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吧 关注:1,244贴子:14,422
  • 8回复贴,共1

《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内容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术专著《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元月出版。该书从校补、解读唐代宦官高力士墓的神道碑和墓志铭入手,逐步揭开了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秘密:唐玄宗、唐肃宗、高力士都是死于政治谋杀。李輔國是这桩谋杀案的主犯,唐代宗李豫则因为皇位继承的合法性问题,而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掩盖这段历史。本书对西苑宫变、南都兴废、宝应宫变、广德之乱、吐蕃入京、元载赐死、德宗嗣位等中唐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了全新的诠释。
该书引用了《诗海沉帆——杨贵妃马嵬后历史揭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杨贵妃东渡日本,揭开了唐玄宗、唐肃宗、高力士被谋杀的全过程。
该书用事实证明,贵妃东渡事件对唐朝历史进程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后世人们的想象。
该书根据今天仍矗立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的“达扎鲁恭记功碑”碑文,深入剖析了吐蕃大将马重英率军占领长安十几天的前因后果,指出了雍王李适(唐德宗)、郭子仪、苗晋卿等人,在迫使蕃军和平退出长安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揭开了唐代宗最终立李适为太子的深层次原因。
该书高度赞扬了郭子仪在平定广德之乱中的作用,称郭为“明大义、敢担当、保国护民的军事家、政治家,大忠大义大智大勇大冒险,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该书揭开了元载在政治当红时突然被杀之谜,颂扬了元载为抗御外敌侵略、防止国家政治动乱立下的丰功伟绩。为了维护天下太平,元载可谓不遗余力,最终却因此而遭杀身之祸,一代能臣由此陨灭,世事无常令人扼腕,终谥为“忠”,实至名归,理所应当。


IP属地:山东1楼2024-02-07 04:23回复


    IP属地:山东2楼2024-02-07 15:34
    回复
      该书大量引用了杜甫的诗,以诗证史。
      1、解开了《江陵望幸》的创作时间和本事之谜。
      2、确认了《收京三首》创作于吐蕃退兵之后,唐代宗自陕州返回长安之前。
      3、确认了唐代宗在返回长安之前,曾向全国颁布过“罪己诏”。
      4、“羽翼惭商老,文思忆帝尧”,是罪己诏的核心内容经杜甫浓缩后的诗化版。
      5、揭开了杜甫好友、太子宾客李之芳在江陵突然死亡之谜。
      该书中关于苗晋卿的研究成果有:
      1、苗晋卿的《上肃宗辞摄冢宰表》,是唐代宗和元载为掩盖历史真相而编造的伪作。
      2、作为唐代宗和李辅国的政治上的反对派,苗晋卿有参与广德元年未遂政变的嫌疑。
      3、由苗晋卿牵头实现的唐蕃和谈,导致了吐蕃和平撤军。长安城免毁于冲天一炬,双方军人不须再背水负隅血拼到底,百万长安居民躲过了屠城之劫。可谓“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外交成果。


