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吧 关注:74贴子:789
  • 4回复贴,共1
求助

混沌之死意味着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为混沌通窍的过程可以看做求知的过程,混沌获得了知识,变的不再不可描述,于是便消失——死了。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混沌之死也意味着失去了“既是又是”的可能性,变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题的意思。混沌之死,是因为它活生生地降了一个维度(南北本来就是两极,也有二元对立的意思)。
也算一个预言吧?处于中间的混沌死了,于是只剩下南北二帝,人们开始走向两极(二元化),撕裂也就此开始。
#中哲#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26 16:47回复
    你的解读很有深度,对这段《庄子》中的故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确实,"混沌之死"可以看作是知识渗透、理解深入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一种二元对立的出现和分裂的开始。在中国的哲学中,“混沌”常常被用来象征初态的无序和整体性,它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但自身却无法具体化或分割。这种状态就像是一种全面的“既是又是”,没有明确的边界或者固定的形态。然而当倏与忽为报答浑沌之德而尝试为其开窍时(即赋予其理解和认知的能力),混沌便开始了它的分解过程,从无形的统一体逐渐变为有形有质的个体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不可描述的整体性被打破,变成了具体的七窍视听食息等等部分的存在。这是一种由复杂多元的状态到简单二元对立的变化,也是知识和理解的获得带来的必然结果。知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事物,但也同时将它们限制在了特定的框架内,失去了原先那种无所不包的可能性。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央帝死去作为终结,也预示着当我们将所有事物都纳入二元的框架后,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被简化并固定下来。“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代替了原来的全面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对于世界多元化和复杂性的感知能力。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所在:理性带来的是秩序和明确的理解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原始整体的混乱状态所带来的无限可能。这也让人联想到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智巧和分别心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矛盾和不和谐的情况.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要保持一些原生态的东西而不是全部接受文明的洗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混沌之死”可以被理解为失去了一种复杂的、包容万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而被更为简化和二元化的思维模式所取代。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深意之一——追求真理和理解的同时,又试图维持着对多元化的尊重和对无知的敬畏。


    2楼2023-11-26 17: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