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吧 关注:1,234,560贴子:22,863,724

攻守易势:进击的红海军与星条帝国的反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只羊小驼
前纪——历史在押韵——冷战时期的美苏海军以及今天的中美海军战略态势对比
冷战美苏以及今日中美的战略态势对比图


IP属地:广东1楼2023-09-09 17:30回复
    从以上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战略态势有着非常多类似之处——苏联和中国对于美国,是“攻其必救”。只要苏联攻击西欧或者中国攻击台湾、冲绳,美国海军必然要劳师以远,千里支援,而苏联和中国的岸基部队(尤其是苏联海军的海军航空兵轰炸机团以及中国火箭军的反舰弹道导弹部队)则可以以逸待劳,对送上门来的美国海军远征舰队予以重创。
    事实上,无论是冲绳、关岛,还是作为西欧美军运输节点枢纽的安特卫普、鹿特丹以及布雷斯特乃至伦敦,都处于苏联岸基航空兵的威慑半径之内。

    东欧几个重要空军基地部署的Tu-22M3逆火C的作战打击半径

    远东的几个空军基地部署的Tu-22M3逆火C的作战打击半径
    从上面两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军在欧洲的几个承担欧战运输重任的港口(包括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以及美军有可能会在加来附近部署的战略级预置港)以及远东的日本、韩国乃至冲绳,实际上都暴露于“逆火”的利牙之下。
    所以,既然已经明了苏联和中国实际上是在攻美国所必救,实际的战局并非类似二战太平洋战场的航母编队远洋转战,而是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万里迢迢前来叩关,而中国和苏联军队则以逸待劳。那么,支持美国海军远胜苏联海军的底气又何在呢?既然2020年以后美国海军在第一到第二道岛链可能都无法战胜有反舰弹道导弹加持的中国军队;那么,同理,冷战大部分时期的美国海军在苏联预设的西欧和远东战场可能也并不是苏联军队的对手。
    正因为中国和苏联的战略态势有非常类似之处,但是苏联却最终失败了,既然苏联有不少踩过的坑,我们后人自然要避免重蹈覆辙,勿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一悲剧复演,所以苏联海军的最终落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可以套用诗经里的一首诗——
    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我们接下来将从两个时代描述冷战时期的这段历史,看看历史上样样不行的美军是如何靠着科技革命逆袭的。将会分成两部分叙述——
    1 进击的苏维埃红海军
    2 星条旗帝国反击战
    3 攻守易势与美军的新突破


    IP属地:广东2楼2023-09-09 17:36
    回复
      1 进击的苏维埃红海军
      第一章:冷战早期进击的苏维埃红海军冷战早中期美苏战舰的防空能力
      很多人一谈到苏联海军,就会回忆起水面舰队的孱弱和潜艇部队的强大。然鹅,从整个冷战史来看,这不啻为一种刻板印象。首先说潜艇,苏联海军的潜艇部队真的很厉害么?恐怕恰恰相反。无论从性能还是出勤率,在冷战的绝大部分时候,苏联海军核潜艇部队都要远逊色于美国海军。
      关于苏联核潜艇部队出勤率的问题,我以前是写过长文的。因为展开会很长,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转下面链接。
      数据会说话,真正的五常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威慑力
      事实上,就算不考虑出勤率,只考虑性能。大家都知道,论及水声声呐以及潜艇降噪,在整个冷战,苏联技术水平相比于美国都相去甚远。随便举个例子,对潜艇噪音分析的其中一项最关键技术叫做LOFAR低频测距分析——这是一种可以将低频噪音(比如核反应堆主循环泵以及减速齿轮箱和螺旋桨因为加工误差产生的特异性低频振动)时域信号转变为频域信号并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进行关键帧分析的算法技术。这项神奇的技术可以远距离仅凭声呐和计算机判读潜艇的敌我甚至是具体哪一级哪一艘。美国海军大概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普及LOFAR,开始是在战略级SOSUS水声站,随后在鲟鱼级核潜艇(首艇服役于1967年)上开始普及。而苏联,则是在671RTM V3上才开始普及(首艇服役于1977年年底,甚至比洛杉矶级还要晚几年服役)。仅此一项关键技术,苏联就要比美国晚上10年以上。
      我们就算不谈美国擅长的水声和降噪技术,一般被认为是属于苏联优势的潜艇潜深,苏联也要在70年代末的671RTM V3上才开始追平美国海军(1977年底开始服役的671RTM使用高强度的AK-29钢,工作潜深达到400米一级,这才第一次与美国海军1961年开始服役的长尾鲨级(HY80调制钢)持平)。之前苏联的671 V1、671RT V2以及705阿尔法都只能达到320米级的工作潜深。
      大名鼎鼎的全钛合金双壳体水下歼击机705“天琴座”,冷战时期美国情报谣传该艇的工作潜深能达到1000米+。冷战后的苏联解密资料证实该艇为了高速性能,耐压壳非常薄,只能达到320米级的工作潜深,甚至不到美国海军60年代那一票攻击型核潜艇水平(普遍400米级工作潜深)。


