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残明吧 关注:6,421贴子:155,557
  • 0回复贴,共1

聊聊《调度》一章中出现的兵部给事中沈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沈迅(1605-1647年),字羽兄,号宙泉,祖籍蓬莱,祖父沈梦麒(一说沈梦麟)于明万历年间在莱西县孙受乡我乐村读书,后定居于此。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任新城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又调任蠡县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进京任刑部主事。不久,任兵部职方司正副郎、兵科给事中、兵部主事。后因保荐高斗光为凤阳总督不当,降为南京国子监博士。沈迅为此请假回家休养。
杨嗣昌曾经向崇祯举荐沈迅说:“迅才十倍于臣,且知兵机。可用为兵部尚书。”可见对其才能十分推崇。但当时沈迅不过是兵科职方司郎中,若骤然提拔,必遭反对。崇祯只好说:“迅诚才,未可遂大用。”任命沈迅为兵科给事中。沈迅这一年升职极快,和杨关系极大,说是杨党不过分。
有文章说沈迅曾提议裁撤驿站,有误。裁撤驿站是崇祯二年的事,由兵部给事中刘懋提议并最后实施。沈迅中进士是在崇祯四年,任同一职位的兵部给事中要在裁撤驿站十年后,明显是误传。
沈迅最有名的是记载于《明史》,“畿辅被兵,迅又请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他条奏甚多。章下兵部,嗣昌盛称迅言可用,乃命为兵科给事中。”
明史由清朝编撰,有倾向性。扬东林,抑对家。不过沈迅这条言论,怎么说也是争议极大,也算是奇谈。
沈迅回乡后,崇祯十五年(1642年),阿巴泰领军入关,攻占莱阳后,分兵攻孙受,沈迅与弟弟沈迓(沈迓,字羽弟,身材矮小,但颇有膂力,刚毅勇悍,能在马上舞动百斤铁椎,有万夫莫当之勇)率众筑寨拒敌,激战三昼夜,击退清兵。
清军入据北京后,沈迅坚持不剃发不易服。据称还保护反清人士。1647年(顺治四年)清廷登莱巡抚朱国柱派3000之众围攻孙受。沈迅撕毁劝降公文,与清兵展开战斗,直到箭矢弹药用尽。沈母带领妇女全部自尽,沈迅命令弟弟沈迓带着自己的儿子突围,以图再起(后被擒遇害),沈迅自焚,全家二十七口殉难。
杀害沈迅的朱国柱也是名门之后,父亲朱梅,字海峰,明辽东前屯卫(治所今绥中前卫镇)人,生年不详,卒于明崇祯十年(1637)。梅公早年投身军旅,驰骋疆场,,到明神宗万历末年,已由下级军官升为加衔备御,在辽阳、义州一带地方以城堡为汛地。从天启初年到天启末年(1621-1627),仅七年时间,就从加衔备御累迁为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并“挂征辽前锋将军印”,到崇祯初年又晋升为都督,先后五挂将军印。朱梅原任经理军务、镇守蓟辽等处地方、五挂将军印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死后特赠尔太子太保,勋阶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基本到了武将的顶级了。
朱国柱是朱梅长子,崇祯五年(1632)九月时任山永巡抚的杨嗣昌也曾在《招练兵马存留募补事宜》上疏中:“参将朱国柱署中前所骑营三年,臣前疏请实授加衔,或可充副协中营之任。其左右前后四营见在黄得功马有功楚经功刘肇基等统领,存留见兵仍听招募补额,此其酌定之将也.......” 可见朱国柱也曾颇得杨嗣昌赏识,当时地位还在后为江北寺镇的黄得功之上。朱国柱后降清,担任了最后一任登莱巡抚。


IP属地:北京1楼2024-02-22 23: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