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吧 关注:2,131贴子:61,354

【转发】试论陆逊陆抗父子军事指挥艺术的异同和传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
本文不是什么严谨的论述,只是我看陆逊传和陆抗传的随笔,有不少仅仅是猜测或者脑洞。虽然我会极近可能地去对应史料,但是未必有果。看官们如果不喜,也请不要继续往下看。
原贴发在陆逊吧,现在陆抗吧这里转一份。陆抗镇楼。



IP属地:新加坡1楼2023-11-13 11:40回复
    综述
    陆逊和陆抗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父子军事家。父子二人分别指挥过广义三国时代(指西晋统一前)的几场著名战役:夷陵和石亭之战,以及西陵之战。以三国志记述观之,陆逊对于陆抗的教育应当倾注了极大的心力,也对陆抗后期军事指挥艺术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是陆抗并非是存于父荫下的晚辈,他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战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在那个时代实属难得。以陆逊和陆抗的记载来看,陆逊应该是一位很负责的父亲,也是陆抗军事道路上最好的导师。而陆抗毫无疑问也是一位孝子,一位青出于蓝的继任者。一直很想为这对父子写一篇只属于他们的文章,今日终于得以提笔。


    IP属地:新加坡2楼2023-11-13 11:41
    回复
      一、 起步
      其实陆逊和陆抗在成为军事家的道路上第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起步都不算高。这个起步不高有两层含义,一是两人都是从基层做起,二是两人都并非初战成名。(当然比起那些出身当时寒门,有一些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来说,两人的起步不算低,但这个是因为出身而决定。这里只是相对而言。)
      陆逊最早并非是武将出身。根据三国志,陆逊少时是以文人形象出现于记载。三国志顾邵传载
      “(顾邵)少与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皆亚焉”
      而陆绩是众所周知的神童,学识极佳,且志在风雅而非军事。而陆逊出仕的起点也是文职,其历任东、西曹令史,是孙权将军幕府负责文书的属官。在任职一段时间后,孙权将陆逊外放为屯田都尉,由此开启了陆逊此后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陆逊任屯田都尉时起步有多少兵力已经不可考,但是根据陆逊传记载
      “时吴、会稽、丹阳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
      首先可以看出初出从军的陆逊非常积极地投身了当时江东最能够迅速增加军事资本的活动——打山越。他主动向孙权争取来了在扬州三地讨伐山越的任务。同时这里出现了他第一次的兵力记载,在主动出击、所向皆服的情况下,陆逊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达到了两千人的规模。由此可知,陆逊刚开始从军任都尉之时,他的队伍应当远远低于两千人的规模。这里可以做一个对比,可能有些偏颇,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建安十五年,孙权任命陆绩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两千人。而比陆逊年少十五岁的全琮,早先被孙权授兵数千人,又在建安二十四年之前已经升迁偏将军。由此观之,陆逊的起点在孙权的阵营里不可谓不低,要知道陆逊官至偏将军已经是建安二十四年被吕蒙推荐以后的事情了;他的军力以目前史料推断,大部分也并非来自孙权的调配,而是靠自己勇敢作战打拼下来。
      此后(建安八年后,具体时间不详,至建安二十一年),在这(可能的)十余年里,陆逊其实是长期混迹于吴国最基层,直到年过而立,也未曾得到过晋升。直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怂恿鄱阳山越尤突作乱,已经三十四岁陆逊跟随时任奋武将军的贺齐平乱取得大胜后,才得到了自己从军生涯的第一次晋升,由屯田都尉晋升为定威校尉。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陆逊升迁为定威校尉后,他对于山越的建议也开始变得非常有章法,而不再是直接自荐去讨伐。陆逊传载“方今英雄棋跱,财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从最初的“乞与募焉”到后来的分流而治“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可以说,陆逊用了十年的时间总结出了一套自己征伐和治理山越的想法,并且在贺齐的指挥下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实践。之后,丹阳山越费栈叛乱,陆逊独自迎战,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利用地形和战术成功完成了任务,并且得到了一个重大的战果。仅仅是这一次讨伐山越,就让陆逊得到了数万人的军力。不禁让人猜测,陆逊是否得到了贺齐的指导,完成了自己军事水平的蜕变。
      此后,陆逊开启了自己从军生涯最为辉煌的十年。先后跟随吕蒙完成荆州争夺战,后又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大放异彩。回首而望,在夷陵之战大胜前,陆逊已经在各种大小战役中打拼了十余年。而他所有功勋的起始除了孙权的慧眼识人,便是自己在基层的十几年间,脚踏实地对自身实力的不断磨砺。所以,陆逊从来也不是小说里横空出世的少年天才,而是勤恳踏实的大器晚成。