      IP属地:广东3楼2023-09-09 17:41
      收起回复
        其次说水面舰队,苏联的水面舰队的确在冷战大部分时候很孱弱,但是水面舰队的孱弱能说明苏联海军实力不行么?很显然,很多网友把海军军事实力简单地简化为“比船”,谁的船多,谁便厉害。“比船”,包括比较船的性能,和船的数量,这当然是一种容易被绝大多数人理解的比较方式。
        虽然我这篇文章要驳斥“比船”,但是既然大家喜欢比船,我们也不妨比完之后再驳斥。现在一谈起中美的海军,大家往往很喜欢比较“盾舰”——动辄055、伯克3 balabalabala..................冷战美苏自然也可以比防空舰,我们从冷战早中期(50-70年代)美苏海军的战舰的防空导弹火力开始比较。
        谈及美国海军冷战早中期的区域防空导弹,“3T”,也即远程舰载防空导弹“Talos黄铜骑士”,中程舰载防空导弹“Terrier小猎犬”和近程防空导弹“Tartar鞑靼人”。
        而苏军与“3T”同时代或稍晚的舰载区域防空导弹主要有两款,分别是“M-1 Volna”(也即SA-N-1,SA-3的舰载版)和“M-11风暴”(SA-N-3)。
        他们的性能大致如下——
        60-70年代初美军和苏军主力舰载区域防空导弹大致性能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军的区域防空导弹最大射程优势还是比较明显。苏军最远程的区域舰载防空导弹(M-11风暴/SA-N-3高脚杯)甚至还达不到同时代美军中程区域防空导弹(RIM-2F小猎犬)的水平。
        但是,其他性能差距就不大。尤其是美国海军的RIM-8黄铜骑士,由于使用了火箭助推吸气式亚燃冲压发动机的设计,虽然射程很远,但是高空性能平平,射高甚至还不到射程短的多的M-11风暴的水平。
        由于年代较早,冷战美军的冲压发动机技术实力也不如苏联,因此黄铜骑士并没有使用后世苏联风格的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第一款使用一体式设计的导弹见SA-6),而是使用可分离的火箭助推器助推笨重的冲压导弹。
        其他性能大致美苏同级。那个年代的防空导弹按照现在观点,都非常原始。大致简要介绍一下这几款导弹的制导技术。