      IP属地:山东3楼2024-02-07 15:37
      回复
        关于郭子仪的摘录1
        第七章 第五节、广德之战全复盘
        ——我们有理由设想:王献忠带着“十王”去和蕃军会师,是该政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旦“十王”率留京的文武百官京城禁军与蕃军成功联手,大唐境内将没有可与之匹敌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废黜代宗另立新君不费吹灰之力。他们没想到的是,“十王”的公开亮相,竟然成了这次政变行动中最大的败笔。显然,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太性急了。
        “十王”为什么要一窝蜂地前去迎接蕃军?如果他们已经内定了新皇帝(譬如说丰王珙)的话,为什么不让他带着大家在宫中坐镇,指派若干代表去迎接蕃军入城,而要冒着巨大的人身风险抛头露面於兵荒马乱之际呢?看来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虽然政变形势一片大好,甚至新政权的架构都已经初现雏形,但是最重要的问题——谁来践九五之尊,并没有完全敲定,可能还会有变量。关键时刻,他们都想在第一时间会见蕃军统帅,毕竟这次政变的总导演不是丰王珙,更不是王献忠,而是马重英。
        ——我们有理由设想:由于郭子仪的横空而降,及时控制了“十王”,收伏了射生军,从而使换帝改元的政变计划胎死腹中。天佑代宗!如果不是王献忠在开远门巧遇郭子仪,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镇住威风八面的“十王”和如狼似虎的射生军。
        身兼中书令、关内副元帅两项要职的郭子仪,“遽自咸阳归长安”救驾时随身带了多少兵?史籍所记阙如。但是有两点是可以想见的:①他带的是精锐骑兵;②他带的兵力之多,足以碾压王献忠的“四百骑”。只有如此,反形已露的“十王”和王献忠才会对郭子仪苦口婆心地陈述利害,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反目成仇挥戈相向拼个鱼死网破;郭子仪才有兵不血刃地制伏射生军,并分兵把十王“送行在”的本钱。《旧唐书•郭子仪列传》称“子仪以三千骑傍南山,至商州”,这个数字庶几与郭子仪自咸阳驰归长安救驾时带兵的数量相近,因为在收编王献忠的四百骑射生军之后,他还要从自己所带的队伍中拨出几百骑来押送“十王”东赴“行在”。《资治通鉴》所称“郭子仪引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而东”,显然有悖事理,须知“傍南山,至商州”和“自御宿川循山而东”,二者其实是同一条路线。笔者据此认为,《资治通鉴》此处的“三十骑”应为“三千骑”之笔误。
        “十王”在开远门意外被捕,成了广德之乱的转捩点。蕃军发起攻打长安之战时所依据的情报背景,陡然间由“方案三”转化为“方案二”(详情参看本章第二节),马重英联合唐皇室反对派和京城禁军,推翻代宗建立亲蕃新政权,速战速决一举成功的计划破灭了。


        IP属地:山东5楼2024-02-29 19:31
        回复


          IP属地:山东6楼2024-02-29 19:36
          回复
            关于郭子仪的摘录2
            第七章 第五节、广德之战全复盘
            ——我们有理由设想:长安失陷之后,众多禁军将士宁愿落草为寇,宁愿跟着郭子仪鞍前马后从头干起,却不愿北上陕州随銮扈驾官复原职,是因为他们在长安失陷前夕参与公开叛乱,暴露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所以不敢再去觐见唐代宗和程元振。而郭子仪给他们提供了庇护所,给了他们一个立功赎罪重新做人的机会。为什么笔者敢于断言“绝大多数京城禁军积极参加了政变行动”?因为柳伉的奏章披露“自十月一日下诏征兵,凡四十日矣,天下兵一人不至”,这就是说,不但藩镇诸侯无人出兵护驾驰援陕州,就连散落在京城内外的数万禁军将士,也没有一个人前去陕州投靠皇帝,此等众叛亲离可谓登峰造极。孟子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此之谓也。
            此时郭子仪的角色颇有些微妙。一方面,他是代宗紧急任命的关内兵马副元帅——抗击蕃军收复京城的副总司令;另一方面,他收容了大批参与京城暴乱的叛军贰臣,成了他们的总首领,他本人也是唐代宗/程元振昔日恶政的直接受害者。如今代宗流落陕州无人问津,郭子仪的队伍却呈爆炸态势地迅速发展壮大,转眼间已由“三千骑”扩展到数万人马,成了蕃军的劲敌,收复长安指日可待。这个局面对于唐代宗和程元振来说,是忧?是喜?恐怕是忧大于喜。