      IP属地:新加坡3楼2023-11-13 11:43
      回复
        相比于自己的父亲,陆抗的起步条件好了不少,可是起步的环境却又差了很多。陆抗二十岁出仕,然而自己的父亲愤恚而殇的日子却成了陆抗从军生涯的起点。陆抗在陆逊去世后,被孙权拜为建武校尉,并且被孙权允许领其父留下的部曲五千人。这对于当时还处于政治旋涡的陆逊陆抗而言,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五千人的起步兵力,相对于几十年前陆逊远不足两千人的起步兵力已经好上太多。然而陆抗却面对着吴国此时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而自己虽然已经向孙权做出解释,却也没有完全消弭陆逊和孙权之间的裂痕。
        对此,陆抗做出的选择和陆逊十分相似,那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事,一点一点地积累力量,耐心地等待时机。一年后因为和诸葛恪换防地,孙权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在陆抗任建武校尉的一年里,陆抗对于驻地多有修缮十分爱护,从侧面反映了在他的治下,军队守规矩,爱护驻地。以其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年龄,初入军营就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可见其基本军事素养之高。除却其本身性格因素外,家庭的影响想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等待了近六年之后,太元元年,陆抗终于等到了孙权向自己和其父道歉的那天。陆逊得到昭雪,陆抗也摆脱了“罪臣”之后这样十分影响仕途的障碍。
        建兴元年,在孙亮登基后,陆抗被提拔为奋威将军。此后陆抗的升迁从侧面反映了,他开始积极参与到了吴国的军事活动中。太平二年随朱异救寿春,破魏牙门将偏将军,以此军功升征北将军。孙休即位后,永安二年迁镇军将军,都督西陵。孙晧即位,加陆抗镇军大将军,(遥)领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陆抗奉命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此后十数年,陆抗长期驻守于上江上游重镇。永安七年,孙休派陆抗增员步协围永安,后因为司马昭和胡烈欲袭西陵重地,陆抗被迫折返。凤凰元年,西陵督步阐被孙皓逼反,携重镇西陵投降晋国。陆抗在从军的第二十六个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军旅生涯的最高光——西陵之战。
        陆逊从二十一岁出仕,由都尉做起,到夷陵之战成为吴国一线的将领,前后共用了十七年。陆抗从二十岁出仕,由校尉做起,到永安二年都督西陵,成为上游主要将领之一,前后共用了十五年。父子二人一路面对基层的军事工作,勤勤恳恳,毫无怨言,最终成就了他们中年时彪炳的功勋。