        IP属地:广东4楼2023-09-09 17:43
        收起回复
          美军早期的导弹,比如黄铜骑士和早期型号小猎犬,都使用了波束制导技术。这种古老的技术一直到现在俄乌战场还在使用,比如著名的“巨大涡流”就是非常典型的激光波束制导。
          所谓波束制导,顾名思义,就是导弹沿着雷达波或者激光光束照射飞行,不断修正,直到击中目标。激光作为一种典型相干光,近距离发散还比较好控制;雷达波发散情况就非常严重了,导致远距离精度非常低,因此大大限制了导弹的有效射程。
          美军解决波束发散导致精度降低的思路主要由如下两种:
          在末端给导弹加半主动修正,半主动导引头接收反射的雷达波并进行弹道解算,波束发散的问题就解决了。由于半主动制导导弹离目标越近,反而回波强度越强,精度反而更高。比如黄铜骑士虽然初中段使用波束制导,但是到了弹道末端就切换为雷达半主动。
          黄铜骑士前部的皇冠状小天线就是末端半主动雷达波接收器,根据反射波的强度相位测算与目标的实时方位距离。
          除了远距离发散,波束制导的另外一个坏处就是海面的漫反射将会使得波束制导面对低空目标无能为力。所以,近距区域防空的RIM-24鞑靼人在一开始就使用了更有利于抗击低空目标的全程半主动。
          早期型号的RIM-2小猎犬就是全程波束制导,限制了其射程。后来由于精度太烂便转向全程半主动,就是后来的RIM-2E/F“半主动小猎犬”。
          第二种解决思路远为简单粗暴——导弹精度太差?直接上核装药啊!
          见到连头部半主动天线都没有的黄铜骑士要小心了。第一种可能,这是一款模型训练弹;第二种可能,这玩意的威力大到不需要末端半主动导引(核装药版本的黄铜骑士使用W30核战斗部,当量在2-5千吨TNT左右)
          RIM-2D,部分该型号波束制导小猎犬使用了W45核战斗部,当量在1千吨TNT上下。半主动型号小猎犬由于精度改善,去除了核装药能力。
          无论是波束制导还是半主动,都需要雷达全程对准一个目标。那么,实际上,战舰上有几台火控雷达,那么战舰就只能同时应对几个目标。
          黄铜骑士巨大的SPG49 C波段火控雷达。这款高达3兆瓦发射功率的巨型雷达肩负了搜索、精确跟踪、波束制导以及末端半主动照射的全套火控流程。
          左:SPS-43 2D远程预警雷达(方位/测距);右:SPS-30 3D精确预警雷达(测高)。黄铜骑士以及SPG49需要接收来自这两款雷达的预警方位、高度和距离数据。由于那个年代早期预警雷达精度不足,SPG49 C波段火控雷达还需要承担大量的精确搜索跟踪工作。
          古老的机械朋克风格的SPG49机械扫描天线
          我们从上可以看出,即便是如此复杂的一套系统,也不过能同时对抗区区2个目标......................
          由于整套黄铜骑士系统极其笨重庞大昂贵,仅仅导弹就重达3.5吨以上(导弹本身1.5吨,火箭助推器重达2吨),美国海军总计只有7艘战舰装备了黄铜骑士系统(长滩号核动力轻巡洋舰+3艘改装巴尔的摩/俄勒冈级重巡洋舰+3艘改装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


          IP属地:广东5楼2023-09-09 17:49
          收起回复
            赶上直播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9-09 18:00
            回复
              当年苏联强大的时候就该杀进西欧,想等再强大一点?那是做梦没醒,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9-09 18:03
              收起回复
                说完了美军,我们再来说说苏军。其实苏军情况也差不多。
                苏军的M-1和M-11都使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这同样是一种古老的制导技术。
                一款非常早的无线电指令制导防空导弹——美国陆军MIM-14奈基—海格力斯。由于早期雷达往往性能非常单一,所以需要很多台形形色色雷达接力完成指令制导:比如早期预警雷达、测高雷达、目标精跟踪雷达、导弹控制雷达以及最重要的指挥这一切的巨大的真空管计算机。
                早期无线电指令制导能够同时对抗的目标也同样非常非常有限。比如苏联海军的M-11风暴/SA-N-3高脚杯,这是一款部署在基辅级航空母舰上的“高端”防空系统。其火控系统只能支持其一次性攻击一个空中目标。
                看起来似乎很唬人,但是M-11的火控系统只能一次性同时引导两枚齐射导弹攻击一个空中目标。
                这些早期防空导弹都只能抗击非常少数量的空中目标,哪怕是二战水平的螺旋桨飞机饱和轰炸也可以轻易将他们破防。1982年马岛海战也证明了,类似A-4这种亚音速轰炸机,以个位数数量载着铁炸弹低空突破这种等级的舰队防空网亦非难事。
                英军的海标枪,就是典型的冷战早中期火箭助推亚燃冲压式防空导弹,性能与黄铜骑士相仿,末端半主动。这款防空导弹性能与苏联的M-11也相类似(射程更远)。该款防空导弹在82年面对阿根廷的攻击机可谓是洋相迭出。严格来说,这不是海标枪的问题,而是那一代防空导弹的共性。
                哪怕是亚音速目标,只要贴着海面低飞,或者数量一上去,就足以使这些早期防空导弹捉襟见肘;面对高空高速目标(3马赫+),这些早期防空导弹性能更是不堪。


