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馈世吧 关注:117贴子:11,299

陕西文学与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1楼2023-09-14 20:16回复
    1992年1月29日,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五,陈忠实写完《白鹿原》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划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此前在书快要写完的时候,老婆问他:写了要是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皱了皱眉头,说:要是写完发不了,我就去养鸡!
    陈忠实说过,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说白了,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寻找到了,作家的独立个性就彰显出来,作品风格也得以呈现。


    IP属地:河南2楼2023-09-14 20:18
    回复
      东南大学期间,吴宓与人创办了《学衡》杂志,并以该杂志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个流派,即“学衡派”。该流派主张学术上应中西融合(即“求衡”),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


      IP属地:河南3楼2023-09-14 20:19
      回复
        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
        1928年,吴宓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他编古典文学,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编新文学。1930年,吴宓赴欧洲旅游,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许多国家,访问了雪莱、司各特、卢梭等人的遗迹。次年结束欧洲归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方案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造就“博雅之士”。
        吴宓原本是清华外文系的教授,擅长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是第一个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的人,被誉为“中国比较学之父”。吴宓曾在哈佛大学留学,还被誉为“哈佛三杰”之一(另两杰为陈寅恪、汤用彤)。


        IP属地:河南4楼2023-09-14 20:20
        回复
          寇准被贬谪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途经零陵(今永州市宁远县)时,溪桐蛮夷乘机抄掠他的行李,酋长斥责部属说:“奈何夺贤相行李耶?”连忙派人送还。由道州至雷州山路崎岖,行走不便,所过州县皆以竹舆迎之,寇准得以安然到达贬所。1023年,63岁的寇准逝于雷州。当地百姓悲痛欲绝,护送他的灵柩归葬西京(今河南洛阳)。


          IP属地:河南5楼2023-09-14 20:41
          回复
            杨炯《青苔赋》:
            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


            IP属地:河南6楼2023-09-14 20:42
            回复
              韦应物在滁州生活了三年,他的存诗中有近五分之一的诗作是写在此地的。滁州在当时还是“州贫人吏稀”、“四面尽荒山”的闭塞荒芜的古郡,是韦应物的诗作首次让其在文学史中立足。
              总体来说,韦应物的一生都是在官、隐中转换。他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干脆辞职再不出仕。也不同于王维,王维虽然一心想隐居,但始终未离开官场,只能在休假时去山中别业小住。韦应物则是做官一段时间,隐居一段时间,交替进行。


              IP属地:河南7楼2023-09-14 20:43
              回复
                妻子元苹去世后,韦应物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他们爱情结晶女儿身上。在大女儿出嫁时,韦应物依依不舍,写下了《送杨氏女》一诗。诗中的“杨氏女”就是他的女儿,因为嫁入杨家,所以也有了新的姓氏。韦应物看着女儿就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眼泪是刷刷的往下流。他让女儿遵守妇道,相夫教子,不过是希望女儿幸福。
                当女儿真的走出家门,当他回家看到空荡荡的屋子,韦应物又忍不住哭了,尤其是看见自己的小女儿。两人抱头痛哭,对于小女儿来说这个姐姐更像是母亲,对于韦应物来说,一旦小女儿长大也要出嫁,那么这世界就剩他一个人了。偌大的世界,如果没有亲人,我们拿什么抵御寂寞与悲伤?!


                IP属地:河南8楼2023-09-14 20:44
                回复
                  韦庄晚年念念不忘的大唐与故乡洛阳,终究是回不去了。910年,七十四岁的韦庄长眠于成都浣花溪畔。韦庄寻访杜甫草堂故址,寻得一些遗迹残存,他出于对杜甫的敬重和喜爱,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草堂,并搬进去居住,还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浣花集》。


                  IP属地:河南9楼2023-09-14 20:45
                  回复
                    1953年,西安成为直辖市,咸阳县正式独立设市。1966年,西安取消直辖,咸阳又重新并入西安。1971年10月,咸阳市重新划归咸阳地区。如今被行政划分为两个城市的西安和咸阳,在历史上本是一座城市——长安。后来长安衰落后,长安县和咸阳县又曾同属于一个府——西安府。


                    IP属地:河南10楼2023-09-14 20:46
                    回复
                      沿黄公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公路通道,串联陕西4市12县50多景点,全长800余公里,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沿途珠链般串起了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
                      黄河在延安延川县境内形成了5个S型大湾,是黄河干流河道发育规模最大、最密集的蛇曲群。弯度最大的是乾坤湾,达到320度以上,因此也称黄河蛇曲第一湾。


                      IP属地:河南11楼2023-09-14 20:48
                      回复
                        彭祖说:“我活了八百八十岁,历经尧、舜、禹、夏、商、周,今天遇到文王你这位明君。我祝愿文王的周朝江山,寿比这终南山。”周朝江山延续了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从此以后,“寿比南山”就流传了下来。《诗经•小雅》中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IP属地:河南12楼2023-09-14 20:49
                        回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以陕县为治所,设置陕州。此后,陕州虽屡有废置,辖境逐渐缩小,但是其建置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李渊称帝后,为了经略中原、攻取王世充割据的河南,以秦王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后,陕东道大行台移置于洛阳。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将诸道行台并废除,陕东道也遭到废除,其地则归入河南道。


                          IP属地:河南13楼2023-09-14 20:51
                          回复
                            相传周公在当时与和召(shào)公奭(shì)共同辅政。二公商定分陕而治,来稳定政局。《左传》和唐朝地理学著作《括地志》都曾记载“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的分陕而治。
                            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有一块“分陕石”,相传其为周公命人在分陕的位置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立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其分陕的具体位置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即陕塬。虽然秦国曾于公元前390年在陕塬附近置陕县,但秦魏两国多次在此交战,使得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


                            IP属地:河南14楼2023-09-14 20:51
                            回复
                              随着黄河右岸泥沙的不断堆积,黄河南岸的平原区域进而有所扩展,陕塬与黄河间的隘口形势不如从前突出,这就进一步弱化了陕塬的防御功能和战略地位,其从东方拱卫关中的防御职能逐渐被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所取代。


                              IP属地:河南15楼2023-09-14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