        IP属地:新加坡4楼2023-11-13 11:44
        回复
          二、 治军
          其实三国志对于父子二人治军并没有可以借鉴的正面描述。这里摘录几个为数不多的侧面描写,微探二人的治军之道。
          陆逊:
          1.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2. 射声校尉松于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髡其职吏。
          3. 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
          4. 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
          陆抗:
          1. 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庐桑果,不得妄败。恪入屯,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颇有毁坏,深以为惭。
          2.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3.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根据现有的记载陆逊1和2可以看出,陆逊治军之严。夷陵之战时,诸将各自为政,陆逊按剑以军令相慑,终得以使诸将齐心,如臂使指。而孙权的宗室子因为“戏兵不整”,被陆逊所惩罚,丝毫没有因为孙松的王族身份而有所迁就。同时,陆逊对于自己的军士也由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不允许他们骚扰降民这点吴国不少将领都是一脉相承的,以前吕蒙也非常注意这点。军民应有分界,不能纵容军队扰民。最后就是对于降于自己的降卒,也可以善待,甚至是自己出钱来进行抚恤。这对于提升军心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陆抗在这方面也做到了几乎一样的水平。首先就是他极为爱护驻地,严令军士不得妄败,而他的手下则非常得力地执行了这个命令。其次,在取得大胜后,依然不忘维修损坏的城池,对军士保持谦虚友善的态度,将士皆心向陆抗。此外,作为将领能够体恤下属,在步阐叛乱中,除了诛杀主犯及主要党羽,陆抗上疏孙皓赦免了数万人,可见陆抗深刻明白军士的存在就是行军令,对于步阐一案,除了策划之人应该治罪,其余不过是奉命而行的普通军士。和其父周恤降卒之举何其相似。
          以目前所存史料观之,陆逊陆抗对于手下军士行的是恩威并施,以理服人的手段。对于原则问题,两人皆秉持严肃的处理态度。而对于下属,以理规劝,同时绝不以权压人。陆逊在夷陵之战后面对孙权的询问,大方得体地维护属下,没有秋后算账,也没有得志后的趾高气昂。陆抗在取得西陵大胜后,对属下依然保持谦冲的态度,认真履行战后修缮的职责,与其父的表现可谓不相上下。


          IP属地:新加坡5楼2023-11-13 11:45
          回复
            三、 稳重
            无论是陆逊还是陆抗,在战场指挥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稳重。这种稳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第二面对来自友方的质疑或者是对手的挑衅,都从容应对。
            先看陆逊,陆逊传载:
            1. 夷陵之战时,诸将曾经多次向陆逊提出各种质疑,如“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如“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2. 当陆逊尝试在对峙多时后攻击刘备却兵败时,诸将不满,曰:“空杀兵耳。”
            3. 夷陵之战之初,“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
            4. 夷陵之战中期,刘备围孙桓。孙桓在大胜后向陆逊道出当日被围时的心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5. 夷陵之战前期,陆逊部将丢失秭归、巫山,再加之刘备诱降致使数县及反叛,“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
            6. 石亭之战前,时任右督的朱桓向孙权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案,朱桓传载:“权先与陆逊议,逊以为不可,故计不施行。”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夷陵之战时,当时的陆逊虽然靠着剿山越和协助吕蒙的军功跻身吴国一线的将领,然而与宗亲和宿将相比仍然只能算是根基不稳。在面对前辈的质疑甚至刁难时,陆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焦急或者是以权压人,而是以理服人,用大义和利害得失安抚诸将的情绪,可谓不卑不亢。
            战争前期,在前方交战不利的前提下,非常决断地选择退守至更加有利于吴军的战地进行防御调整,以空间换取时间。并未因为丢失个别城池而失去对于战争的信心。
            而在战争进行到焦灼对峙的中期,在诸将不耐烦、不满甚至产生怨忿情绪的时候,陆逊并没有被这些情绪裹挟,而是继续维持冷静的思考,非常坚定地继续执行自己的用兵策略。同样的,当敌人以或进或退的方式挑衅陆逊,企图诱使他出城一战之时,他也没有被好胜要强的心态左右,而是耐心观察战场变化,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
            石亭之战前,朱桓向孙权建议了不同的用兵策略,以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孙权无疑对于朱桓的建议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陆逊并没有因此就动摇自己原本就制定的方案,而是说服了孙权,并且在战争里尽可能完善地执行了自己的方案。(此处我说明一下,我并非是在否认朱桓的策略。我之前写过关于朱桓策略的看法,我认为有可行性,但是以当时孙权给予陆逊的配置来说,非常困难。所以,我是认为陆逊没有赞成朱桓的看法绝不是保守或者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纯粹为了确保孙权所要的一场大胜。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明,陆逊在军事上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不会轻易因为其他人的质疑或者干扰就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思路,不涉及评价战略的高低。)
            综合以上部分摘自三国志的记载以及一些未列在此的史料,陆逊无论在是战前的战术制定、战中的执行以及战后的收尾,永远都保持着稳重镇静的态度。在战场上,陆逊从未因为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就仓促做决定或者是改变已有的决策。