            IP属地:山东7楼2024-02-29 20:25
            回复
              关于郭子仪的摘录3
              第七章 第六节、郭子仪与程元振的角力
              “全绪遣禁军旧将王甫入长安,阴结少年豪侠以为内应,一日,齐击鼓于朱雀街,蕃军惶骇而去。大将李忠义先屯兵苑中,渭北节度使王仲升守朝堂。子仪以大军续进,至浐西。射生将王抚自署为京兆尹,聚兵二千人,扰乱京城,子仪召抚,杀之。诏子仪权京城留守。”(《旧唐书•郭子仪列传》)
              “王甫自称京兆尹,聚众二千馀人,署置官属,暴横长安中。壬寅(十一月初三),郭子仪至浐水西,甫按兵不出。或谓子仪:『城不可入』,子仪不听,引三十骑徐进。使人传呼召甫,甫失据,出迎拜伏,子仪斩之,其兵尽散。”(《资治通鉴•代宗广德元年》)
              胡三省对这段历史作过一番考证(见《资治通鉴》夹注《考异》):
              ①《(代宗)实录》曰:“有武将王甫等,诱长安恶少数百人,集六街鼓于朱雀街,大鼓之。吐蕃闻之震摄,乘夜而遁。”
              ②《汾阳家传》曰:“射生将王抚,猛而多力,自称御史大夫,领五百骑、二千步卒,兼补官属,以谋作乱。甲午(十月二十五日),公发商州;冬十一月壬寅(初三),公次浐水之右。王抚知公来也,于城中坚列行阵,戈矛若林,指挥其间,按甲不出。人劝公必不可入,公以三十骑徐进,曾不少惧。令传呼王抚,抚应声伏,乌合之徒,一时而溃。 ”
              ③《邠志》曰:“郭公屯商州,十二月一日,率诸军五万余人出蓝田,去城百里而军。城中相传,言大军将至,西戎惧焉。三日,马家小儿、张小君、李酒盏、射生官王甫等五百余人,夜半,聚六街鼓入于子城,雷击天门街中,仍分其众建旗诸门。吐蕃以为大军夜至,相帅遁去。小君使报郭公。七日,郭公全师入于京师,系小君、酒盏、王甫等,责之曰:『吾军未至,汝设诈以畏吐蕃,吐蕃知之怒汝,燔爇(同‘烧’——笔者注)宫阙,从容而去,岂不由汝乎?』命斩之。遂以破贼收城闻。”
              ④《旧(唐书)•(郭)子仪传》曰:“全绪遣禁军旧将王甫入长安,阴结豪侠为内应,一日,齐击鼓于朱雀街,蕃军惶骇而去。”又曰:“射生将王抚自署为京兆尹,聚兵二千人,扰乱京城,子仪召抚,杀之。诏子仪权京城留守。”
              ⑤《(旧唐书)•吐蕃传》:“吐蕃余众尚在城,军将王抚及御史大夫王仲升领兵自苑中入,椎鼓大呼,仲卿之兵又入城,吐蕃皆奔走。”
              胡三省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若如《邠志》所言,是子仪杀抚而攘其功,计子仪必不为也。子仪勋业,今古推高,凌准作书,多攻其短,疑有宿嫌,不可尽信。今从《汾阳家传》及《子仪旧传》。”
              点评:其实胡三省用不着为尊者讳,凌准编写《邠志》时也未必戴着有色眼镜。郭子仪杀王甫虽有罗织其罪的嫌疑,却不是为了“攘其功”,因为蕃军是主动撤退,王甫并没有斩将搴旗之功。郭子仪责备他惊动蕃军,“燔爇宫阙,从容而去”,破坏了唐军截杀蕃军殿后部队的战略部署,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郭功高盖世,不会和下人争这些尺寸之功。郭子仪必杀王甫,因为王甫背后站着的是王仲升和程元振。王甫秘密入城后串联召集了“长安恶少数百人”,并迅速发展为“五百骑、二千步卒”,其兵源主体应该就是流散在京城大街小巷的原禁军将士,他的“京兆尹、御史大夫”等官衔肯定不是自封的,王仲升和李忠义则分别镇守苑中、朝堂等皇城要害部门,为王甫背书。而郭子仪在此之前已经任命第五琦为代理京兆尹,王甫PK第五琦,二者必去其一,首都的控制权之争已趋于白热化。如果不除掉王甫,不解散他组建的军队,他就有可能成为京城的一号人物,原来的行政体系就会死灰复燃,程元振就有继续掌控京城和朝政的希望。倘若王甫成了气候,坐稳了京兆尹的位子,坚拒郭子仪不得入城,潼关那边的防线已经形成,夹在当中的郭子仪还真有点不好办。可以说,王甫事件是程元振为了挽回颓势而作的最后努力,在郭子仪的铁腕镇压之下以失败而告终。


