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吧 关注:24,925贴子:182,722
  • 22回复贴,共1

关于马克思的价值公式的若干观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克思有个很著名的公式:W=C+V+M的公式,在资本论第一卷,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章节中出现,主要是说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换过程。很多人用这个公式解释劳动价值论,计算价值量。其实这个公式只是一种理念,说明资本主义存在这些关系,不代表这个公式可以直接拿来用。这个公式存在如下问题;
1、马克思认为C是所有生产资料,所以马克思在示例中,这个C的值都是十分巨大的。这种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厂房、运输机械(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工具等固定资产,也包括原材料、能源、半成品等等流动资产。这个定义太宽泛,也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固定资产之外的生产资料,只有极其小的一部分,可以进入流动资产。绝大多数,如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等要进入成本,形不成资产。既然形不成资本,它们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C。
2、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中,要扣除资本家的消费,剩余的部分才可以资本化。虽然这种说法,可以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它不利于我们阐述剩余价值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是价值的两大分类,两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是经济体的自身平衡关系,和资本家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把剩余价值和资本家的个人消化混淆在一起,不利于我们揭示两者的平衡关系,而且叙述起来也过于复杂。
3、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中,要同时产生生产资料的剩余和生活资料的剩余,两者存在既定的比例关系。实际上,社会化的扩大再生产,就是不断的为社会产生过剩的生产资料(投资),而不是过剩的生活资料(消费)。资本家只要有生产资料就好了,根本就不需要生活资料。有了生产资料,随时可以补充劳动力,随时生产出来新的生活资料,根本不用提前准备生活资料。
3、马克思的这个价值公式中,生产资料究竟是一个存量,还是流量,被模糊了。马克思在阐述两大部类的资本化的计算过程中,两大部类都要先从自己的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做资本化的C,再加入到原来的那个C中;同时还需要为这个C配上一定比例的V,再加入到原来的那个V中,最后再建立平衡关系。转化后的剩余价值将成为C或V的一部分。可是我们想想,剩余价值一旦被使用,它就成为生产资料的存量,怎么可能跑到生产资料的流量中去呢?
4、退一步讲,就算马克思这个价值公式中的C,它就是一个存量,我们从现在的剩余价值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资本化项目,就可以把这部分剩余价值加到总资本(生产资料)中去吗?不行!这个东西比较绕弯,我解释一下。剩余价值要形成固定资产,它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举例来说,我当年提取100万的剩余价值做投资,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资产马上增加100万。凡是进入投资领域的剩余价值,必须要经过工业建设项目三年的建设周期,然后才开始释放产能,为了平衡产能,建一座工厂给第二部类,你还得建一座工厂留给第一部类。相当于建两座工厂,6年后才有效益。你的这个100万,需要经过6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你赚钱的固定资产。这还仅是理论上的时间。
5、马克思认为,第一部类的(V+M)等于第二部类的C+第二部类剩余价值转化的可变资本+第二部类剩余价值转化的不变资本。假设两大部类的C都等于零,剩余价值全部转化成投资,那么第一部类的(V+M)等于第二部类的M,也就是说第一部类的劳动价值等于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这样,第一部类用来交换的产品,就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两大部类的产品交换,必须按照劳动的时间做等价交换。要么用这个时间代表劳动价值,要么用这个时间代表劳动力价值。第一部类的(V+M),它的时间包含了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它的时间代表劳动价值。第二部类的V,它的时间只代表劳动力价值,所以它的M的时间也只代表劳动力价值。我们不能用含义不同的劳动时间作所谓的等价交换。
总之,马克思的W=C+V+M,不是我们表达价值的理想公式,马克思对这个价值的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上世纪20年代,鲍利恺威茨用这个价值公式,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试图解释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结果发现总价格不等于总价值,被称为百年难题。可见这个价值公式并不实用,不建议在这个价值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劳动价值论,而是要到马克思的经典公式(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中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IP属地:吉林1楼2024-02-25 16:22回复
    还是应该把c+v+m作为一般商品价值公式,而v+m(分别对应于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为特例。比如雇佣矿工徒手挖煤,产出的煤炭商品价值,就是v+m。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5 18:33
    回复
      这似乎不能理解为数学的知识化的公式,而是阶 级 关 系的逻辑构图。