            IP属地:新加坡6楼2023-11-13 11:47
            回复
              再看陆抗,陆抗传记记载:
              1. (诸将要求速攻西陵城)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2. (听闻羊祜将攻江陵,陆抗却打算自己领部分人马前往西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
              3. (陆抗在得知羊祜打算攻江陵时,主动先行破除围堰)诸将皆惑,屡谏不听。
              4.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关于陆抗的记载主要集中在西陵之战。西陵之战对于陆抗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沾。论天时,当时吴国已经面临颠覆的危险,蜀国已灭,吴国与晋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已经注定不可逆。论地利,长江上游的重镇西陵(前夷陵)被步阐所占,用以投名于晋国。论人和,吴国此时国君暴戾多疑,臣下离心,而陆抗更是仅仅只有三万人可用,便要匆忙出征应战晋国八万之众。
              面对这样极端艰难的情况,陆抗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和慌乱,反而对于整体有着十分清醒的认知。首先,他非常冷静分配了抵抗上游徐胤杨肇,拖延江陵羊祜以及围攻西陵步阐的人员配置,合理地安排了军力。其次,面对诸将多次不解和质疑,陆抗也没有以权压人,而是非常淡定地让手下人按照他们的想法打一次,当他们战败后,也没有处罚,而是借此机会推行自己的想法。同时,陆抗还清醒意识到城池之间在当下不同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城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更不惧怕短期内城池的丢失。而面对敌人破堰的挑衅之词,毫不畏惧,反而将这句挑衅化成护城之盾。最后,当面对己方将领叛逃而导致军情泄露,陆抗不但没有焦躁,反而化此危机成先机,换防精锐与偏军,成功抵抗了杨肇的进攻,甚至还(佯装)追击其兵。西陵之战的所有指挥都可以凸显陆抗在面临压力时心态之平稳,决策之冷静。
              无论是夷陵之战还是西陵之战,陆逊和陆抗看到的都是全局,而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比如夷陵之战中的秭归、夷道,西陵之战中的江陵。陆逊陆抗父子在战场时都一直保持着十分稳重的心态。无论是面临危险还是质疑,挑衅还是引诱,陆逊陆抗始终能够坚决执行自己的想法,不被外部质疑和胜负之心所裹挟。这种在战场上非常稳定的心态和大局观在父子两人间更像是一种传承和继承,来自于对情势透彻的分析和自己能力的理性自信。


              IP属地:新加坡7楼2023-11-13 11:48
              回复
                四、 对于地理和要塞的深刻理解
                《孙子兵法》的地形篇明确“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而“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又“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由此可知,在冷兵器时代,熟知战地的地理地形并加以运用是优秀将领的基本素养之一。而陆逊和陆抗便是熟知此上将之道,并且能够熟练准确地将其运用到实战中来。同时,对于不同城阙的战略作用有着深度且明智的评估,也让他们可以在实战中有的放矢,不至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影响对于全局的判断。
                先看陆逊,陆逊传载:
                1、 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2、 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3、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4、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
                5、 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
                在陆逊从军早期,就曾经利用地形便利设置伏兵疑兵,利用山谷回音制造兵势之盛的假象,以少胜多平费栈之乱。再以夷陵之战为例,陆逊在战争伊始就对战场地形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夷陵夷道一带地形对于己方和敌方的优劣势洞若观火。他利用夷陵夷道一带长江蜿蜒走势,将蜀军牢牢牵制,静待时机。又在战争过程中利用长江和东吴自身水军优势,“乘流断围”,截断蜀军,分而灭之。在马鞍山的山地地带,果断包围残军集中力量围歼,至涿乡又一路追击至对方主力几乎全灭,主帅“仅以身免”。可以说在夷陵之战里,陆逊利用夷陵、夷道以及长江的地理特点,进行了最为优化的战术布置,最终达成了完胜的结果。
                夷陵之战的结局可以看出,自陆逊奉命进入宜都到夷陵之战开始前这一年多的时间,陆逊对于这片战地进行了非常深入地观察,也非常清楚夷陵对于此时吴国国防的重要之处。而这个思想也一路延续到了陆抗的身上。
                陆抗传载:
                1、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2、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中,以绝寇叛。
                3、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车。抗闻,使咸亟破之。
                4、 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
                从陆抗的上疏中可以知道,陆逊对于西陵地区在吴国国防内地位的重视。不仅(可能)陆逊言传身教告诉了陆抗,陆抗在成年后成为西陵督后,更亲自走访了陆逊曾经驻军的故地,亲自去体会和感受其父关于此地的军事思想,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事实上最后晋军灭吴也确实是以陆逊陆抗生前所担忧的形势发生的。由此可见其父子二人对于西陵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上游防务的理解和远见。
                西陵之战里,陆抗熟知江陵地区地理条件,在羊祜挑衅要破堰通车后,陆抗十分果断地先其一步,使江陵城外成为难以行车的沼泽,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将羊祜困住。又非常了解西陵城内配置,所以制定了前期只围不攻的策略,因此得以专力于抵抗杨肇的军队。


