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5,624贴子:1,350,340
  • 32回复贴,共1

谁主沉浮:闲话资本收益率和成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衡量投资项目的经济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项目投资期,内部受益率等。几种指标都是从不同角度衡量投资的收益,但是静态投资回收期比较简单,采用的比较多,它可以很轻易的换算成资本收益率。
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首次提出成本企划的理念,在投资策划的阶段,就把成本铸入到产品中。对于投资,全世界关注的只是资本收益率,但是丰田关注的,不仅是资本收益率,更是成本。至今,丰田公司的单车利润,依然大幅领先于其它国家的汽车厂商。
要揭开这个谜团,我们要到劳动价值论中寻找答案。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价值由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组成。这里的剩余价值,就是物化劳动力的价值。这样,价值等于活劳动的劳动力价值和物化劳动的劳动力价值之和。活劳动的劳动力价值属于轻工业,物化劳动的劳动力价值属于重工业。
劳动力价值,原则上等于劳动时间。如果产品中包含的两种劳动时间之和没有变化,价格就不会有变化。属于该产品的重工业的劳动时间,进入的资本化项目;属于该产品的轻工业的劳动时间,进入成本化项目。如果提高产品中的重工业的劳动时间,减少轻工业的劳动时间,则该产品的成本就会有所降低。
成本降低,利润就会提高,但是利润率不一定会提高。当轻工业选择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的时候,资本的价值多,劳动力的价值少,所以轻工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可以用轻工业自己的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弥补资本的投资。
也就是说,轻工业选择提高产品中重工业的劳动时间,确实可以降低该产品的制造成本,但是因为采用了重资本模式,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回自己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因为追求低成本,反而降低了。
为什么丰田宁可选择一个较低的资本收益率,去追求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呢?这个是因为丰田认为,产品制造的80%的成本,在它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后期的成本改善空间并不大。别人的投资项目,可能用6年的时间收回成本,丰田的投资项目,可能用8年的时间才收回成本。
表面看,别人的投资项目比丰田有优势,但是丰田并不在乎这个两年,而是在乎这个两年之后的几十年。因为你不可能把刚刚建成的工厂拆除重建,所以你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你的生产成本将始终高于丰田。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我们过去追求的是快速扩张,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对经济增长意义很大,较低的成本反而没有多少意义。我们现在的制造业,已经趋向于饱和,企业开始追求效率和创新。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它对现实社会的进步意义,要大于较高的资本收益率。


IP属地:吉林1楼2024-02-23 20:41回复
    这里提到的“物化劳动的劳动力价值”、“物化的劳动力价值”,以及重工业/第一部落与这部分剩余价值或你称之为“物化的劳动力价值”的分析,感觉超出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了,过去就一直不理解楼主这方面的论述,一直感觉是哪里理解上存在bugs。现在估计是在“劳动力价值”这个概念理解上。联想到楼主之前辨析的那个社会总产品/商品价值的构成等式,好像我的回答也与楼主想法相左。可能还是出在“劳动力价值”理解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3 22:39
    收起回复
      马克思关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关系上,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语焉不详,后人对此理解差异性很大,比如马克思说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后人理解成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从事物化劳动的劳动力也创造价值,并且把这个价值附加到最终产品中去了,这就完全错误上。我们今天的物化劳动力和昨天的物化劳动力,在价值创造层面'并没有任何差别'他们都不创造价值'但是因为今天的活劳动,要分自己的剩余价值给今天的物化劳动力,所以看上去,今天的物化劳动力也创造了价值。资本论很深邃'有洞见性'但是缺乏教课书式的严谨,它是马克思的思考和思想,我写得东西'也存在这种问题,大家的角度不同,互相都觉得对方是b u g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2-23 23:54
      收起回复
        丰田公司对价值的理解很有意思,他们认为车间里有三种人,创造价值的人,比如说生产线上的人'不创造价值的人,但是却是工厂离不开的人,相当于创造价值的工人要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给那些不创造价值的人,那不就是剩余价值吗?这部分不创造价值的人,包括安全员,质检员等,最后还有一部分人'是既不创造价值,也没有什么用的人,比方说,我们车间的办事员,最后这种人'或者说这种劳动,就是车间努力要消灭的现象。我感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没有被经济学,发扬光大,但是在企业层面,己经被不知不觉的发扬光大了,包括工厂广泛使用工时定额'作业分析,模特作业法等等'都是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2-24 00:11
        回复
          我们生活在一个错误的经济学世界里'这个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灌输给我们的都是一些严重错误的概念,包括比较优势论,包括货币乘数理论,包括凯恩斯的国民收入中心理论,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等等'比如这个规模经济效应,认为规模越大,长期成本越低'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2-24 00:21
          回复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除了日本,全世界都不推行成本企划,主要就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存在一个BUG,我们被主流经济学给骗了!这个经济学认为,价格=成本+利润,所以它误以为,如果利润增加了,那么成本就一定降低了。推行成本企划,必须要倒推成本,当企业的利润增加后,它误以为是成本降低产生的,所以它会基于现有的利润,重新设定自己的成本目标,并且把这个成本目标分解下去,事实上,利润增加,不代表成本就降低了,所以这个所谓的分解目标,和实际成本是完全不符的,它导致我们不能做成本倒推。为什么丰田就可以做成本倒推呢?因为丰田有个长期成本利润计划,它的目标利润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像我们很多人想象的,这个目标利润是丰田想要的利润,而是丰田会根据自己的产业规模设置一个合适的利润。丰田的长期利润计划是不公开的,猜测和生产规模有关,和丰田自己想要的长期的较低成本有关。成本企划,是侧重未来收益的投资模式,但是这个模式是有缺点的,就是过于保守,日本汽车在中国汽车高速发展时期,大大落后于德国的投资规模。因为资本收益率相对低,所以投资会更加谨慎,比如说,我们现在国内的新能源行业,日本的动作基本不大,原因其实就是日本认为,新能源的技术,在目前是个过度,不愿意做长期的投资。