                IP属地:广东11楼2023-09-09 18:18
                回复
                  洛克希德AQM-60翠鸟,它的存在证明了美军早期的防空导弹面对4马赫左右的目标,防空性能完全是个笑话。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一连串测试中,使用X-7衍生而来的洛克希德AQM-60翠鸟火箭助推亚燃冲压超音速靶机(极速4.3马赫,飞行高度30000米)轻而易举地穿透了所有美国陆军和空军的防空导弹网(包括MIM-3奈基-阿贾克斯、MIM-14奈基-海格力斯和空军的CIM-10波马克)。这些测试让美国陆军和空军的高层都非常尴尬,恼羞成怒的他们联手向国会施压,要求停止向AQM-60项目继续拨款。
                  美军如此,苏军也同样不堪。根据苏军的资料,M-1导弹的最大拦截目标速度不能超过600m/s(早期型号)/700m/s(后期型号),而M-11导弹的最大拦截目标速度不超过750m/s。也就是说,苏联早中期的舰载防空导弹无法对极速超过2.5马赫的目标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威胁。
                  哪怕是后期改进型号,M-1(SA-N-1)导弹的最大拦截目标速度亦不能超过700m/s。而哪怕在4000米以下,目标的机动过载也不能超过3-4G,而在10000米高度则降低到2-3G。总体而言,这款导弹对于战斗机目标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抗击能力,对于缺乏电子对抗能力并且挂满炸弹的战斗轰炸机可能尚有一战之力。
                  M-11系统的V-611导弹的拦截目标极速不得超过750m/s,否则就超过了战舰火控的解算能力。而美军SR-71黑鸟的极速超过了980m/s。
                  我们以上可以大概得出结论,冷战早期美苏的海基区域防空导弹性能都很糟糕。一定要说的话,美国海军的区域防空要比苏联更好(虽然抗击多目标和抗击高速目标能力都堪称卧龙凤雏,起码射程够远,苏联连射程都不行;而且早期美军战舰是有核装药防空导弹的,苏联则没有)。毕竟黄铜骑士可是在越战中实战在超过100km外击落过北越的米格机的,苏联海基区域防空导弹的极限理论射程都几乎只有美军实战射程的一半。


                  IP属地:广东12楼2023-09-09 18:21
                  回复
                    介绍完区域防空导弹,接下来就是点防空系统。这一点是苏联海军战舰相比于美军的主要优势区。
                    苏军70年代的舰载点防空导弹被称为Osa-M,这是一款雷达指令/光电指令双通道点防空系统,可以在强电磁干扰下进行光电制导作战——不过由于没有热成像仪,所以仅限白天良好天气。
                    Osa-M的制导雷达分为目标跟踪雷达和火控雷达两部分,火控雷达是两个白色大锅,分别跟踪目标和导弹并传输控制指令,而跟踪雷达是后部天线。
                    在1971年开始服役的Osa-M黄蜂系统(SA-N-4壁虎)是陆军的师属野战防空Osa系统(SA-8)的海基版本。苏军的海基防空导弹除了M-11风暴外,其余皆是陆基系统下海。
                    为了抵御海盐和寒潮,平常时期Osa-M是收纳在发射井中的。在战时,只需要几秒钟,整套系统就可以经由液压系统升起转为战备状态。
                    总体来说,放在70年代的大环境下,Osa-M是款性能还不错的近程点防空系统。
                    从发射井中弹出的Osa-M发射系统
                    早期的Osa-M的最小拦截高度在50-60米上下,而70年代服役的改进型Osa-MA则将攻击高度下探到25米。
                    Osa-M的缺陷和那个年代其余防空导弹缺陷一致——一次性只能拦截一个目标,只能对抗小波次敌机来袭,面对饱和攻击瞬间捉襟见肘。


