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38贴子:119,705
  • 12回复贴,共1

花:《红楼梦》悲剧的哲学意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心语
原创:潘学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04 21:27回复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这是一个存在已经近三百年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一下子把《红楼梦》的无数读者带入中国传统式的忧伤意境里。这就是诗意的忧郁和毁灭。一朵花的飘落就是这样优美而富有诗意。但这种美是一种凄美。“风刀霜剑严相逼”、“自相戕戮自张罗”、“惊破秋窗秋梦绿”,这些都美的毁灭方式。只是方式不同,而结果归一。美的存在,它的周围常常是杀机四伏。所以曹雪芹哭了,哭出了一部《红楼梦》。然后把这些花都埋葬在一个大花冢里。这个大花冢就是大观园。一个曾经存放美的“世外桃源”,瞬间走向美的对立面,成为一个葬花的坟墓。把凄美以虔诚的方式呈献给大家,然后,如魔术师一样,转眼间把这些美全部化为乌有,如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曹雪芹。同时,他也是一个掘墓人,所以他自悔、自伤和自哭。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04 21:28
    收起回复
      花,诗意地开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这些花中有石榴花、桃花、海棠花、菊花、柳絮......。一朵朵灿烂如梦,美丽似诗,忧伤若一声声叹息。可是,这些都是形式上真实存在的花。而真正的花,是开在曹雪芹的诗意里,开在《红楼梦》的深处,开在《红楼梦》诗的背后,是被曹雪芹精神化和人格化了的花,是无形的花,是意象的花。花,在曹雪芹的笔下,是儒家仁恕让的关怀,是老庄齐物忘我的大爱,是释家宽大悲悯的情怀,是至圣至洁的女儿之情,它的地位高于阿弥陀佛和元始天尊。这体现着曹雪芹对美的不可亵渎的赞美和美的毁灭的无可救赎的痛苦之情。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圣洁的悲悯情怀。因此说,这种花是精神上的、人文上的和经典上的,但它同时又不是现实中的。一种不是现实中的美容易被击碎,难道这就是悲剧的根源?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04 21:28
      回复
        在甲戌本《石头记》的第一回之前有一个《凡例》,说:曹雪芹一生一事无成,碌碌无为,但想起昔日闺中的女子,其见识行止都比自己高,不忍心使她们因为自己的不争气而一起泯灭无闻。因此,他为她们作传。曹雪芹在小说中,用象征手法,以花象征人,其意始终贯穿于其中。又以季节的变换作为叙事的时空,不断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女儿在作者的心目中,是至洁至美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诗意的栖居。在小说第五十九回中,曹雪芹借春燕,说宝玉认为女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价值,那就是女儿未出嫁之前是一颗无价的宝珠,出嫁了变出了许多的毛病来,虽是一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再老了变成鱼眼睛了。这些话听起来使人觉得荒诞不经,其实正代表着作者对女人,说得准确点即对女儿的价值、观念和地位的取向和认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甄宝玉说要是口里说出“女儿”这两个字,须用清水香茶漱口才行,否则就玷辱了“女儿”这两个字。从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心目中的女儿是何等圣洁,何等美丽。女儿不单只是性别上的指归,更是一种美好东西的象征。因此,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一个大观园来安顿她们,使她们免受世俗习气的污染。但是,随着贾家的败落,她们最终都凋零了。这就是悲剧。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04 21:29
        回复
          说来这还是个老话题。曹雪芹在小说中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固有的男权秩序和观念,即男尊女卑的秩序和女人是祸水是男人的附庸的观念。在小说中,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比男人精明能干,如贾母、凤姐、尤氏、秦可卿、探春等,尽管她们中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但她们多是贾府里的管家或顶梁柱。与这些人不同的是,其他女儿,黛玉、宝钗、湘云、妙玉等,要么能诗,要么会画,博学多才;要么追求思想和爱情的自由和独立。曹雪芹在塑造这些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时,打破传统中“佳人”的类型性人物形象的模式,而是在精神上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得她们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就是那些没有诗才的丫环如袭人、平儿、晴雯等,都有自己的优点或长处。