                IP属地:新加坡8楼2023-11-13 11:50
                回复
                  五、对于敌人心态的准确把握
                  战争有时候不仅仅是正面战场的热血对决,还有战场后双方主帅如对弈般的心理战。是否能看破对方的意图,是否能先发制人,是否又能反制敌人,这些都一步一步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吕蒙奇袭荆州,作为此役吕蒙的副将之一,陆逊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正面战场比如宜都、秭归、公安和南郡的任务,还以成功使关羽放下警戒,抽调兵力,为吕蒙后期的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陆逊的那封信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也在于这封信的背后是陆逊对于敌人心态的揣摩的把握。吹捧、自谦和假意提醒,“句句是推奖以骄之,卑屈以玩之”。
                  夷陵之战,刘备陈兵国门,以吴班为饵想要引诱陆逊于平地正面交战,陆逊一针见血地看出刘备的意图,“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刘备又围攻夷道,对彼时正在夷道与刘备前锋对峙的孙桓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陆逊也先于诸将察觉到刘备围点打援的意图,并没有被众人的意识左右,而是坚定执行自己的策略,终得胜利。
                  西陵之战,陆抗面对内有叛臣,外有劲敌的局面,非常敏锐地察觉到敌军的作战意图是以西陵为中心展开的。所以,陆抗才能够做出围步阐、击杨肇、拖羊祜的决策,将手中仅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同时,在与杨肇对决后期,也察觉到杨肇军心不稳,自己却兵力不够,所以只是利用佯装就将其赶出了势力范围。可以说,如果不是陆抗能够看破晋军将领的心态和布置,西陵之战很有可能就会陷入攻城不下的焦灼,再加上羊祜袭击江陵,最后上游门户西陵和江陵皆可能落入晋军之手,最终演变成灭吴的战役。


                  IP属地:新加坡9楼2023-11-13 11:51
                  回复
                    六、 父子之间的传承
                    最能够体现陆逊和陆抗之间军事理念传承的记载,便是陆抗生前最后一次向孙皓上疏时提到“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
                    陆抗提到陆逊的这段话,原文应当是来自于夷陵之战时陆逊写给孙权的上疏,“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夷陵之战时,陆抗尚未出生,而陆抗继任西陵督后,又重访昔日陆逊驻军之地,得以在实地考察其父当年的战略部署细节。陆抗能够知晓如此多的关于西陵的军事知识,必然来自于出生后陆逊的言传身教。陆逊去世后二十余年,陆抗始终牢记其父的教导,甚至于至死不忘,陆逊对于陆抗在军事能力上培养的力度可见一斑。
                    除了军事方面,陆抗应当也见证了陆逊清廉为官和清白做人。陆抗传开头载“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在陆逊陷入政治旋涡,忧郁身死后,年仅二十岁的陆抗在面对二十条对于自己父亲的诬告,可以做到条理清晰、不卑不亢地澄清和回答,可见陆抗对于陆逊有着十分深厚的了解和尊崇。而陆逊一生蹇蹇为公、谦逊忠勤的风格也传递到了陆抗的身上(包括但不限于)。
                    1. 陆抗身在边疆仍旧关心国事,有奏本“十七条”,劝诫孙皓亲君子远小人。对标陆逊“虽身在外,乃心于国,上疏陈时事”,劝诫孙权“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2. 陆抗为人谦冲,待人友善,西陵之战后不骄不躁,保下数万无辜军士,又为良臣楼玄和薛莹请求赦免。对标陆逊夷陵之战后维护部下,石阳遇险后善待降民,又为孝子孟宗请求减刑。
                    3. 陆抗力排众议提拔吾彦,而对标于陆逊关照钟离牧“大皇帝时,陆丞相讨鄱阳,以二千人授吾”。陆逊和陆抗都做到了曾经陆逊说过的信条“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


