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吧 关注:43,134贴子:288,587

上海话突然爆了,说沪语的剧票房大卖!靠的仅仅是情怀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解放日报
2023-07-27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23-08-06 11:54回复
    传统滑稽戏进驻商业地标,习惯在演艺新空间看音乐剧的Z世代观众愿意为之买单吗?时髦的脱口秀、音乐剧、话剧纷纷讲起沪语,看中什么样的市场机遇?
    舞台上,滔滔不绝讲沪语的演员有少年成名、纵横业界几十年的大家,有点击量以百万计的网红博主,有上海人喜闻乐见的熟面孔,有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也有尚在一字一句跟学沪语的小囡。
    沪语不仅是上海地方方言,还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耳边响起侬、阿拉、伊……都市高楼大厦间升起人间烟火气。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23-08-06 11:54
    回复
      商业地标里竟有滑稽戏驻演
      北外滩来福士城市集市有个显眼的水泥门框,把人们的记忆瞬时拉回二三十年前,穿汉服、旗袍的女生们排队等待拍照打卡。穿过悠长集市,每步都踏在时光里。热水瓶、搪瓷杯、老式电视机、五颜六色海报组成背景,店家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嗦冷面与吃小馄饨的人混杂着。走到半道,屋檐下摆出乒乓球台,红砖垒成球网,真有人在打球,乒乓球落在台面,仿佛能激起虫鸣与知了声。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23-08-06 11:54
      回复
        上海滑稽剧团第一个专属演艺新空间就位于北外滩来福士城市集市深处。紫红色霓虹灯照着近两米高的演员海报。7月起,上海滑稽剧团再度携手城市集市,推出全新厂牌“闹猛喜剧团”,打造海派互动体验滑稽戏《欢迎入戏》,在来福士B2·D6空间驻演。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23-08-06 11:54
        回复
          滑稽戏上次出现在来福士是两年前,团长凌梅芳记得,“我们推出沉浸式短节目《弄堂里向》,演员被观众团团围住,连店家也跑出来轧闹猛,热闹非凡。”去年年底,剧团与城市集市签订驻演协议。“《弄堂里向》演完后,我们特别喜欢这块场地。集市有丰富的海派文化元素,与观众互动远胜于传统剧场。”
          凌梅芳直言,上海滑稽剧团一直想拓展、延伸沪语舞台,“不在剧场里等观众,而是更加主动地寻找观众。”“闹猛喜剧团”海报一出,剧团收到不少问询电话,有散客,也有单位洽询包场。
          首演前,凌梅芳在北外滩来福士看场地,遇到路人在霓虹招牌前驻足,“消费者逛到新空间招牌前,看演员介绍,咨询什么时候开演、哪里买票、票价是多少,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年轻观众参与积极度高
          滑稽剧团新空间首个驻演剧目《欢迎入戏》,由闹猛喜剧团的奇葩“导演”带观众入戏,通过“演绎+互动”新玩法,探讨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剧中,三对都市男女因为一瓶加了绿茶的啤酒围绕“孕与不孕”上演喜怒哀乐人生。后半场,“导演”邀请观众走上舞台,与演员共同探索结局。


          IP属地:中国香港5楼2023-08-06 11:54
          回复
            彩色九宫格装置一直搭到天花板,随时有演员从九宫格冲出。154个明黄色座椅醒目提气。“我们把原来完整的滑稽戏内容剪了几刀。”《欢迎入戏》导演虞杰直言,观演有门槛,“导演”上台先问观众懂不懂沪语,适当调整方言占比。“他还会用上海话问,有没有完全听不懂的观众,如果有人举手,‘导演’会调侃,上个问题就是上海话,看来你不是完全不懂。”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23-08-06 11:55
            回复
              “看了那么多脱口秀、开放麦、漫才,还是滑稽戏最对我胃口”“更适合吴越宝宝体质的喜剧”“演员亲切,近距离的体验带劲,推荐全家人一起观看”……一片好评背后,虞杰透露,邀请观众入戏随时会遇到挑战,“早些年观众内向,更习惯看演员‘吹牛皮’,现在年轻观众参与积极度高太多了,用上海话说‘要事体’。动不动就想和演员battle一下,不会任由摆布。”
              上周演出,虞杰碰到一位“要事体”的年轻人,“他的任务是扮演房间的门,按门铃要响,他就是不出声。演员随机应变说,‘门铃坏了,只能敲门了’,全场笑成一片。”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23-08-06 11:55
              回复
                除了年轻人,虞杰目测新空间还有二到三成中老年观众,“他们冲着滑稽剧团名头来了,以为会看到传统独脚戏、上海说唱。虽然进入新空间氛围慢一些,但他们不会冷眼旁观,也会在大结局时和年轻人一起跳舞唱歌。”