      IP属地:江西3楼2024-02-25 18:38
      回复
        在前面的公式中,c和m可以同时出现,如果把c看成是设备,c和v就是成本,m是利润,能做成本的c很小,只有折旧,而且折旧大多混在投资里,显然不是这个价值公式的本意,所以这个c其实是不能和m同时出现的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27 08:01
        收起回复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2-28 15:00
          回复
            槽点太多以至于无法吐槽,只有一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商品价值公式不能直接拿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但理由根本不是你想的这些,马理论是规范理论,它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你不可能用马理论推翻马理论,之所以政治经济学不能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是因为马理论是额外的、不需要的,通过市场供需关系就可以直接得到市场价格,也可以实现商品价格关联的分析,从而不需要去考虑商品价值,至于你产生的诸多困惑是因为没学明白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2-28 19:26
            收起回复
              我对马克思W=C+V+M,存在误解,我仔细考虑一下,马克思的本意应该是这样,C是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V是第二部类的劳动力价值,这两个价值加起来,就构成了成本,M是C和V(都是指活劳动)共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这样,总价值=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第二部类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两大部类的劳动力价值就是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消费,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全部都是生产资料的,也就是投资。这样,价值=消费+投资,凯恩斯也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变成了国民收入=投资+消费,后来美国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国民总收入=投资+消费+净出口,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三驾马车。我原来认为,价值就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生活资料的价值,实际上马克思的最终产品,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算最终产品。这个解释,应该不会错了吧?


              IP属地:吉林12楼2024-02-28 22:51
              收起回复
                价值=C+V+M, C在这里就是一个流量,你在C里投入的一切,如果不存在C中的V里,就是存在于整体的M里。这样,这个M就是个有弹性的量,包含C中V带来的剩余价值,另外的V带来的剩余价值,土地可以变现的价值,资源可以变现的价值。这个M可以让资本家都吃了,吃了就是简单再生产,可以吃一部分,另外的用于投资,投资就是扩大再生产。你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M的一部分就变成了C,还有一部分就变成了V,基数就增大了,然后增大的基数,就会带来更大的M。这个M就是个万金油。折旧其实也是剩余价值,一种特殊的剩余价值,因为不管你有没有折旧,都得让人家车间工人先把饭吃饱,剩下的是毛剩余价值(毛利润),扣除折旧,才是剩余价值(净利润)。劳动价值论,价值就是时间,分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我们把二大部类的两种劳动时间都统计出来,就应该是总价值,但是,第二部类的价值中,肯定要包含一部分第一部类的劳动时间,所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肯定要大于真实的时间。这个所谓的价值=C+V+M,它表达的价值,就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所以这个价值,肯定要大于真实劳动时间。最终,我们仍然会存在一个逻辑上不能自洽的矛盾。我的意见,最好就是不用这个价值表达式,不用价值表达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之和,只用价值表达生活资料。这样,总价值就是总生活资料的价值,总时间就是所有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要活在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里,这个时候,价值和时间才是逻辑自洽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严格追求细节的准确,在它的定义阶段,就应该把一切的模糊概念甄别清楚,别的地方可以有错误,但是底层的逻辑不能有错误,到底价值应该代表谁。马克思的总价格和总价值相等,是马克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条件,近年来,一些马克思研究者也不断抛出总价格要大于总价值的概念,如果一个理论,100年来,仍然让人怀疑,也许它的本身存在逻辑的漏洞,与其吐槽,不如让我们修正这个漏洞


                IP属地:吉林13楼2024-02-29 09: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