                    IP属地:新加坡10楼2023-11-13 11:52
                    回复
                      七、父子间用兵风格的相异(主要为笔者猜测和主观感受,不喜可以跳过)
                      仔细阅读陆逊和陆抗所经历的战役,笔者最直接的主观感受就是,相对而言,陆逊稳如磐石且擅长一击即中式的精准打击,而陆抗在保有陆逊沉稳的共性外更多了灵动和敏捷。
                      夷陵之战中,陆逊选择固守长江上游要塞,同时在局势不利之时果断退守待机而动。在此战中,陆逊选择了那个最合适的时机,做到了以雷霆之势在最短时间内歼灭了蜀军所有的有生力量。如果早出击一分或是多一分恋战,都很有可能陷入和刘备正兵交战的焦灼状态,非常不利于长江沿岸对魏的防御。如果同一时间陷入交伐,吴国将面临十分困难的境地。而在石亭之战里,在与曹休第一次交战中选择以两翼冲击曹休伏兵,中军横截的战术,高效地完成了正兵交战。随后又在夜间借魏军营啸,继续扩大战果。《孙子兵法》中谋攻篇有云“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军争篇有云“不动如山,动如雷霆”。而陆逊便是一位能够清楚分辨战机,并且在战机出现时以雷霆之势取胜的将领。
                      对于陆抗,他的风格记载最为细致的无疑是西陵之战。期间陆抗的稳重前文已经分析,不多赘述。读西陵之战,笔者为陆抗那种举重若轻,灵活飘逸的排兵布阵所折服。围步阐,吴军可以以静制动,成功隔绝援军和步阐的联系;击杨肇,陆抗巧妙地通过交换偏军与精锐化解了己部投敌的危机;拖羊祜,又是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将羊祜的千军万马挡在了江陵城外。看陆抗指挥的西陵之战,就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水袖击鼓。水袖轻盈飘逸,看似柔软无骨,可却能在触碰到鼓面的瞬间迸发出绝响,正如陆抗的在西陵指挥的每一步,看似动作轻柔,可却撬动了最大的战机和战果。正应于“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


                      IP属地:新加坡11楼2023-11-13 11:52
                      回复
                        总结
                        陆逊陆抗父子在从军生涯、治军手法、临战指挥和对地形敌人的把握上都显示出一脉相承的痕迹。作为一对感情深厚的父子,这显然不是巧合,而当是陆逊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陆抗不断地提点和指导,以及陆抗认真思考、学以致用的成果。而陆抗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又衍生出独属于自己的更为灵动的用兵风格,与陆逊多数时候稳如磐石的用兵风格有所区别,更凸显其青出于蓝,无囿于其父荫的可贵。
                        《孙子兵法》开篇《始计》有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战》有云“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陆逊夷陵石亭却敌安疆,陆抗西陵挽狂澜于既倒,可谓名副其实的真上将者。


                        IP属地:新加坡12楼2023-11-13 11:53
                        回复
                          顶一个,好些年没回来了!好帖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1-13 13:42
                          收起回复
                            分析的很透彻,受益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11-13 16:43
                            收起回复
                              顶顶陆督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1-13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