                    IP属地:广东13楼2023-09-09 18:24
                    回复
                      同时代美军的水平尚不如苏军。
                      早在50年代末,美国陆军和海军便开始协同开发一款下一代师属野战防空/战舰点防空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之为MIM-46拳击手。
                      试射中的MIM-46拳击手,射程在8公里左右。使用波束+末端红外复合制导。
                      海基的拳击手被称之为PDMS海基点防空系统。以50年代末的电子技术来看,MIM-46拳击手的指标可谓相当高,其被要求有非常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以截击低空的超音速喷气式战机。但是这样高的指标对于50年代的导引头技术和速燃火箭发动机技术都是不现实的。到1963年,整套系统已经被砍掉绝大部分经费,降格成为一套技术演示系统,并于1965年彻底取消。
                      MIM-46的取消让美国海军瞬间傻眼。本来他们信心满满指望用这款点防空武器一统海军,并因此砍掉了海军自研项目为其让路。美国海军没有办法,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海航部队的麻雀导弹上舰。
                      麻雀导弹本来设计就是一款海军航空兵的截击导弹——用于装备F-4鬼怪。其设计就没有考虑过上舰,强行上舰问题重重。
                      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AIM-7E麻雀导弹的动力弹翼是无法折叠的,这就使得这款弹径203mm,只有两百多公斤的“小导弹”需要非常大的发射架才能发射。
                      用于发射RIM-7E导弹的Mark25发射器,这款发射器原本用于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其有着巨大的体积,使得其无法与一些小型战舰兼容。
                      另外,AIM-7E设计是用于从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优势的截击机上发射,因此初始推力很弱。如果从近似静止并且处于海平面的战舰上发射,需要很长的加速时间。这导致导弹面对近程目标机动性非常差。
                      Osa-M的9M33导弹相比于RIM-7E/H等早期型号海麻雀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双推力发动机,赋予了其远优于对手的近距离机动性。Osa系统本就是作为伴随防空/海基点防空设计,与MIM-46拳击手类似,相比于早期海麻雀这样的半路出家选手有着很大的优势。
                      另外,导弹的制导系统更加雷人。
                      MK115,初代海麻雀的火控雷达。没错,这是一款人操式防空导弹,操纵员戴着耳机等候CIC的指令,并将两个连续波发射器旋转指向敌机目标。由于距离很近,而且导弹是半主动制导,只需要大致指向敌机就可以了。该款系统在海雾和夜间无法使用。战场上随便一点破片就能杀死操作员。
                      早期海麻雀使用雷人和搞笑级别的火控系统,这也是其被称为BPDMS基本型点防空系统的原因——这玩意的性能确实也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了,聊胜于无。
                      万幸的是,这种摆烂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美军对于RIM-7E的性能当然很有13数,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寻求改进整套系统。
                      在1968年,美国、丹麦、挪威和意大利共同签订了协议,用于开发北约的下一代海基点防空系统,整套系统在RIM-7E基础上改进,被称为NSSMS北约海麻雀系统。
                      NSSMS北约海麻雀系统很快有了成果。大约在1973-74年以后,一款弹翼可折叠式的新型海麻雀——RIM-7H开始装备美国海军。这款海麻雀换掉了人操式的MK115系统,换为自动化的MK91系统。整套系统被称之为IBPDMS改进型基本点防空系统。并很快在北约海军开始了普及。
                      IBPDMS的小型化Mark29发射器,相比于Mark25要轻小的多,可以装备在小的多的战舰上——比如美军那票轻型反潜护卫舰。
                      MK91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动化的MK95照射雷达,每套系统只能对一个目标进行照射。整套系统由雷达引导,可以在夜间和海雾气候下全天候作战。一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才具备了全天候点防空能力。
                      70年代后期,随着换装脉冲多普勒导引头以及最重要的双推力火箭发动机的新型AIM-7F的服役,NSSMS北约海麻雀再一次得到升级。RIM-7F就是海基版本的AIM-7F,换装的MK58/65助推/持续双推力火箭发动机靠着早期的爆提速极大提升了导弹的近距截击包线。低空性能的话,早期RIM-7E/H最低拦截高度是30米左右,而RIM-7F则通过更换更新式的导引头和近炸引信降低到15米。
                      1980年以前美苏军的海基点防空系统大致性能一览表。早期美军尚不如苏军,但是靠着强悍技术实力以及北约齐心协力,很快赶超苏军。不过,海麻雀相比于Osa-M,其中一项技术缺陷是缺乏光电备份系统,在强电磁干扰下可能不如Osa-M。