            IP属地:吉林7楼2024-02-24 08:09
            回复
              我回答一下行者归来,关于马克思价值公式的概念,这个就是所谓的W=C+V+M的价值公式,这个公式是马克思在论证两大部类的关系的时候,提出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不是马克思经典的价值公式,经典的价值公式,是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或者说,是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这个W=C+V+M,其实是一个不合适的价值公式,马克思当时认为,社会要扩大再生产,你得投入C,你还得投入M,也就是你得同时具备生产资料的剩余,和生活资料的剩余,社会扩大再生产,才能继续下去,事实上,社会扩大再生产,是不需要生活资料的剩余的,因为生活资料的剩余,作为剩余价值,将全部转移到资本中去,形成重工业的劳动力价值,C和M其实是同一回事,因为有了这个设想,所以马克思提出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概念,把两种资本都当成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其实按照现在企业的投资理念,可变资本,也就是工人工资,只有极少部分,以铺底流动资金的方式,算到投资中去,严格说,工资是成本,不是资本。上世纪20年代,鲍利恺威茨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就使用了马克思的这个C+V+M的公式,发现总价格始终不等于总价值,被人称为百年难题,其实这是一个不能实用的价值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两大部类的关系,但是真正的要诠释价值,还得是马克思的经典价值公式。


              IP属地:吉林8楼2024-02-24 08:39
              收起回复
                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很奇怪的地方是,日本人也是很晚才有这个思路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2-24 12:15
                收起回复
                  你可以看下价值工程,V=f/c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2-24 12:16
                  收起回复
                    关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死劳动),目前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行者归来解释的,活劳动就是当前的劳动力,死劳动就是过去的劳动力,而且是从事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我们现在的价值,就是所有的活劳动的价值的总和。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他们创造的价值,早就转移到我们现在的劳动力的身上去了。
                    第二种解释,就是活劳动就是当前的劳动力,而且是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当前劳动力,物化劳动力就是从事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不管是当前的,还是过去的。这是按照劳动性质,划分劳动力是属于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当前的物化劳动也不能创造价值,但是当前的物化劳动力,要活在活劳动的剩余价值里。
                    第一种解释,价值是由所有劳动力(活劳动)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的,而不是由所有劳动力(活劳动)的劳动价值构成的,剩余价值处于不可见的状态。第二种解释,价值是由活劳动的劳动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构成的,但是也可以表达为价值是由所有的劳动力(含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的。第二种解释,可以更好的凸现剩余价值的作用,更够体现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贡献,我认为更应该代表马克思的本意。但是,这个东西,定义不严格。我们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早就被边缘化了,就像黑人在美国,永远是政治正确,但是大家都不觉得黑人有什么贡献一样。所以,没有人,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对这个东西做严格定义。


