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吧 关注:32,407贴子:223,200
  • 5回复贴,共1

【综述】口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综述】口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消化科空间 2023-08-16 18:00 发表于北京
董潇阳, 杜奕奇. 口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23, 43(6) : 419-421. DOI: 10.3760/cma.j.cn311367-20221024-00522.
摘要: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人类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口腔H.pylori的存在早已被证实,且可能影响H.pylori的根除和复发,因此,其在抗H.pylori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就口腔微生态、口腔H.pylori的检测、口腔微生态与胃内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等进行阐述,以期为H.pylori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慢性胃炎(90%)、消化性溃疡(5%~10%)、胃癌(1%)等胃肠道疾病的致病因子[1]。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H.pylori列为非贲门胃癌和低级别B细胞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第一组致癌物[2]。有研究发现,H.pylori是2018年全世界感染相关性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3]。H.pylori感染也与缺铁性贫血、心血管疾病等胃肠道外疾病密切相关。
1989年,Krajden等[4]首次在牙菌斑和唾液中发现H.pylori,且其与胃内H.pylori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有极高的相似性。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口腔是H.pylori的另一储存库,口腔微生态对H.pylori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研究估计约20%的亚洲人口存在口腔H.pylori感染[5]。胃H.pylori感染复发与口腔H.pylori感染是否存在因果关系,H.pylori又如何在口腔微生物群中定植并作为可能的传染源,这些问题已成为近些年H.pylori研究的热点。
一、口腔H.pylori的发现与证实
1989年,Krajden等[4]首次在牙菌斑和唾液中分离出H.pylori,提示口腔可能是除了胃以外H.pylori的另一储存库,并且首次提出口腔感染H.pylori在其传播过程中起作用。1990年,Hoshina等[6]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首次在口腔中检出H.pylori。1993年,Ferguson等[7]在慢性胃炎患者的唾液中培养出有活性的H.pylori,提示H.pylori可以在口腔中存活,为其口-口传播理论提供了依据。此后,更多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口腔H.pylori的分布规律、基因型等。
二、口腔H.pylori的检测方法
目前H.pylori的检测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侵入性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检查,非侵入性方法包括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幽门螺杆菌唾液测定(Helicobacter pylori saliva test,HPS)法、血清学检查等。目前UBT是首选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常被作为金标准,但需要指出的是,UBT无法检测出口腔H.pylori[5],即在UBT阴性的情况下患者也可能存在口腔H.pylori感染。目前口腔H.pylori的检测方法主要有HPS法、PCR、细菌培养法等。
1.HPS法:
HPS法可快速了解口腔内H.pylori的感染情况,并且通过颜色的深浅来评估患者口腔内H.pylori的数量和感染程度,其工作原理是单克隆抗体与H.pylori产生的尿素酶发生反应[5]。HPS法作为非侵入性手段,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等优点。除了诊断,HPS法还可以用作疗效评价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有研究纳入159例上腹部不适和118例无症状患者分别进行HPS、UBT检测,结果显示部分UBT阴性的患者HPS阳性,即口腔中存在H.pylori,这也提示HPS法的阳性率高于UBT[8]。Bago等[9]对完成H.pylori根除治疗但未接受口腔护理的患者同时予HPS、13C-UBT检测,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75.97%、34.11%,这说明H.pylori根除后复查的患者不可使用HPS法代替UBT[1]。口腔微生态复杂,弯曲杆菌属与H.pylori发生交叉反应不可被忽视,所以采用HPS法检测口腔H.pylori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2.其他方法:
在近十年的研究中,16S核糖体RNA基因的PCR检测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由于是分子层面的检测,无论是有活性的细菌还是已经失去活性甚至仅存碎片的细菌,PCR都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假阳性率较高且操作烦琐、价格昂贵,所以在临床上尚未得到推广。细菌培养法对于细菌的培养条件较为苛刻,部分细菌培养成功率较低,检测周期长,仅适用于科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仅用于观察H.pylori的形态学,很少作为诊断技术。
三、口腔微生态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1.口腔微生态对传播H.pylori的作用:
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是H.pylori传播的主要途径,虽然唾液被认为没有常驻微生物群,但是在唾液中检测到的微生物已成为许多疾病的诊断标志物,定植在口腔中的H.pylori可能通过唾液等媒介进行传播,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在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交叉感染。2021年中国家庭H.pylori感染控制与管理共识[1]认为,H.pylori感染具有家族聚集性,这可能与共用餐具、长辈对幼儿口对口喂食、亲密接触等有关,这些行为习惯增加了口-口传播的可能性。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口腔H.pylori与胃内H.pylori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即使胃内H.pylori已根除,仍可能因为口腔H.pylori定植而导致胃内H.pylori反复感染。
2.口腔微生态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口腔微生物群具有高度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菌和原生动物。口腔中约有700种微生物,其中大多数是固有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微生态在许多口腔和全身性疾病的发病中起作用,且受个体健康状况、饮食、遗传易感性、对唾液自身抗菌因子的易感性等影响[10]。研究表明,吸烟对口腔微生态有显著影响[10]。唾液中存在的抗菌因子有助于调节口腔微生态并维持微生态稳态。由于抗生素在唾液中的浓度可以超过其最低抑菌浓度,所以抗菌药物会影响唾液的抗菌特性;此外,唾液是含有常见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微生物的储存库,这保证了口腔微生态的稳定性,但也给口腔H.pylori的根除带来了难度。
四、口腔与胃内H.pylori的相关性1.口腔与胃内H.pylori的同源性:
自口腔H.pylori被发现以来,众多学者在分子层面研究了其与胃内H.pylori的基因同源性。侯海玲等[11]证实口腔与胃内H.pylori 16S核糖体DNA V1区基因有95.8%~100%的同源性,提示口腔可能成为储存库;Momtaz等[12]研究发现同一个体除了唾液、胃内,从粪便中分离的H.pylori也有较高的同源性。马斯特里赫特共识Ⅵ认为口腔与胃内菌群具有一致性,口腔细菌可能有助于胃内菌群的形成[13]。这些研究结果均证明口腔H.pylori感染与胃内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且存在较高的同源性,但尚无明确证据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仍不能否认两者基因的独立性。Silva等[14]报告在11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龈下菌斑样本中无H.pylori检出。目前,口腔H.pylori与胃内H.pylori是否为同一致病菌株仍存在争议。
2.口腔与胃内H.pylori的关联:
已有研究证明口腔H.pylori感染与胃内H.pylori感染呈正相关。一篇纳入22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的口腔H.pylori感染率(45.0%)明显高于胃内H.pylori阴性患者的口腔H.pylori感染率(23.9%);39.5%~64.0%的胃内H.pylori感染患者同时存在口腔H.pylori感染[15]。这表明口腔与胃H.pylori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口腔环境可能更有利于细菌的定植和储存,口腔H.pylori可能是胃H.pylori再感染的重要来源。口腔是H.pylori进入消化道的途径之一,口腔感染H.pylori不仅会引发相关疾病,也可能影响胃内H.pylori的根除效果,甚至导致其复发。朱志雾和晏桂萍[16]在有上消化道症状的146例患者中发现口腔H.pylori检出率(89.04%)高于胃内H.pylori检出率(71.23%);对胃内H.pylori阳性的患者再进行HPS法检测发现,胃内H.pylori阳性的患者口腔H.pylori检出率更高,说明口腔与胃内H.pylori确实存在关联性。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口腔与胃内H.pylori感染并无确切相关性。Song等[17]认为口腔H.pylori可能是正常的口腔菌群,与胃内H.pylori感染情况无关,而且在同一患者的胃内、唾液、牙菌斑、粪便等检测到的H.pylori也可能为不同的基因型。
