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吧 关注:16,901贴子:994,709

黄金岂能视青铜-----金庸作品《书剑恩仇录》之我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3-09-18 16:29回复
    回忆了一下,我当年开始看金庸小说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左右的学生时代,一晃三,四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不过这几年收拾起思绪,又重温了一遍。
    不得不说,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读后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当年看的是热闹,而现在看的则是内涵。这次重温,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三部作品:越女剑,飞狐外传和书剑恩仇录。
    越女剑——细节精琢;
    飞狐外传——情感丰富;
    书剑恩仇录——格局宏大。
    关于越女剑,我已写过了三篇书评;而飞狐外传,我则写了一篇长篇书评《相见欢,恨无常》,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书中多组人物的情爱故事,所以在此这两部就不再赘述了。今天只想谈一谈《书剑恩仇录》这部作品。


    IP属地:江苏2楼2023-09-18 16:33
    收起回复
      对于书剑这部作品,最常见的评价是:作为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一炮打响,显示了作者出手不凡,奠定了其历史与武侠相结合的创作风格……仅此而已。 而且不少读者对此书还诟病不少,总结一下,无外乎以下几点:
      1,因是处女作,能力不足,经验尚缺;
      2,仍带有旧武侠小说特点,不够新,改变不够彻底。
      3,男主人公事业爱情双失败,窝囊至极;
      4,结局悲伤不圆满,看得不爽。



      IP属地:江苏3楼2023-09-18 16:45
      收起回复
        咋一看提出的这几点问题,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通过认真分析过后,会发现它们并不是那么地准确合理。下面一一进行论述。
        一,处女作。
        首先,这一点上大家似乎是惯性思维——第一部作品嘛,起点不可能很高,没经验呀,不成熟呀,什么都是在摸索之中……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吗?虽然金庸之前没写过武侠小说,但他文章却已写过不少,文学功底深厚。武侠小说并没有跳出文学作品的范畴,金庸在写作时完全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我所用。
        其次,金庸自己也说过,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后面的要比前面的好一些”。有些读者就以此为理由,言之凿凿,金庸都承认了嘛——且不说他是否有自谦的含义在其中,即便是后面写得比前面好,也不见得就一定是第二部强于第一部,第三部胜于第二部这么规律下去。毕竟金作有十五部,只能说大体上是这么个趋势而已。在我看来,书剑在其中就是个另类,在水平上也许它比不过鹿鼎,天龙,笑傲和射雕三部曲这六大小说,但与其它八部却完全有得一拼!
        再者,许多人是拿古龙和梁羽生(均为武侠三大家之一)的处女作当作参照物的。 古作处女作是《苍穹神剑》,梁作处女作则是《龙虎斗京华》。在近七十部的古作当中,《苍穹神剑》稳坐倒数第一的交椅;而在三十部梁作之中,《龙虎斗京华》也基本上是副班长的位置——在他们看来,同为三大家之一的古梁二人处女作都是如此地位,金庸处女作排名倒数也是正常啊!
        由以上三点可见,人们对书剑这部处女作的看法是有些想当然了,以惯性思维来评判所有的同类作品。而书剑的表现偏偏高出了这种判断,它的实际水平远远超过了其它武侠小说作家的处女作,让大家眼前一亮。
        所以说,以是否是处女作来评判一部作品的水平高低是不合理的,是片面的。