比如,袭人心地善良,忠于职任;平儿待人平和,处事公正,不以势压人;晴雯心性高傲,女工精巧,无人可比,等等。这些人物在言行和见识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观念,多是出类拔萃的。曹雪芹把女性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来认识,并大力进行讴歌,超越了前人,简直到了极至的地步。与此相似的是,在小说中他把男主人公贾宝玉写成一个痴爱红色的,且有女性倾向的人物。在《红楼梦》中,红色是鲜花的颜色,也是“绛珠”之泪的颜色。贾宝玉“痴红”,爱吃女儿嘴唇上的胭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女儿的特殊态度和观念。在小说中曹雪芹又用花来比喻他钟爱的女儿,在赞美她们的同时,他又害怕她们如花一样容易凋谢。这就是“悼红”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时时矛盾地存在于宝玉的心中。比如,在小说第十九回中写宝玉与袭人“花解语”,宝玉自觉形秽,且自贬为“浊物”。他认为只有那些圣洁的女儿才配穿红,才配住在贾府这深宅大院里。他认为她们就是美的化身,总是担心她们离开自己,只剩下孤伶伶的一个人。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04 21:29
          回复
            宝玉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在第三十一回中写到端阳节王夫人治酒请薛家母女赏端午,席间宝玉因近日与黛玉较口,又得罪了宝钗,因金钏儿之事等,心情闷闷不乐。这越发增加了他对她们终将离散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在第五十七回中写到宝玉与紫鹃说,自己要与黛玉等大观园中的女儿一起长相厮守,要在大家一起在,要死大家一起死,直至一起变灰化烟,也心甘情愿。这些描写都体现了宝玉喜聚不喜散的个性。可是,这当然仅是他心中的愿望而已,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美好东西期望能长存的大众心理,如花常好月常圆,人团圆能够长相厮守,等等。可是,随着贾家的败落,大观园这个象征着宁静、美好、平等和圣洁的地方,将如昙花一现,不复存在。美的存在与消失,事与愿违,这就是悲剧。女儿只是一个个体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她们是美的化身,像花一样美的女儿们,它表达着作者对人生对美好的东西——女儿之情的消失的痛心和哀悼,即“悼红”。这也是第五回中红楼梦曲子《引子》中所唱的“怀金悼玉”的寓意。这些特殊的“悼红”方式,在小说中时常写到。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写黛玉葬花;在第六十三回中写到的寿怡红十二钗抽花签,花名隐含着各自的命运结局;在第七十回中写到的十二钗咏柳絮词;在第七十八回中写到的贾宝玉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等等。这些谶语式的“悼红”,都寄托了曹雪芹无限的伤感之情。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1-04 21:30
            回复
              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林黛玉的《葬花吟》,它的意境凄美得令人心痛。它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存在的赞叹,诗意毁灭的凄怆。但这样的美注定要毁灭。曹雪芹已在第五回中在把女儿的命运结局早就作了预设。人必然要走向死亡,这是生命中的定律,谁都无法回避。可是,谁不渴望那些像生命一样美和宝贵的东西能永恒?从花联想到人,从大观园联想到自己心目中美好的事物,从林黛玉联想到宝钗、香菱、袭人,依次类推,贾宝玉不停地发问着:“斯处、其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已!”可这是宿命,大造和大网谁都无法逃脱,这正是《红楼梦》的悲剧所在。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1-04 21:30
              回复
                庄子梦蝶模糊了生死的界限。他赞美的是无言的大地之美,但这种富有哲学思辨的赞美,在现实中离我们很远很远。人是万物之灵,他的存在,用荷尔德林的话说是“诗意的栖居”。然而,曹雪芹把这些诗意地栖居的女儿称为“英雄”。他笔下的贾宝玉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斗士,更不是一个要推倒旧势力、旧制度并打败一切的英雄。他心目中“英雄”的内涵与传统世俗中,对男人所谓“英雄”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他在小说中,把心目中的女人(女儿)称为“脂粉队里的英雄”。从她们身上折射出来的“英雄”的内涵,除了世俗中所指的才干见识之外,还包含了仁义、圣洁等闪耀着光辉的美的人性。这样的“英雄”,如刘姥姥、红玉、晴雯等人物。因此,曹雪芹赞美她们的人性美,把她们从污浊的世界中隔绝开来,安置在大观园里,以守护她们,守护美。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1-04 21:31