                      IP属地:广东14楼2023-09-09 18:28
                      回复
                        但是,苏军的点防空系统远不止点防空导弹,这是苏军相比于冷战早中期美军最大的优势。
                        早在1959年,苏军就开始在战舰上加装雷达制导的AK230防空炮。虽然那个年代美国海军也有很多还没退完的二战战舰拥有防空炮,但是很显然,他们和全自动化炮控的AK230不是一个时代。
                        苏联海军AK230,开后世自动化防空炮的先河。射速达到了1050发/分。
                        AK230使用巨大的30*210mm弹药,这款炮弹比苏军常规的30*165mm弹药要更为强力,有着更远的射程。这款炮弹没有使用次口径,但是初速仍然高达1050m/s。
                        我为什么要这么赞美AK230,因为这款火炮对于那个年代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威胁极大。
                        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海军最先进的反舰武器如下——
                        50年代末开始服役的美国海军AGM-12小斗犬,使用MCLOS全手动遥控引导。需要操作员全程目视导弹尾部的两个发光二极管,然后操纵手柄遥控导弹命中目标。
                        早期小斗犬一个非常离谱的缺点是需要制导系统全程直线对准导弹才能引导,这使得飞机不得不保持和导弹一致的前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导弹的理论射程达到11公里,似乎使得飞机可以远离防空炮的打击,但是实际操作中,操纵这玩意的飞机几乎必然驶入防空炮的射程包线之内。使得发射这玩意的飞机很容易成为防空火力的活靶子。
                        而且,小斗犬的战斗部不过是一枚250磅(113kg)级航空炸弹改装而来,威力并不大,即便命中目标,也不一定能给予目标重创。
                        由于50-60年代初的早期制导武器都是如同“小斗犬”一样的不靠谱,因此常规的反舰武器最主要还是各种铁炸弹以及火箭弹。
                        降落在CVA63小鹰号航母上的A-4C攻击机,1966年。铁炸弹反舰几乎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海军。
                        超低空突防并击沉21级护卫舰羚羊号的A-4,1982年马岛海战。前面说了,仅凭冷战早中期水平的防空导弹,无论是黄铜骑士/小猎犬/海标枪/M-11,还是Osa-M/海麻雀/海狼,由于他们没有多目标抗击能力,低空能力也有限,很难抵御超低空突防的喷气式战机。但是,一旦纳入自动防空炮,事情很快变得有意思了。
                        42级驱逐舰考文垂号的沉没证明了面对高速突防的战机,防空炮的重要性。
                        面对超低空狂飙而来的A-4,考文垂号和护航的大刀号(22级护卫舰,装备了海狼点防空系统)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由于A-4巧妙地利用考文垂号作为肉盾限制“海狼”的开火,而42自身的海标枪又没有近程防空能力,20mm厄利空也在关键时期卡壳,考文垂只能徒劳地使用主炮和步兵用轻机枪还击,最终被击沉。
                        人操式20mm厄利空防空炮,这种二战时期的防空炮到了82年马岛海战,是英军硕果仅存的火炮类防空武器。如果装备了大量AK230或者更先进的AK630,考文垂以及热心号、羚羊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IP属地:广东15楼2023-09-09 18:39
                        回复
                          AK230的后继者是更为先进著名的AK630,这款防空炮于1976年开始服役。
                          AK630,上部雷达是其火控雷达MR-123。该系统不仅有雷达制导,还有带激光测距的光电系统作为备份。一套MR-123可以为1-2台AK630提供制导。AK630的六管内能源加特林火炮的编号为AO-18,该款火炮同时被安装在MIG-27攻击机上。
                          MR-123雷达,AK630的主火控系统。可以在30km(强干扰)/45km(无干扰)距离跟踪典型二代战机。


