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19,061贴子:70,938,826
  • 5回复贴,共1

井陉之战,交战双方兵力、战力考证和战役定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度娘


IP属地:广东1楼2024-01-10 16:23回复
    一、赵军兵力:大约8万。
    1.《史记·淮阴侯列传》: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古代号称多少兵力,至少要打五折,至多10万。(参考《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
    2.《史记·淮阴侯列传》: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奇兵都可以派出3万,留守兵力应该更多,按出一留二比例推算,就是6万,考虑到井陉地区地形狭窄,再打个折扣,也有5万。那么,赵军总兵力大约有8万。


    IP属地:广东2楼2024-01-10 16:24
    回复
      二、汉军兵力:大约4万。
      因为灭魏、代、赵三次战役是连续进行的,所以先从灭魏之战的兵力开始推算:
      1.《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没有说多少人。但山西河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对关中、中原威胁极大,属于心腹大患。灭魏之战,刘邦必然极其重视并派出主力,兵力没有3万5万,似乎也不可能。
      2.《汉书·高帝纪》:秋八月,汉王如荥阳,谓郦食其曰:“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食其往,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将谁也?”曰:“项它。”曰:“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根据《汉书》这段对话,灭魏之战,刘邦派出了大将韩信,步兵统帅曹参、骑兵统帅灌婴(存疑),阵容强大,应该是下了大本钱的。
      3.《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根据《汉书》文意,灭赵之战,应该是在灭魏之战兵力的基础上增加3万人。
      4.《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与“(韩信)愿益兵三万人”“汉王与兵三万人”似有矛盾。
      5.《史记·曹相国世家》: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击成安君,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于邬城中。戚将军出走,追斩之。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根据曹参本传,破代之后,曹参单独领兵攻打邬城,然后南下敖仓,应该是奉刘邦之命,带兵支援荥阳正面战场,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相呼应。韩信既要率兵灭赵,又要分兵支援刘邦,自身兵力不可能太少,也不可能太多。如果韩信有6万甚至更多,就不会用背水战的极端操作来激发部队战斗力了。
      6.《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只写数万,没有明细。根据古人表述数字的习惯,数万一般大于2万、小于5万,至于1万或5万以上,一般会直接写明。再结合前面史料,韩信伐赵的兵力当在3万以上。
      7.《史记·淮阴侯列传》: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数千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韩信派出的先头部队,也就是背水列阵的步兵就有1万,另外还有偷袭赵军大本营的骑兵2000。不过,陈馀提到“十则围之,倍则战”,说明赵军兵力远多于汉军,取其下限,至少也有两倍优势。根据前面推算,赵军总兵力大约8万,那么汉军总兵力就是4万。
      8.《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除去背水阵1万、袭营骑兵2000,按常理推测,韩信手中的主力部队,人数至少应该是先头部队的两倍,即至少有2万。实战中,能够与赵军主力“大战良久”,也说明兵力不会太少,2-3万比较合理。综合起来,韩信总兵力大约4万。


      IP属地:广东3楼2024-01-10 16:25
      回复
        三、双方战斗力:基本持平。
        1.《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李左车的话,从侧面说明汉军挟灭魏破代之威,士气旺盛,战斗力并不弱。
        2.《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从实战过程来看,双方主力正面硬刚,“大战良久”,汉军没有败像,还能有序撤退,“佯弃鼓旗,走水上军”,也证明汉军战斗力比较强,至少不比赵军差(甚至略强于赵军),绝不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
        综上所述,汉军与赵军之间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兵力上而不是战斗力上,这也是韩信敢于冒险背水作战而不至于崩溃的重要原因。


        IP属地:广东4楼2024-01-10 16:26
        回复
          (四 )井陉之战的性质: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顶级大击溃战
          先看《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原文:
          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
          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
          ——古代史书关于战役战斗的描述,凡是出现大乱、大溃、大破之等字眼的,都是击溃战。
          井陉之战一共有七次战斗:主力大战一次,背水大战一次,骑兵偷袭一次,两面夹击一次,后续追击战打了三次——鄗下、泜水、襄国。
          七次战斗中,最关键的大会战环节,形式上是两面夹击,不是四面包围,再结合会战后的连续远距离追击,完全可以判定,井陉之战不是围歼战,而是击溃战加追击战,与安邑之战有相似之处。
          《史记》没有详细记载井陉之战的俘虏情况,只写了赵王歇、陈馀、李左车被杀或被抓,其他将领没有交待,但至少有相当大一部分跑了。将领如此,士兵逃掉的自然会更多。
          但是,韩信以4万打赵军8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且一战斩杀2条大鱼——赵王歇、成安君陈馀,俘虏1条大鱼——广武君李左车,赵国国君、主帅和谋士全部报销,相当于把赵国灭亡,战役质量很高,战果很大,歼灭性极强,可以称之为“歼灭性打击”或“成功的大击溃战”。
          另据《淮阴侯列传》记载,井陉之战后,“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可见,韩信平定赵国残余势力的过程并不轻松,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兵力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这次击溃战使得赵军特别是将领大量逃走,与项羽援军联合,在赵国境内继续负隅顽抗。
          这也说明,击溃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通过追击才能扩大战果,中间要经过多次战斗,且要远距离追击,费时费力,敌军上至军官下至士兵,漏网极多,并且留下不小的后患。与摧毁建制、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的围歼战相比,击溃战的效率、价值是比较低的。
          井陉之战虽然不是围歼战,但无论是作战构思、战术手段运用,还是最终取得的战果,都是极其杰出的,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流的经典战例,也是“兵仙”韩信的封神之战。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1-10 17:55
          回复
            好,有请双方辩手入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1-10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