        IP属地:江苏4楼2023-09-18 16:48
        收起回复
          一,仍带有旧武侠风格。
          有些人认为,新武侠小说之所以称之为新,就应该抛弃旧武侠小说的所有一切,以全新面貌示人。
          而书剑这部作品,从整体性上看,虽然已经跳出了旧武侠小说的窠臼,从主题思想,情节描述,人物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新武侠小说的创新特点。但在表现形式上仍有保留了旧武侠小说的一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目录仍为章回体,二是武打以实为主。因此,他们认为含有旧武侠小说特征的写法拖了此书的后腿,所以评价不高。
          对此,我持否定态度。我倒是觉得新旧武侠小说二者之间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新武侠小说应该摒弃的只是旧武侠小说中存在一些思想糟粕,以及晦涩难懂的词句运用,并进一步拓展故事内容的范畴和外延广度。而旧武侠小说所形成的非常稳定的叙事方法及表现形式,如章回式的目录,打斗中的写实技法等,不仅不能丢弃,还应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而这方面,书剑此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一),我们来谈谈章回式的目录。它形式整齐划一,内容精炼丰富。对仗工整,词句优美,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及审美情趣,是每一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必要提示。
          例如,第六回“有情有义怜难侣 ,无法无天赈饥民”。这一回写到徐天宏和周绮在打斗中与群雄失散,徐天宏受伤,周绮则悉心照料治愈。他们终于找到陈家洛等人后,又截获了清廷的情报,逼迫当地官府将粮仓的粮食分发给灾民。有情有义——道出了徐天宏与周绮这对欢喜冤家之间扶助的情真意切;无法无天——则将红花会群雄艺高人胆大的英雄壮举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第八回 “千军岳峙围千顷 万马潮汹动万乘”。前一句指的是西湖上双方都带来了众多的兵力,后一句则是形容钱塘江的浪潮汹涌澎湃。对仗工整,用词精准。那种千军万马齐嘶吼,狂涛巨浪压过来的逼迫感迎面而来,惊心动魄,势不可挡!
          可见,优秀的回目不仅提纲挈领,而且吸引眼球,既提升了整部作品的文化档次,又彰显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相得益彰啊!


          IP属地:江苏5楼2023-09-18 16:53
          收起回复
            (二),再谈谈比较写实的武打场面。如果金庸照搬旧武侠小说的写法,依葫芦画瓢地去描写打斗场面,大家一定会看得如同嚼蜡一般,昏昏欲睡。但事实上呢,金庸并没有拘泥于旧武侠小说写实打斗的写法,而是以老带新,新中融旧——在写实打斗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多维度地展现出打斗的残酷性,复杂性及不可预知性,从而使打斗场面精彩纷呈,妙不可言。下面就举例说明。
            金书第一战——陆菲青以一敌三,大战于荒岗之上。陆菲青虽是武当名宿,但关东六魔之一的焦文期也是高手一名,即便另外两位是泛泛之辈,但三对一的形势也令陆菲青不敢小视。招式一出,什么双龙抢珠、三环套月、手挥五弦,接踵而至。这一招一式皆有武术套路来历,实实在在,言之凿凿。在这种硬桥硬马描写的同时,作者穿插着一系列双方心理方面的描写:陆菲青,从惊动(被发现),到沉着(引敌城外),到客气(想大事化小),再到震怒(被暗算),到最后拼命(诱敌制胜);而焦文期三人,从倨傲(包围对方),到吃惊(被教训),再到得意(暗算得手),到最终惊惧(棋差一招)。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波诡云谲,你来我往,斗智斗力。而环境描写之烘托(风吹,月现,尸横,枭叫),更令这场打斗显得诡秘冷酷。
            虽然这场金作第一战,并不算是顶尖高手的巅峰对决,但作者充分利用写实手法,加以心理描写及环境烘托,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生死一线的氛围来。
            由此可见,后期那些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杜撰出来的神奇武功,虽然能给读者们带来光怪陆离,不可名状的刺激感受,但终究有一种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而旧武侠小说的写实手法,缘自于古老悠久的中华武术,不仅实用,兼具美感,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融入到新武侠小说创作中,增强其真实感和生动性,成为提升作品水平的加分项。


            IP属地:江苏6楼2023-09-18 16:56
            收起回复
              三,窝囊的男主角。
              为什么陈家洛会被戴上如此的标签呢?让我们先看一看大多数武侠小说中男主角的形象:英俊潇洒,充满智慧,武艺高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最终抱得美人归。的确,这种人设,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幻想,在书中以主人公的形式得以实现,代入感十足。让人看得爽,也让读者们自己好好地满足了一番——想必“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这句名言,就是自此由感而发的吧。
              显然,陈家洛符合前几点标准,但在最后两项上大大地失了分------事业受挫,失去爱人。致使其形象大损,甚至被一些激愤的读者斥责为“人渣”,那是相当地狼狈。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武侠小说里的男主角都必须是高大上,伟光正,表现完美呢?而武侠小说是不是就仅仅局限于描写草莽英雄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圆满谢幕这么一种传统模式呢?
              我想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们在思考,当年伫立在香江岸头的那个年轻人一样也在思考……对,他就是金庸。1955年,他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也就是本书时)时,年仅31岁。但年轻不代表肤浅,亦不代表浮躁。
              事实上,31岁的金庸已读过了许多书,写下了许多文章,经历了许多事,在那个热血飞扬的年龄段却拥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冷静。热血令他敢想敢做,成熟让他考虑得更加深刻——可不可以写一部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超出以往江湖间打打杀杀的范畴,上升为阶级对立和民族矛盾,并以主人公悲痛的结局来反思英雄情结,警醒斗争中的人民……于是,这部《书剑恩仇录》诞生了。


