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吧 关注:48,796贴子:434,724
  • 3回复贴,共1

玄学科普杂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之有神论又与其他宗教之神佛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虽言朝夕朝礼三清,但道教是以神仙之相为教化方便,根本还在于使人们能够明理,进而去悟道。
世人只觉人生不如意,从根本上讲仍是个人的欲求太盛。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每一位世间人的修行。道教常谓“自然”之语,意在告诉众生唯有把真心切切实实放在自我身上,不外求、不妄念,才有可能找到修行的正确方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
在道教中,从一介世俗人过度到具有虔诚信仰的宗教神职人员,在皈依之后,全真道人还要历经冠巾、传戒等宗教仪轨,正一道人则要有传度、受箓等宗教程式。所有这些规制,其最终目的都是在帮助人们进一步去修持内心中的真常。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11-22 14:17回复
    人死后,三魂升天,七魄入地,唯留人生前寄居身体内的三尸(彭质、彭倨、彭娇)变化为人生前形象,称之谓鬼。鬼常侵害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突然附人身体,表现出死者生前的种种言谈举止,与被附者思维不相关联。这种情况一般在其讲完该讲的事情之后自行离体,被附人恢复正常。另一种是由于行路特别是夜行撞到,表现为精神恍惚、急病、高烧、呕吐等单一或多种症状,其特点是发病突然,不借口开话,如用医疗手段治疗可以缓解,其后一般转为慢性病症,现代医疗手段不能根治。
    《道法会元》有,“诸大醮,上天星辰日月天真前不得烧纸钱,触犯上真。中下界鬼神及家先土地,方可用之。古本无此法,汉天师始用法咒化,赐下界鬼神,出在洞神箓。若发雷神,黑纸速行。”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11-23 17:22
    回复
      符文,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文字,为道教所独有。这种独特的文字,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三代。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说:“符者,汉时有印文书名,道家袭之。”所谓“印文书名”,指印章文书,不过不是一般普通的印章文书,而是特指上帝天神的凭信。它与中国文字同根同源同本同时,形成于殷商时期,而与甲骨文并肩。道教中的符多以复合文字或者云篆以及各类神仙秘讳组合而成,形成了最具代表道教文化的类别之一,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云笈七签》卷七说:“一曰天书,八会是也。二曰神书,云篆是也。三曰地书,龙凤之象也。四曰内书,龟龙鱼鸟所吐者也。五曰外书,鳞甲毛羽所载也。六曰鬼书,杂体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书,草艺云篆是也。八曰戎夷书,类于昆虫者也。”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11-24 14:17
      回复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相对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草为庐。晋代的道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繁盛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致定型。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11-24 16: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