                          IP属地:广东16楼2023-09-09 18:43
                          回复
                            一般来说,AK630会在斜距5km左右开始开火,一般此时炮弹将会在3700-3800m的极限射程迎击目标。一般会点射4-5次,每次20-25发炮弹左右,然后在斜距2.2km以内的有效射程开始长点射,直到击落目标为止。
                            虽然在冷战末期苏联也研制了配套AK630使用的脱壳穿甲弹(类似美军密集阵),但是受限于经济等原因一直没有使用。使用全口径炮弹的AK630打飞机是一把好手,打小的多的反舰导弹就不行了。AK630常用的炮弹为30*165mm UOR-84曳光高爆和UOF-84常规高爆,碰炸机械引信,击中目标后方能引爆。
                            AK630的精度对于战机和小艇绰绰有余,面对飞鱼、鱼叉等西方式的掠海小型反舰导弹,那就捉襟见肘了。
                            由于带有全套火控的AK630也不算特别小,对于导弹艇、气垫船等小型战舰,苏联人还研制了简化版的AK306。
                            AK306使用外能源电驱动,由于没有冷凝水套,射速从AK630的5000发/分大幅降低到1000发/分。AK306的火控系统相比于AK630要简化的多。
                            总体来说,AK230/630/306三兄弟对于同时代美军的铁炸弹反舰来说威胁极大。挂着铁炸弹的美军A-4/7等攻击机机动性较差,而且由于武器无制导,CCIP/CCRP模式皆依赖战机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行驶,无法从容机动规避,很容易陷入雷达制导防空炮的火网之中。
                            A-4和A-7等铁炸弹攻击机面对的困难和太平洋海战日军战机突破美军战机拦截后遇到的困难是一致的——密集的防空火网使得常规的铁炸弹/鱼雷突防命中目标不说难于登天,也确实是难度极大。使用VT引信的127mm防空炮弹替换成了M-1以及Osa-M,而20mm厄利空和40mm博福斯则替换成了雷达/电视引导的30mm加特林高炮


                            IP属地:广东17楼2023-09-09 18:43
                            回复
                              当然,美军战舰不使用雷达引导的防空炮是有原因的。毕竟冷战早中期苏军舰队面对的主要反舰火力就是挂着铁炸弹的美军舰载机,而同时代美军舰队面对的主要反舰火力则是这玩意——
                              足有一架小飞机大小的K-10涡喷动力超音速反舰导弹,Tu-16獾式轰炸机的主要反舰火力。极速在1.7马赫左右,最大射程超过250公里。指望早期防空炮能击毁这玩意实在过于搞笑了。
                              另外一款苏联60年代初服役的超音速涡喷动力反舰导弹KH-20。这玩意基本上就是一款无人神风版Su-7B,极速可达2马赫,用防空炮拦截这玩意可太难了。
                              那么,既然苏军的防空火力对于美军海航威胁极大。苏军的海军还有什么绝活呢?他们又对美国海军构成多大程度的威胁呢?
                              我们来介绍两款冷战早中期苏军足以战胜美军的神秘黑科技。


                              IP属地:广东18楼2023-09-09 1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