大商场太太感兴趣,便推门而入。一进去,就惊艳了,眼睛和心灵如同被电击一般。

白色护栏的圆弧形曲线,层层向上递升,烘托出一个椭圆的天窗,让人联想到月亮,挂在深邃的天空中的月亮,天光淡淡地下来,与室内白色的照明光源,融成一种透明的薄雾,形成一个静谧安详的空间,顿时与喧闹的街市隔绝,隔绝但不封闭,你坐在护栏边上看书,偶尔抬头,鲜丽的街景触手可及。最让人惊叹的是它的曲线运用之妙:护栏的曲线、楼梯的曲线、建筑物立面玻璃幕墙的曲线,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新奇的视角,大气、灵动、秀雅、静美,在静谧安详的整体氛围中,你隐约还会察觉到一丝清新活泼的气息。这就是传说中的北欧简约主义美学风格,我们在岩石教堂中已经领略过一、二,在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中央大厅中表达得更为集约、更为现代,这座建筑建成于2012年,代表着北欧简约风格发展的前沿趋势,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摹仿它的碎片。

在欧洲,我为建筑物室内装饰惊艳了两次,一次是在巴黎歌剧院,另一次就是在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的中央大厅。凑巧的是,这两次惊艳都是误打误撞的结果。这两个地方都不在定制的游程之内,是在街头闲走时误入的。意外之喜,弥足珍贵,就象在街头一不小心捡到了一个钱包,鼓鼓的,里面塞满了美元。看我博文的同志注意了!给你提个醒,如果你去巴黎和赫尔辛基旅游,千万别错过这两个地方哟!而且,你如果是跟团走,这两个地方多半不会在计划之内,你得自己找机会去的。


IP属地:浙江1楼2023-07-21 08:52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三十):在赫尔辛基街头闲走(2)

    文艺复兴把古典风格从罗马废墟中拯救出来,使欧洲建筑摆脱了中世纪哥特式的纠缠,继而发展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艺术家们的炫技癖好和豪门贵族在马桶盖上雕花的奢侈做派,使装饰风格越来越繁密。但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看的,以十八世纪后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为起点,欧洲建筑开始了“删繁就简”的反动,至世纪之交(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欧洲建筑出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工业化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但审美上的由繁入简的求变只是它兴起一个原因,另外两个因素也许更为有力:一个是以玻璃、钢材为代表的新型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出现,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化所产生的巨量需求的拉动,要求建筑快速、廉价。功能至上和几何形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区别于古典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这种建筑起源于北欧和北美,形成了所谓的包豪斯主义和芝加哥学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辐射到全世界。它的流弊是,让方方正正的水泥盒子遍布全球,使全世界的城市大同小异。前苏联著名导演梁赞诺夫在《命运的捉弄》这部电影中,就是以这些千篇一律的房子作为最大的包裹,演绎出一段让人心中发酸的喜剧。男主人公醉酒后坐错了飞机,本来要去莫斯科的,却去了圣彼得堡。这两个城市有一条同样的“人民路”,人民路边上有一个同样的“胜利公寓”。同样的建筑,同样的街区,让他熟门熟路地,用同样的钥匙,捅开同样的门锁,走进同样的房间,倒头就睡。却不料这间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单身女性,孤男寡女同处一室,自然免不掉为那点事情所纠缠,由此生发出种种笑话来。

    北欧简约主义风格则以巧妙的线条,鲜明干净的色块,力求打破现代建筑的单调贫乏,又避免古典建筑繁文缛节式的过度装饰,让设计“既简单又美丽”。芬兰是北欧风格的重镇,有句话是这样形容芬兰的——“小国家大设计”,就是说芬兰虽然是个小国,但在工业设计方面却是个大佬。所以,你去芬兰旅行,看北极风光,看波罗的海,是好的,值得一看,另一方面,看芬兰的设计,也应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它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价值,象赫尔辛基大教堂和乌斯彭斯基大教堂,这样的建筑在别处也许不算什么,但它在芬兰,在赫尔辛基,代表了芬兰历史的一个阶段,所以值得一看。另一些东西却更伟大一些,这些东西是人类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时段内最高水平的表现,具有原创性的,如岩石教堂和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等芬兰设计中的精品,这些东西更值得一看。

    从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的西门走出,穿一条马路,到了火车站广场。这个广场比议会广场更大一些。它的北面是芬兰人民剧院,南面是雅典娜美术馆,西面是芬兰火车站。这三个建筑分别建于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都属于折衷主义风格,其中雅典娜美术馆巴洛克风格更浓厚一点,火车站则显露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线条。

    芬兰人民剧院的门前立着A基维的青铜雕像,他是剧作家,芬兰戏剧的创始人,相当于挪威的易卜生,芬兰受瑞典统治数百年,官方语言一直是瑞典语,直到1863年才由亚历山大二世签置命令,把芬兰语与瑞典语并列为法定官方语言。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芬兰语运动,是芬兰人去瑞典化,塑造民族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芬兰人民剧院的前身叫芬兰语剧院,专演芬兰语戏剧,A基维的剧本就是在这里演出的。所以A基维很重要,他不仅关联到芬兰的文学和戏剧,更主要地关联着芬兰的语言和民族,所以这个雕像份量很重的。雅典娜美术馆要花钱买票的,就不进去了,事后得知,里面有凡高和罗丹的原作,失之交臂,懊悔不已。

    从火车站广场折返,回到码头,到了赫尔辛基的Logo性雕塑一波罗的海女儿,想看看她的美貌,不幸得很,逆着光,拍岀来的照片一塌糊涂。塑像的北边是露天集市,买了点水果吃吃,什么水果?忘了。塑像的东边商铺林立,都是针对游客的,卖琥珀等地方特色商品。琥珀买不起,买了三双ECCO的鞋子,丹麦的品牌,据说是国际大牌,俺不知道。

    市政厅很低调地座落在码头边上,再向北数十步就是总统府,也很低调,没牌没招的。逛赫尔辛基街头,市政厅是个很好的休息之地,环境清幽,空调很足,厕所免费。在赫尔辛基的两天里,我去过两次市政厅,在豪华的洗手间里撒过两泡尿。

    大厅里布置着一个展览,展示着一些机器物件和图片,也看不懂,估计是展示赫尔辛基发展史吧!东北角有一个陶瓷雕塑,食指相钩形成的一个链,大概是表达"团结","诚信"这类属于正能量的好意思吧。



    IP属地:浙江2楼2023-07-21 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