              IP属地:山东9楼2024-02-29 20:34
              回复
                自从代宗车马零落狼狈逃陕,京城禁军集体哗变,“十王”公然提出废立,蕃军立广武王为帝,郭子仪军容日益强盛之后,“天下”还给不给代宗“自新改过”的机会便成了公众话题。随着郭子仪收复长安,程元振黔驴技穷,代宗颁布迁都诏书,废立议题也由此进一步公开化了。即使是随代宗逃难的文武官员,其大多数也不会同意迁都洛阳,毕竟洛阳已经残破不堪,而他们的家眷产业多在长安。可以说郭子仪给代宗开出的复位条件——回銮长安,惩治程元振,改革朝政——代表了普遍的社情民意。除非唐代宗横下一条心,一定要逆水行舟迁都洛阳与郭子仪对抗到底,否则就不可能杀柳伉以儆效尤。
                但是无论是唐代宗还是郭子仪,在分裂国家发动内战这个问题上都必须三思而行,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强大对手——吐蕃。
                如果长安与洛阳一旦开战,中华大地上将会形成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吐蕃、回纥等若干个大型军事割据集团,合纵连横,征战不已,夹在他们中间的李唐皇室根本就没有存活下来的可能。大乱之后,李唐灭亡,吐蕃或将入主中原,中国或将提前进入五代十国模式。这个全盘皆输的局面,是唐代宗、郭子仪,乃至全体大唐国民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因为鼓角刚刚远去,余烬还在冒烟,气骄志满的吐蕃铁骑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
                经历了内乱外患几番重创,唐帝国已是元气大伤,如果唐代宗再一意孤行地折腾下去,大唐社稷必将在他手中万劫不复。
                唐代宗能够忍痛割爱,“时迈顺动”,完全接受郭子仪提出的“自新改过”条件吗?此时,李唐皇朝的兴衰存亡全在他的一念之间,天下士人莫不屏息以待。
                8、“代宗省表(指郭子仪的《请车驾还京奏》——笔者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旧唐书•郭子仪列传》)
                “十二月丁亥(十九日),车驾发陕州……甲午(二十六日),上至长安,郭子仪帅城中百官及诸军迎于浐水东,伏地待罪。上劳之曰:『用卿不早,故及于此。』”(《资治通鉴•代宗广德元年》)
                点评:在决定国运兴衰的关键时刻,唐代宗终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广德之乱由此结束。大唐幸甚!黎民幸甚!华夏幸甚!
                历史给了郭子仪一次自由裁量的机会,郭子仪也没有辜负黎元百姓的悬望。他没有像历史上的某些野心家那样另立傀儡新君或干脆自立为帝,避免了新一轮的干戈四起哀鸿遍野。他用最小的力道,实现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平衡,惩治了程元振等一班佞臣,终结了宝应宫变以来以罪掩罪以谎圆谎滥奖滥罚漫天树敌的恶政,重建了朝廷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使国家政治走上了正常轨道。唐祚由此又延续了一百四十余年。
                郭子仪对唐代宗谈不上有多忠诚,在此后的十六年间,唐代宗一直匍匐在他的阴影里;但是他忠于大唐,保国安民,是个有良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郭子仪可以问心无愧地陪葬建陵,他没有辜负唐肃宗临终前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IP属地:山东10楼2024-04-07 00:34
                回复


                  IP属地:山东11楼2024-04-07 0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