                凌梅芳把《欢迎入戏》视为滑稽戏争夺Z世代市场重要一环,“很多潜在观众没有进剧场习惯,商场新空间能引流。《欢迎入戏》取材于滑稽剧团看家戏《好孕36计》,我们对这出成熟剧目的效果有底气,但不是搬演就完事了,而是改成戏中戏,高潮部分由观众和演员完成。”新空间舞台重新改建,“后台场景切换、道具移动直接呈现在前台,完全向观众敞开,有一种揭秘的感觉。”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23-08-06 11:55
                回复
                  用沪语说脱口秀突然“爆”了
                  在湖滨道购物中心B1,喜剧联盒国上海馆乍看更像咖啡店,多巴胺色系吧台、圆桌、长椅将前厅塞得满满当当。到了周末,这里又像粉丝聚会,大家排起长队凭票领扇子、贴纸、纪念T恤等演员周边。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23-08-06 11:55
                  回复
                    顺着人流往里走,“咖啡店”帘幕后是200平方米演出厅,临时座椅挡不住观众热情——下午3点半演出,有人中午11点就来前排占座。这是瓜哥(张亚东)主场,在上海馆每月40场演出中,瓜哥沪语脱口秀卖得最快,开票即秒空。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23-08-06 11:55
                    回复
                      12年前,瓜哥出道讲脱口秀,共舞台、1933老场坊剧场留下过他的身影,“当时喜欢买票听人说话的观众远不如现在多。”2021年,喜剧联盒国主理人storm(徐风暴)邀请瓜哥再次出山。“我本身不太想讲,在糟糕的演出环境受过伤。不过自己看了几场脱口秀觉得很有意思,现在观众懂经了,我以小白身份回归。”回归之初,售票情况不如人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凤凰涅槃。“逆袭?完全不存在的,我们遇到过台上5个演员、台下6个观众,我就是5个演员之一。”回过头来能笑着调侃曾经的窘境,瓜哥的信心来自票房长红的当下。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23-08-06 11:55
                      回复
                        今年1月,瓜哥的上海话演出视频传到网上,当天就有100万次播放量。他讲上海老城厢,讲浦东浦西的细微口音差异,以上海身份证开头三位数310命名的沪语脱口秀专场,春节起突然火了,“放多少票都是几秒售罄。”观众们挥动印着瓜哥头像的绿色应援扇,听他用上海话回忆小辰光,从显摆骑自行车、大年夜放鞭炮到春游前夜失眠。
                        沪语脱口秀占瓜哥演出总场次30%,尽管是最有特色和号召力的项目,市场供不应求,瓜哥仍然小心翼翼控制着沪语脱口秀的场次,“真的不是饥饿营销,沪语场、普通话场80%内容不一样,要翻来覆去想新段子,我白天上班,晚上打磨新段子,周末演出。”
                        用沪语创作、表演脱口秀难吗?瓜哥不假思索回答,难也不难,“乡音有优势,普通话的梗或许不好笑,换成上海话,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但把普通话内容‘直译’为上海话不行,两者说话节奏、气口不一样,要找到地道上海俚语,找到情怀点,比如风靡一时的《孽债》《上海一家人》等沪产电视剧,一讲起来很有共鸣。”
                        “玲娜瓜儿”创作演出秘籍
                        瓜哥对观众了如指掌,因为演出后有合影环节,他因此得名“玲娜瓜儿”。“非上海观众来自浙江、广东、福建,他们在上海读书或工作,对上海话氛围好奇,能听懂20%至50%内容。观众年龄段从六七十岁到05后,主要集中在25岁至45岁,有人看了十五六遍。我的观众看滑稽戏的比例高于脱口秀,他们不太了解脱口秀是什么。有人看完沪语脱口秀,又想去看普通话脱口秀。”


                        IP属地:中国香港12楼2023-08-06 11:56
                        回复
                          310沪语脱口秀走红于口口相传的口碑。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传播让瓜哥一夜成了票房新贵。网友从国外飞回来直奔湖滨道购物中心B1,“沪语脱口秀新奇又接地气。”
                          合影时,热情的粉丝送上手绘图、润喉糖、梨膏,提建议、分享文化认同感,“在大都市打拼,大家压力都挺大的,用上海话说说笑笑,更容易放下戒备,获得正向情绪价值。”瓜哥总结沪语脱口秀受欢迎的原因。


                          IP属地:中国香港13楼2023-08-06 11:56
                          回复
                            落户湖滨道购物中心之前,喜剧联盒国在上海大世界驻演。每次走进大世界大门,瓜哥都觉得在和前辈隔空交手,“王汝刚、毛猛达等滑稽名家都曾在大世界登台,这里还演沪剧,很有意思。”
                            小时候看滑稽戏,看沪产情景喜剧《老娘舅》《红茶坊》,耳濡目染滋养着瓜哥的舞台基因,“用上海话讲上海故事,聚集起爱上海的人群。”
                            沪语剧目自成小宇宙
                            既然有沪语脱口秀、沪语电影,为什么不能在舶来品音乐剧尝试沪语元素呢?