              IP属地:江苏7楼2023-09-18 16:59
              收起回复
                让读者们感到陈家洛“窝囊” 的另一点原因,实际上是他在本书的上半部分存在感不高造成的。
                在作者有意识地把他写成悲剧人物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上半部分诸多配角的出彩表现冲淡了男主角的存在,使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大大掉价。因为在许多武侠小说当中,男主角也同时扮演着线索人物的角色,故事情节基本上是按照他的行踪展开进行的,时时彰显着他的重要性。
                但通读书剑整部作品,你会发现它在剧情结构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即前半部分写“群雄力救文四爷”,后半部分写“陈家洛情迷回疆”。上半部分是众生相,下半部分是独人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还是作者的自我调整所致。


                IP属地:江苏8楼2023-09-18 17:05
                收起回复
                  本书上半部分,随着情节的展开和发展,作者越写越起劲,于是遍地开花,每个配角都个性十足,独当一面。陆菲青,李沅芷,余鱼同,骆冰,无尘道长,赵半山,张召重,周仲英,徐天宏,周绮,霍青桐……你方唱罢我登场,看得读者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吸睛效果是出来了,但主角却被埋没了。不得不说,并不是作者忽略了主角,事实上,男主角的描写并不算少——陈家洛一上台,就显示了超人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在几次营救行动中都作出了非常明确的战术指示,尤其是化解铁胆庄的误会,以及西湖直面乾隆这两节,充分体现了一个帮会大当家应有的胆识和气魄。
                  然而,他的风头明显被上面这一大堆亮眼的配角给盖过了,以至于陷入了“被架空”的尴尬境地。无论是红花会中人,还是江湖正派,他们都有着梁山好汉的影子,个个豪爽洒脱,武功强的独当一面,武功差的智计过人。凭着共同的信仰和一腔热血,这些小角色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与朝廷正面对刚毫不示弱,而且还能用美人计生擒乾隆,拒大军于六和塔下。全书的上半段,群雄的活跃完全可以用“功高盖主”四个字来形容啦。
                  虽然写活了配角,写活了小人物,但这明显不是金庸心中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大笔一转,下半部分力写陈家洛,自然有了后面一系列神勇的表现和神奇的经历,包括智斗三魔,大战狼群,古洞学功,少林寺闯五关等等,逐渐把他男主角的地位凸显了出来。然而由于上半部分群雄的表现实在太过精彩,以至于金庸虽然在下半部分时努力补救,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IP属地:江苏9楼2023-09-18 17:10
                  回复
                    四,结局悲伤不圆满。
                    探讨这个问题,与第三点“主人公窝囊”有一定相似之处。那就是:武侠小说是不是只能是爽文,结局必须是皆大欢喜?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支持这种看法。因为他们看武侠小说的目的多半如此——达成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让自己快乐地享受一把。
                    但当年的金庸先生也许并不是这样想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为人们揭示一些历史规律和现实状况,并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愿,进而达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喜剧产生快乐,悲剧触动心灵。按照金庸的想法,显然在启示作用方面,悲剧要比喜剧更有力度。
                    此书的结局是悲剧毋庸置疑,但效果是好是坏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了。但我想说的是,悲剧只是一个表现形式,一个最终的结果。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的则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何要写成悲剧?我认为可以从对书名的解读来一窥端倪的。
                    《书剑恩仇录》这个书名我认为起得很好,在我看来它包含着深浅两层含义。
                    (一),表面含义。
                    书是指《可兰经》,剑则是霍青桐的配剑。
                    回族部落(以首领木卓伦,霍青桐为代表),为了夺取被清军抢走的部落圣物《可兰经》,进入中原,和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红花会结盟。而陈家洛率领着红花会群雄,帮助霍青桐她们夺回了这部经书,这令霍青桐非常感激和仰慕,于是二人来了个以书换剑——陈家洛将《可兰经》送给霍青桐,而霍青桐则将随身佩戴的短剑,送给陈家洛。
                    作者利用这个系列,诠释了书剑的表层含义,霍青桐和陈家洛互有好感,而《可兰经》和霍青桐的配剑,则成为了他们的爱情萌芽,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爱恨情仇。而香香公主出现,则彻底击败了这段恋情。最终,陈家洛不但失去了香香公主,也失去了霍青桐,不得不郁郁离开。