3.口腔H.pylori感染引发其他疾病:
早在15年前就有学者提出,慢性牙周炎、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口臭等口腔疾病可能与口腔H.pylori感染有关。有研究对比了3类胃炎患者口腔和胃内H.pylori阳性率,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口腔H.pylori阳性率(75.00%)高于糜烂性胃炎患者(68.18%)和浅表性胃炎患者(58.33%),这提示H.pylori感染可能与胃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8]。


IP属地:河北1楼2023-08-19 12:07回复
    五、口腔H.pylori感染的治疗
    口腔中的细菌可以随着吞咽进入胃部并定植,反之,胃内的细菌也可以通过胃和食管的逆蠕动反流至口腔,故口腔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内H.pylori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口腔和胃部的细菌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改善口腔问题是获得良好H.pylori感染预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H.pylori根除疗效的方法[5]。目前抗H.pylori疗法的疗效分为5个等级:A级(excellent)效果最佳,治愈率可达95%;B级(good)、C级(acceptable)、D级(poor)、F级(unacceptable)的治愈率分别为90%~94%、85%~89%、81%~84%、≤80%。目前临床多用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治愈率可达C、D级,但根除率下降[1],这可能与细菌耐药有关。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呋喃唑酮0~0.1%、阿莫西林0~6.8%、四环素0~7.3%、左氧氟沙星20.0%~54.8%、克拉霉素13.9%~52.6%、甲硝唑41.6%~99.5%,而单纯的四联疗法对根除口腔H.pylori效果不佳[5]。研究发现口腔H.pylori的根除比胃内H.pylori根除更难,这可能与口腔中牙菌斑形成了具有屏障作用的生物膜有关。
    有研究表明,使用含赖氨酸和单月桂酸甘油酯的漱口液(2次/d、20 mL/次,持续2个月)治疗口腔H.pylori感染可使胃内H.pylori的根除成功率从61.33%提高至82.26%[8],这提示胃内H.pylori根除成功率与口腔H.pylori感染显著相关,标准四联疗法联合口腔防治能提高胃内H.pylori感染的根除成功率。Miyabayashi等[19]对胃内H.pylori感染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4周后,口腔H.pylori阳性患者的胃内H.pylori根除成功率(52.1%)明显低于阴性患者(91.6%);治疗2年后,口腔H.pylor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胃内H.pylori阴性率分别为69.5%和95.8%,提示口腔H.pylori感染会对胃内H.pylori根除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有影响。在一项对胃内H.pylori根除失败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组予四联疗法,另一组予四联疗法加用漱口水,结果提示加用漱口水组H.pylori根除率(85.9%)高于单纯四联疗法组(75.0%),说明对多次胃内H.pylori根除失败的患者实行"胃口同治"可能会提高根除成功率[20]。目前口腔H.pylori的根除是否可以提高胃内H.pylori的根除成功率尚无统一结论。
    近年来,更多临床医师在根除H.pylori时加用益生菌、中药等,目前我国常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现有研究结果提示,根除口腔H.pylori仍需要口腔洁治并维持口腔健康,以预防H.pylori在牙菌斑、唾液等中的附着和定植。
    六、展望
    对于口腔H.pylori如何定植、口腔微生态如何影响H.pylori感染及其与胃内H.pylori的因果关系、清除口腔H.pylori是否有利于提高胃内H.pylori的根除成功率和降低复发率、如何根除口腔H.pylori,现有研究和数据尚不充分,需要更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获得明确且可靠的证据。现有研究表明,根除口腔H.pylori有助于胃内H.pylori的根除和减少复发,所以在临床上需要提高对口腔H.pylori的重视,并尽快开发同时检测口腔和胃内H.pylori的方法以作为UBT的补充,确保"胃口同治"。对口腔H.pylori的深入探索也有利于H.pylori的全面检测和防控。


    IP属地:河北2楼2023-08-19 12:09
    回复
      大哥给推荐一套四联求求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8-29 21: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