                            成功完成《剧院魅影》中文版制作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瞄准又一高难度目标——源自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的同名音乐剧计划10月首演。
                            “舞台剧《繁花》尝试说沪语很不错。我们会在音乐剧《爱情神话》使用沪语,但具体尺度还需不停尝试。”导演何念说,“市面上的音乐剧一大半为引进、改编剧目,我们想做出属于上海、能代表上海的音乐剧,有上海感觉和风味。”
                            连续完成沪语话剧《繁花》、都市喜剧《宝兴里》后,制作人张楠在音乐剧《爱情神话》再次解读上海,“电影很多场景非常相近,甚至形成互文关系。两年后,我们把《爱情神话》搬上舞台,要让音乐剧观众看完也很上头,有趣又具有挑战。”
                            语言门槛让沪语剧目自成“小宇宙”,观众不时能看到熟悉的名字。张楠操盘的《宝兴里》由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滑稽剧团联合制作,将在国庆档、跨年档再次上演,明年筹划北京巡演。
                            《宝兴里》根据宝兴里旧改搬迁故事创作。大幕拉开,一个个亭子间映入眼帘,网红馄饨店老板娘的热情敬业、房东和外籍租客的契约精神、时髦精和妻管严的精打细算,上海老人的优雅体面……小小弄堂不过百余米,爱动脑筋的上海人会把“螺蛳壳”布置得精致美好,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儿时记忆。
                            全面升级的《宝兴里》迎来主持人周瑾与演员舒悦加盟,前者是蛋糕店连锁店老板娘艾米,舒悦则是老板娘丈夫肖百达。“看我们的戏能学习上海俚语,苏浙沪方言变成上海版,也很有意思。”周瑾说,“大家觉得上海人精明、脑子清爽,他们面对几百万元拆迁款,是怎么算账的?升级版《宝兴里》更好还原上海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IP属地:中国香港14楼2023-08-06 11:56
                            回复
                              为沪语寻找新生力量操碎了心
                              瓜哥喜欢的王汝刚退休了,但依旧很忙,今年继续领衔主演《宝兴里》,7月坐镇长江剧场暑假乐悠悠滑稽独脚戏亲子专场,8月为后辈薛文彬滑稽专场助阵。时隔半年,王汝刚又去母校黄浦区报童小学普及沪语,“有家长从杨浦区、嘉定区送孩子来读书,他们原来住在黄浦,因为旧改搬去其他地方,还是难忘老家,和我演的《宝兴里》角色情感有点像。”
                              在报童小学读书时,王汝刚发起同学开排滑稽戏《三毛学生意》,附近企业也邀请这群小学生去表演。现在,他鼓励比自己小60岁的校友拿起笔多读、多写、多说,“重视保护后,每个地方的历史建筑越来越漂亮。语言也是如此,语言传承最重要的是环境。说上海闲话,仔细听、用心记、大胆讲,就会越讲越灵光。学好三种话——普通话、上海话和外国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像王汝刚一样,华雯用沪语演了一辈子戏。拿遍全国大奖后,她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率领宝山沪剧团“改行”,排演沪语话剧《雷雨》。在中信泰富广场5楼露台,布置成周公馆花园一角的《雷雨》剧本杀,由鲁大海扮演者洪春雷担任主持人,小红书、微博和抖音等平台都可以看到玩家自发的打卡体验。
                              得益于一系列贴近年轻人的宣传活动,今年《雷雨》演出前3天,票房突然暴涨。华雯不止一次说,沪语话剧《雷雨》就像是沪剧导言,“希望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沪语,进而引导到对沪剧的接受和喜爱上。”
                              上海戏剧学院19级戏曲导演专业班是华雯最新同盟军。一群00后创作者在班主任吴汶聪带领下为宝山沪剧团创排新戏《假如我是状元郎》。吴汶聪电脑保留17个不同版本的剧本,“沪剧演员没有一点架子,他们调整表演习惯,接受这群00后小朋友们的无厘头想法。”
                              喜剧梗、舞蹈、流行乐曲夹在沪剧旋律间,编织Z世代熟悉的观演密码,“古典漫画式”“生活的质感”成为《假如我是状元郎》关键词。华雯邀请年轻人来看《假如我是状元郎》,“这些人是我朋友们的孩子,都没有看过沪剧,他们特别能接受同龄人天马行空的创作,夸奖《假如我是状元郎》太好玩了,这样的戏才有趣。”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在上海这座城市,很少看到高调的口号与标语,创作者们用扎实作品与表演延续沪语文化,赢得掌声与口碑。伴随笑声,他们指向未来,永远鲜活而生机勃勃。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23-08-06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