                    IP属地:江苏10楼2023-09-18 17:17
                    收起回复
                      (二),深层含义。
                      书,引申为书生意气;剑,代表了绝对权威。书剑恩仇,即是书生意气与绝对权威之间的对立与对抗。
                      陈家洛的背景深厚,居然是乾隆皇帝的亲弟弟,他和乾隆皇帝一样,身上流着汉人的血,似乎有着与后者叫板的身份和实力。他天真地认为,他的哥哥乾隆皇帝只要知道自己是汉人,就一定能理解红花会“反清复明”的宗旨。甚至,陈家洛特意为乾隆准备了一身汉服,希望他能认祖归宗。这样的天真,缘自于读书人死读四书五经的教义,将对方当作成了自己。不得不说,陈家洛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认清一个事实:在绝对权力的诱惑面前,什么亲情身份忠贞担当……一切都是浮云!
                      乾隆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皇帝地位,即便陈家洛说了,他可以当汉人的皇帝。乾隆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来自于清廷政治体制的牢不可破性及满清铁骑的绝对威慑力,这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既可以砍杀敌人,也可以毁掉自己。
                      书生意气挡不住利剑和铁骑,无论陈家洛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所以,他最终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和落寞,和群雄远走回疆。
                      书和剑的较量,就是书生意气和政治强权的较量,结果显而易见——书败给了剑,陈家洛败给了乾隆。
                      可见,作品的结局是否悲剧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结果让我们知晓作者的创作意图,领悟其深刻含义,并对历史和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9-18 17:20
                      收起回复
                        通过以上的论述,对读者们诟病的四点一一做了回答。应该看得出,这四点其实算不上是缺点,可以说是特点,甚至是优点。
                        那么此书除了主题创意,结构设计,人物塑造之外,还有其它哪些地方值得称颂呢?我认为,在环境的描写和细节的处理这两个方面值得一赞,下面各举一例来说明。
                        此书中的环境描写,恰似一幅天高地阔,壮丽无垠的雄美画卷:小说跨越大江南北,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水乡到骏马朔风的塞北荒漠;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到绵延千里雄伟壮丽的天山;从钱塘四绝缠绵悠远的丝竹笙歌,精美繁华的画舫花灯到西北回部辽阔壮美,空寂无边的戈壁大漠.…..
                        作者不动声色地带领我们神游于祖国天南海北的名山大川,民俗风情,令人赏心悦目,兴趣盎然。


                        IP属地:江苏12楼2023-09-18 17:22
                        收起回复
                          例如这一段:
                          不一日已到肃州,登上嘉峪关头,倚楼纵目,只见长城环抱,控扼大荒,蜿蜓如线,俯视城方如斗,心中颇为感慨,出得关来,也照例取石向城墙投掷。关外风沙险恶,旅途艰危,相传出关时取石投掷城墙,便可生还关内。行不数里,但见烟尘滚滚,日色昏黄,只听得骆驼背上有人唱道:“一过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边是戈壁,后面是沙滩。”歌声苍凉,远播四野。
                          一路晓行夜宿,过玉门、安西后,沙漠由浅黄逐渐变为深黄,再由深黄渐转灰黑,便近戈壁边缘了。这一带更无人烟,一望无垠,广漠无际,那白马到了用武之地,精神振奋,发力奔跑,不久远处出现了一抹岗峦。
                          转眼之间,石壁越来越近,一字排开,直伸出去,山石间云雾海漫,似乎其中别有天地,再奔近时,忽觉峭壁中间露出一条缝来,白马沿山道直奔了进去,那便是甘肃和回疆之间的交通孔道星星峡。峡内两旁石壁峨然笔立,有如用刀削成,抬头望天,只觉天色又蓝又亮,宛如潜在海底仰望一般。峡内岩石全系深黑,乌光发亮。道路弯来弯去,曲折异常。这时已入冬季,峡内初有积雪,黑白相映,蔚为奇观,心想:“这峡内形势如此险峻,真是用兵佳地。”
                          过了星星峡,在一所小屋中借宿一晚。次日又行,两旁仍是绵亘的黑色山岗。奔驰了几个时辰,已到大戈壁上。戈壁平坦如镜,和沙漠上的沙丘起伏全然不同,凝眸远眺,只觉天地相接,万籁无声,宇宙间似乎唯有他一人一骑。他虽武艺高强,身当此境,不禁也生栗栗之感,顿觉大千无限,一己渺小异常。
                          这一段描写,先移步换景,并穿插着传说和民歌,让感受更加立体生动;后由远而近,一一铺排,层次分明。情景交融,由景生情,最终引出了对天地苍穹的惊叹及感慨,得出了对世界之大无穷尽,个人之小力不足的人生论断。