                回复
                  与世人肉欲的爱不同的是,宝玉的“意淫”是对儿的体贴和关怀。他用一颗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童心来爱她们。他爱得偏激,爱得疼痛,爱得无理,爱得失去人之常情。当这样的爱得不到或一旦失去,梦破灭了,消散了,就会变成恨。这种特殊的超乎常情的情感无人能够体味。所以脂评说它是“情毒”。“情毒”就是一种有“病态”的爱。于是,宝玉有了续庄禅悟的非常之举,林黛玉有了《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十二钗有了咏海棠诗、菊花诗和咏絮词。曹雪芹用诗的方式对女儿和女儿的美的消逝,作了谶语式的行吟。宝玉对美的存在恋恋不舍,但又为美的消逝一次次地进行祭悼。这种悖论式的敬畏,实即把这些如花一般美的女儿,一个个推向毁灭。这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文学使命。唯其如此,破灭的美才是永恒的。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1-04 21:31
                  回复
                    花在《红楼梦》中的出现,无疑是曹雪芹对文学经典意象的再创作。然而花的存在,仅是随季节作短暂的逗留。随着叙事时间的推移,她们一个个进入了生命的秋季。在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无疑是“宝玉版的《葬花吟》”。曹雪芹写宝玉为了“一朵花”,“一朵芙蓉花”的凋落,写了一篇平凡又不寻常的祭文,这是一种特殊又沉痛的告别。她本是一朵春天才绽放的花,结果遭遇了萧杀的秋风,被冤屈并凋残于冷若冰霜的谗言里。花,有时不是花,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是神圣的美,不可亵渎的美。“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精,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美,只存在于理想的国度里。皎皎者易污,跷跷者易折,如屈原心目中的“香草美人”。《芙蓉女儿诔》师屈原《离骚》等经典作品而作,而像屈原一样“纫秋兰以为佩”的洁行,只有晴雯配,唯有像林黛玉一样高洁的红楼十二钗配。而宝玉是个醒者,悲凉之雾,觉者唯独宝玉而已。这又如屈原的《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浊世之中,屈原的高洁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只能孤芳自赏,宁愿把自己交付给无情的汨罗之水。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1-04 21:31
                    回复
                      美的毁灭,是含泪的笑,这正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因为曹雪芹用梦幻的手法,写一个游戏般的人生,写一个荒诞的梦,写一个富有灵性的宝玉,写一朵朵被无情肃杀而凋零的花,这就是悲剧。但这样的悲剧因时空的幻变,痛苦被冲淡了。一朵花,一个大宇宙,一个大人生,一个大美的人生,它折射的是《红楼梦》作为哲学意蕴的根本所在。
                      花,是一个诗性的意象。鲁迅先生说在宝玉的眼里看到很多死亡。正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这样的死,如一朵朵“花”的凋谢:秦可卿、张金哥、金钏、鲍二家的、晴雯、迎春、黛玉......,这些都是生命真实的终结。还有另一种死,是心死,如李纨、元春、惜春、芳官……,还有贾宝玉的“悬崖撒手”,还有贾府里那些醉生梦死、行尸走肉的人们。这些生命,或美,或丑,全部被曹雪芹用一支无情的笔葬送了。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1-04 21:32
                      回复
                        有人说:哲学的终极问题是死亡。这个终极是宝玉说的大网大造吗?如果是,谁能逃出这一劫?或是宝玉的“悬岸撒手”?或是黛玉说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或是宝钗背诵给宝玉听的《寄生草》里所讲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曹雪芹笔下死亡的方式有种种不同,但悲剧的意蕴是同一的。悲剧与花的凋谢是同义的互文,是生与死的同义。然而对于意蕴上的留白,《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完全没有被开挖完,所以它的魅力永恒。
                        花,是一个意象,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这座红楼的大门,去思辨,去追问......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1-04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