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124贴子:395,474
  • 5回复贴,共1

“兵仙”韩信“处女战”——安邑之战的几大谜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不预设立场,不粉不黑,只是纯粹探讨和还原灭魏之战的全过程。
一、灭魏之战原始史料矛盾分析
首先来看最原始的文本——《史记》记载的信息:
《淮阴侯列传》: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曹相国世家》: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汉书》作东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
根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一)韩信位置和去向不明。
根据《淮阴侯列传》,灭魏之战的过程很简单,韩信的位置和动去向也很明朗:在临晋关设置疑兵——北上夏阳,偷渡黄河——奔袭安邑,与魏王交战并俘虏之。
根据《曹相国世家》,曹参的位置和去向为:攻东张,大破孙遬——攻安邑,俘虏守将王襄——在曲阳击破魏王,魏王逃跑——在武垣(东垣)追上魏王并俘虏之。
两相对比,明显存在矛盾之处:
1.魏王与汉军交战的地点:《淮阴侯列传》作安邑,《曹相国世家》作曲阳。
2.魏王被俘的地点:《淮阴侯列传》作安邑,《曹相国世家》作武垣(东垣)。
3.魏王交战的对象:《淮阴侯列传》作韩信,《曹相国世家》作曹参。
怎么解释上述矛盾?这里存在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之一:韩信亲自指挥曹参,在曲阳与魏王交战,并在武垣(东垣)俘获魏王。这种可能性可以排除。理由有二:
1.如果韩信亲自指挥,《史记》不会含糊其辞地写(韩信)“袭安邑”“遂虏豹”,而是会明明白白地写(韩信)“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战于曲阳,大破之,追至武垣,信遂虏豹。”
2.不符合韩信的用兵习惯。从韩信历次战役特别是灭赵、灭齐之战的表现来看,韩信这个人眼界出奇的高,人又出奇的懒,不喜欢打杂,不喜欢干低难度的脏活累活体力活,也不喜欢指挥人数少、安全系数低的偏师,只把精力投入到指挥主力部队、打赢主力会战和关键战斗上,对率领偏师迂回敌军腹地作战,以及扫尾阶段的追击战、攻城掠地毫无兴趣,简直是现今“躺平”干部的卓越先驱。
可能性之二:韩信没有亲自指挥曲阳、武垣(东垣)之战,但由于韩信是上级,曹参的战功被归到了韩信名下。这种可能性比较符合韩信的用兵习惯,也可以解释《淮阴侯列传》关于韩信在安邑打败并俘获魏王的含糊、笼统表述。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那么,《淮阴侯列传》关于韩信的位置和去向的记载就是错误的,或者说是含糊的、笼统的。换言之,从《淮阴侯列传》中,无法得出韩信的准确位置和去向。
(二)曹参渡河前位置不明,渡河后却很明确:东张——安邑——曲阳——武垣(东垣)——平阳。
(三)根据曹参“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以及曹参东张——安邑——曲阳——武垣(东垣)——平阳的进兵路线,可知:
1.韩信、曹参有过分开作战,二人在何时何地分开,无法确定;在何时何地会合,也无法确定。
2.至少东张是曹参单独打的,与韩信无关;安邑也是曹参打下的,但无法确定是否单独攻打,曲阳、武垣(东垣)、平阳的情况类似。
(四)曲阳交战之前,魏王位置、去向不明,最大可能是在蒲坂,理由如下:
1.考虑到灭国之战的性质、汉魏双方的重视程度、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的举动,魏王亲率主力驻蒲坂的可能性较大;安邑作为魏国旧都和军事重镇,距离前线不算特别远,可能性次之;平阳虽是西魏国首都,但距离前线太过遥远,可能性最低。
2.曹参先攻安邑,俘守将王襄——没有提到与魏王交战,也没有提到魏王从安邑城中外逃;接着“击魏王于曲阳”——首次出现与魏王交战,且此处司马迁用的是“击”,不是“追”,可以排除魏王从安邑城中外逃。
3.参考井陉之战,赵王歇与主帅陈馀在井陉一线的情况,魏王本人最大可能是在蒲坂。
(五)汉军从夏阳偷渡的是偏师,不是主力,理由如下:
1.汉军“以木罂缻渡军”,从运载量和保密性来看,夏阳方向的偷渡迂回不大可能是主力行为,应该是几千人到一万人左右的偏师。
2.井陉之战,韩信派出的袭营骑兵也只有两千人,可供参考。


IP属地:广东1楼2024-01-10 10:25回复
    二、灭魏之战几种可能性方案分析
    根据上述史料和推论,可以进一步推演韩信灭魏的几种可能性方案:

    网上找的地图,略有改动,大家凑合着看吧。感谢作者。
    方案一:韩信亲自率汉军一部从夏阳偷渡,曹参率汉军主力在临晋配合,见机行事。作战过程推演如下:
    1.韩信从夏阳偷渡,袭安邑,不克。
    2.曹参见韩信偷袭无果,蒲坂魏军并不后撤,只能从临晋强渡,攻击蒲坂魏军的侧翼东张,大破魏将孙遫;然后东进,与韩信会攻安邑,俘虏守将王襄。
    3.魏王见安邑重镇遭汉军两路合攻,被迫率主力从蒲坂后撤,还救安邑。临晋汉军在其他将领指挥下,趁机渡河占领蒲坂,紧接着追击魏王。
    4.魏王中途得知安邑失守,仓促向东逃跑,在曲阳附近被曹参追上(或被汉军主力追上且被曹参拦截),败走,在东垣(武垣)被曹参擒获。曹参随后北攻平阳,俘虏魏王全家。
    此方案存在两个问题:
    1.夏阳偷渡、袭安邑这个关键手段失败,迫使汉军改变战术,由韩信侧后奇袭,拿下安邑,改为曹参正面强渡强攻,会攻安邑,救韩信于失策的尴尬之中。
    2.曹参突击过河,从侧翼攻击东张,大胜之后,不是与临晋汉军主力夹击蒲坂,而是越过蒲坂,远距离转兵进攻安邑,逻辑不通。


    IP属地:广东2楼2024-01-10 10:26
    回复
      方案二:韩信坐镇临晋,派曹参率汉军一部从夏阳偷渡。作战过程推演如下:
      1.曹参从夏阳偷渡成功,南下攻打魏军侧翼东张,大破魏将孙遬。
      2.曹参从东张转兵东进,攻克安邑,俘虏魏将王襄。
      3.魏王得知安邑重镇遭袭,被迫率主力从蒲坂后撤,还救安邑。
      4.韩信趁机率汉军主力从临晋强渡,占领蒲坂,紧接着追击魏王。
      5.魏王中途得知安邑失守,仓促向东逃跑,在曲阳附近被曹参追上(或被汉军主力追上且被曹参拦截),败走,在东垣(武垣)被曹参擒获。
      此方案相对合理,但存在一个问题:东张就在蒲坂侧后,离夏阳很远,离安邑也很远。曹参从夏阳南下攻打东张的逻辑是什么?按理,曹参只需直接攻打安邑,调动蒲坂主力后撤,韩信临晋主力即可顺利渡河。


      IP属地:广东3楼2024-01-10 10:28
      回复
        方案三:韩信、曹参率汉军一部从夏阳偷渡,命其他将领指挥临晋汉军主力,见机行事。作战过程推演如下:
        1.韩信、曹参从夏阳偷渡成功后,马上兵分两路:韩信东进袭击安邑,曹参南下攻打魏军侧翼东张,牵制魏军主力,为韩信争取时间打下安邑。
        2.韩信袭击安邑,不克。
        3.曹参攻东张,大破魏将孙遬。
        4.韩信偷袭失败,急令曹参支援。或者,曹参见韩信偷袭无果,立即转兵东进,与韩信会攻安邑,俘虏守将王襄。
        5.魏王见安邑重镇遭汉军两路合攻,被迫率主力从蒲坂后撤,还救安邑。临晋汉军在其他将领指挥下,趁机渡河占领蒲坂,紧接着追击魏王。
        6.魏王中途得知安邑失守,仓促向东逃跑,在曲阳附近被曹参追上(或被汉军主力追上且被曹参拦截),败走,在东垣(武垣)被曹参擒获。
        此方案存在三个问题:
        1.夏阳偷渡兵力不可能多,还要两路分兵,力量更薄弱,不合理。
        2.意味着韩信袭击安邑失败,靠曹参支援才攻下。
        3.东张就在蒲坂侧后,离夏阳很远,离安邑也很远。曹参从夏阳南下攻打东张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邑?


        IP属地:广东4楼2024-01-10 10:28
        回复
          方案四:韩信、曹参坐镇临晋,派其他将领率军从夏阳偷渡。作战过程推演如下:
          1.其他将领从夏阳偷渡,袭安邑,不克。
          2.韩信见奇兵偷袭安邑无果,蒲坂魏军并不后撤,不得已改变战术,率主力从临晋强渡。
          3.曹参充当先锋,在魏军侧翼强渡成功,对东张发起猛攻,大破魏将孙遬,随即转兵东进,与夏阳奇兵合攻安邑,俘虏守将王襄。
          4.魏王见安邑重镇遭汉军两路合攻,被迫率主力从蒲坂后撤,还救安邑。
          5.韩信趁机率主力渡河,占领蒲坂,紧接着追击魏王。
          6.魏王中途得知安邑失守,仓促向东逃跑,在曲阳附近被曹参追上(或被汉军主力追上且被曹参拦截),败走,在东垣(武垣)被曹参擒获。
          此方案问题很大:
          1.夏阳偷渡、袭安邑这个关键手段失败,迫使韩信改变战术,由侧后奇袭改为正面强渡强攻。
          2.从临晋强渡,攻击蒲坂魏军侧翼东张可以理解,但东张大胜之后,不是与临晋汉军主力夹击蒲坂,而是越过蒲坂,远距离转兵进攻安邑,逻辑不通。
          3.曹参攻东张,下安邑,破魏主力于曲阳,擒魏王于东垣(武垣),俘魏王全家于平阳,出尽风头,而韩信大概率全程打酱油。


          IP属地:广东5楼2024-01-10 10:29
          回复
            综合来看,上述四种可能性方案,只有方案二能兼顾偷渡迂回作用的发挥和主力会战的达成,不至于本战最大亮点——奇袭安邑的落空。


            IP属地:广东6楼2024-01-10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