                    IP属地:吉林11楼2024-02-25 16:15
                    回复
                      马克思有个很著名的公式:W=C+V+M的公式,在资本论第一卷,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章节中出现,主要是说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换过程。很多人用这个公式解释劳动价值论,计算价值量。其实这个公式只是一种理念,说明资本主义存在这些关系,不代表这个公式可以直接拿来用。这个公式存在如下问题;
                      1、马克思认为C是所有生产资料,所以马克思在示例中,这个C的值都是十分巨大的。这种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厂房、运输机械(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工具等固定资产,也包括原材料、能源、半成品等等流动资产。这个定义太宽泛,也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固定资产之外的生产资料,只有极其小的一部分,可以进入流动资产。绝大多数,如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等要进入成本,形不成资产。既然形不成资本,它们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C。
                      2、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中,要扣除资本家的消费,剩余的部分才可以资本化。虽然这种说法,可以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它不利于我们阐述剩余价值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是价值的两大分类,两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是经济体的自身平衡关系,和资本家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把剩余价值和资本家的个人消化混淆在一起,不利于我们揭示两者的平衡关系,而且叙述起来也过于复杂。
                      3、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中,要同时产生生产资料的剩余和生活资料的剩余,两者存在既定的比例关系。实际上,社会化的扩大再生产,就是不断的为社会产生过剩的生产资料(投资),而不是过剩的生活资料(消费)。资本家只要有生产资料就好了,根本就不需要生活资料。有了生产资料,随时可以补充劳动力,随时生产出来新的生活资料,根本不用提前准备生活资料。
                      3、马克思的这个价值公式中,生产资料究竟是一个存量,还是流量,被模糊了。马克思在阐述两大部类的资本化的计算过程中,两大部类都要先从自己的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做资本化的C,再加入到原来的那个C中;同时还需要为这个C配上一定比例的V,再加入到原来的那个V中,最后再建立平衡关系。转化后的剩余价值将成为C或V的一部分。可是我们想想,剩余价值一旦被使用,它就成为生产资料的存量,怎么可能跑到生产资料的流量中去呢?
                      4、退一步讲,就算马克思这个价值公式中的C,它就是一个存量,我们从现在的剩余价值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资本化项目,就可以把这部分剩余价值加到总资本(生产资料)中去吗?不行!这个东西比较绕弯,我解释一下。剩余价值要形成固定资产,它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举例来说,我当年提取100万的剩余价值做投资,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资产马上增加100万。凡是进入投资领域的剩余价值,必须要经过工业建设项目三年的建设周期,然后才开始释放产能,为了平衡产能,建一座工厂给第二部类,你还得建一座工厂留给第一部类。相当于建两座工厂,6年后才有效益。你的这个100万,需要经过6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你赚钱的固定资产。这还仅是理论上的时间。
                      5、马克思认为,第一部类的(V+M)等于第二部类的C+第二部类剩余价值转化的可变资本+第二部类剩余价值转化的不变资本。假设两大部类的C都等于零,剩余价值全部转化成投资,那么第一部类的(V+M)等于第二部类的M,也就是说第一部类的劳动价值等于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这样,第一部类用来交换的产品,就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两大部类的产品交换,必须按照劳动的时间做等价交换。要么用这个时间代表劳动价值,要么用这个时间代表劳动力价值。第一部类的(V+M),它的时间包含了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它的时间代表劳动价值。第二部类的V,它的时间只代表劳动力价值,所以它的M的时间也只代表劳动力价值。我们不能用含义不同的劳动时间作所谓的等价交换。
                      总之,马克思的W=C+V+M,不是我们表达价值的理想公式,马克思对这个价值的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上世纪20年代,鲍利恺威茨用这个价值公式,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试图解释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结果发现总价格不等于总价值,被称为百年难题。可见这个价值公式并不实用,不建议在这个价值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劳动价值论,而是要到马克思的经典公式(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中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IP属地:吉林12楼2024-02-25 16:17
                      收起回复
                        我再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让大家用这个W=C+V+M的公式,这个公式是一个生产流程的公式,是上游创造价值,然后向下游转移价值,它是一种价值的增值过程,可是我们问问自己,你的下游凭什么承接你的劳动?你又不一定是人家制造流程中的工作,你凭什么要人家负担你的劳动?什么是生产流程呢?你上游负责钢铁、能源、半成品,这些东西才是生产流程中的,你生产的是设备,你凭什么冒充生产流程?我现在用的设备,是几百年前老祖宗传下来的,和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你凭什么管我要钱?凭什么我要给你增值?事实上,是我们整个生产流程中,包括上游和下游,共同产生了剩余价值,才让我们有了投资的冲动,是我们用投资去拉动你的生产,可不是因为你设备厂家的劳动,成就了我的价值。价值的产生,它是有方向性的,就和我们生产流程一样,你是不能反过来用的。


                        IP属地:吉林13楼2024-02-26 09:58
                        回复
                          丰田 估计采用 利润=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这样可以把很多东西给忽略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2-28 1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