                          IP属地:江苏13楼2023-09-18 17:25
                          收起回复
                            再看这一段:
                            陈家洛大惊,斜窜出去,却相距远了,难以阻拦。卫春华抢上挡住,被顾金标用力一摔,退出两步。只见他和身向霍青桐扑去,叫道:“你杀了我吧!”霍青桐又惊又怒,举剑向他当胸刺去。他竟不闪避招架,反而胸膛向前一挺,波的一声,长剑入胸。
                            霍青桐回抽长剑,一股鲜血从他胸前直奔出来,溅满了她黄衫。众人围拢来时,顾金标已倒在地下。哈合台伏在他身边,手忙脚乱的想止血,但血如泉涌,哪里止得住?顾金标叹道:“冤孽,冤孽!”哈合台道:“老二,你有甚么未了之事?”顾金标道:“我只要亲一亲她的手,死也眼目。”熬住一口气,望着霍青桐。哈合台道:“姑娘,他快死啦,你就可怜可……”霍青桐一言不发,转身走开,脸已气得惨白。顾金标长叹一声,垂首而死。
                            哈合台忍住眼泪,跳起身来,指着霍青桐的背影大骂:“你这女人也太狠心,你杀他,我不怪你,那是他自己不好。可是你的手给他亲一亲,让他安心死去,又害了你甚么?”章进喝道:“别胡说八道,给我闭住了鸟嘴。”哈合台毫不理会,仍是怒骂。章进上前要打,给余鱼同拦住了。
                            陆菲青说道:“你们那焦文期焦三爷是我杀的,此后许多纠纷,都因此而起。关东六兄弟现下只剩了你一人。我们都知你为人正派,不忍加害,你就去吧。日后如要报仇,只找我一人就是。”哈合台也不答腔,抱着顾金标的尸身大踏步走出去。
                            余鱼同捡了一只水囊,一袋干粮,缚在马上,牵马追上去,说道:“哈大哥,我仰慕你是条好汉子,这匹马请你带了去。”哈合台点点头,把顾金标的尸身放上马背。余鱼同从水囊中倒了一碗水出来,自己喝了半碗,递给哈合台道:“以水代酒,从此相别。”哈合台仰脖子喝干。余鱼同抽出金笛,那笛子被张召重削去了一截,笛中短箭都已脱落,但仍可吹奏,当下按宫引商,吹了起来。
                            哈合台一听,曲调竟是蒙古草原之音,等他吹了一会,从怀中摸出号角,呜呜相和。原来当日哈合台在孟津黄河中吹奏号角,余鱼同暗记曲调,这时相别,便吹此曲以送。众人听二人吹得慷慨激昂,都不禁神往。一曲既终,哈合台收起号角,头也不回的上马而去。
                            而这段描写,则是作者在细节方面大做文章,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将顾金标的痴,霍青桐的恨,哈合台的怒,章进的直爽,陆菲青的大度,余鱼同的知趣等等个性十足的行为及言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尤其是最后的笛号相奏,哈合台头也不回地离去,伤感而悲壮,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苍凉气息。


                            IP属地:江苏14楼2023-09-18 17:27
                            收起回复
                              当然,此书中的精彩片段还有很多很多,如荒岗之上第一战,西湖边上群英会,钱塘岸边惊观潮,大漠之中斗群狼等等,惊心动魄,气势恢宏,无不体现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非凡的文字组织和词句驾驭能力,阅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身心俱醉,徜徉其中。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评述,旨在表明这一点:《书剑恩仇录》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武侠小说,它想象丰富,情节跌宕,人物出彩,内涵深刻。其真实水平远远超出你的看法之外。可谓是:蛟龙岂是池中物,勿将黄金视青铜!好好珍惜吧。


                              IP属地:江苏15楼2023-09-18 17: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