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蛇吧 关注:4贴子:29
  • 6回复贴,共1

中国上古时代六大凶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论是在古代还现代,蛇都是最神秘的生灵。传统神话中的先天神灵女娲,伏羲,玄冥都是人首蛇身,就连神话中的荒兽,妖魔也多的是厉害的大蛇。
可以说,蛇类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中国神话中最强大的五大凶蛇!
注:背景图源画渣老表舅#蛇##蛇神话故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13 11:38回复
    一、钩蛇
    钩蛇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钩蛇通过在水中用尾钩把岸上的动物拉入水中捕食。古代神兽之一,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蛇类,两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凶猛好斗,有剧毒,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尾部与普通的蛇类不同,分叉如同两个钩子一般,而且钩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钩来钩住猎物,再进行吞食。
    这种蛇,在《水经注(若水)》一文中有记载。只是似乎近几百年来,再也没有听说有人看到过这种蛇类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2-13 11:41
    回复
      二、鸣蛇
      鸣蛇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鸣蛇是灾蛇,是大旱的征兆。
      《山海经·中次二经》说:“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翻译成白话文: 再往西三百里,是座鲜山,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但不生长花草树木。鲜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伊水。水中有很多鸣蛇,形状像一般的蛇却长着四只翅膀,叫声如同敲磐的声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大旱灾。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13 13:42
      回复
        三、化蛇
        化蛇 。中国古代神兽。化蛇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怪兽。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记载:“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
        这是个人面豺身,背生双翼,行走如蛇,盘行蠕动的怪物。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13 13:47
        回复
          四、修蛇
          修蛇 ,又称巴蛇,中国古代神兽,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大到能够吞下一头大象。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
          据说,修蛇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居住在 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
          相传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
          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2-13 13:51
          回复
            五、肥遗
            肥遗是中国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旱魃之兆。
            出自《山海经》。共有三种,两蛇一鸟。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浑夕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
            也有传说称肥遗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璭(wei),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肥璭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的怪蛇,六足四翼。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13 13:55
            回复
              六、螣蛇
              螣蛇又称腾蛇,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螣蛇一词的典故最早出于《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指螣蛇虽然无足,却比多技的鼯鼠更能腾云驾雾,游走空中。
              其称为“神兽”,有诸多代表意义,主要被认为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由女娲娘娘以自己形象制造的宠物,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
              当然,这些巨兽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究竟是否存在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内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2-13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