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吧 关注:5,001贴子:24,521
  • 9回复贴,共1


IP属地:贵州1楼2024-03-03 23:44回复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的总集,为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属于类书。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如“神仙”“女仙”“鬼”“精怪”“狐”“感应”“谶应”“名贤”“廉俭”“气义”“知人”“精察”“俊辩”“幼敏”“豪侠”等。在类下又分150多条细目,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找起来比较方便。全书从内容上看,收录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其中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神》25卷、《鬼》40卷。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小说的倾向。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很多,达400多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得以流传。


    IP属地:贵州2楼2024-03-03 23:45
    回复
      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 [1]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杂传记的 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该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太平广记》的分类,的确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书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故事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故事,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书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计七十卷,又排在全书的开头,可以看出唐五代故事题材的重点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学术的一种倾向。
      唐代除了《法苑珠林》等所载的佛教界验证的一些纪实故事,还产生了其他一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例如写方士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长恨歌传》就是一篇代表作,唐代故事中的名篇还有《柳毅传》《无双传》《虬髯客传》以及《杜子春》《张老》《裴航》等。
      宋初的故事还保留着这种风气。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在短时间内就不容易找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传奇称作“杂传记”,还没有用“传奇”这一名称。


      IP属地:贵州3楼2024-03-03 23:46
      回复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唐代,进入了繁盛期,唐代创造了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次辉煌。鲁迅先生论及唐代小说创作时写道:“惟自大历以至大中中,作者云蒸,郁术文苑,沈既济、许尧佐擢秀于前,蒋防、元稹振采于后, 而李公佐、白行简、陈鸿、沈亚之辈,则其卓异也。”充分肯定了唐人小说的创作成就。唐人小说就是我们现在常称的唐传奇。据现代学者李剑国先生《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统计,唐五代单篇传奇与小说集达到了二百二三十种。唐五代传奇的出现是古代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它构思精巧、情节婉转、辞藻华美,后人甚至认为可以与唐诗相媲美,同为一代之奇。唐五代传奇所散发的夺人光华,使得小说这一文体凸显出来,到了宋初人们编纂类书时已经不能不重视这一文类的存在,于是把小说和其他文献分别开来,归为一类而成《太平广记》。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以唐五代传奇为主体的通俗叙事文学的巨大发展,成为《太平广记》这样的小说类书出现的推动力量。 [9]
        《太平广记》五百卷,目录十卷,宋太平兴国二年李昉等奉敕编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入子部小说家类。《崇文总目》入类书类。《郡斋读书志》曰:“皇朝太平兴国初,诏李昉等取古今小说,编纂成书,同《太平御览》上之。”《直斋书录解题》曰:“太平兴国二年,诏学士李昉、扈蒙等修《览》,又取野史、传记、故事、小说撰集,明年成书,名《太平广记》。”记载更为详尽。在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上,由皇帝敕命编纂小说总集,堪谓空前之举;时至今日,亦谓绝后之事。宋统一天下之后,注重文治,不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又尽收诸国之书,集于京师,将诸降王臣佐,招致馆阁,使之修书。据《宋稗类钞·君范》记载:“太平兴国中,诸降王薨,其群臣或宣怨言。太宗尽收,置之馆阁,使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广记》之类,卷帙既浩博,又丰其廪膳赡给,以役其心。后老死于文字之间云。”因《广记》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并与《太平御览》等同时奉诏编纂,故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李昉等人奉诏集体编纂的。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奉诏撰集,至次年八月十三日书成表进,八月二十五日奉敕送史馆。前后不到一年半即成书,效率之高,令人瞠目,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参与其事者的水平和积极性。


        IP属地:贵州4楼2024-03-03 23:46
        回复
          主题思想
          《太平广记》“定数”类记载了许多人命由天定的故事,它涉及了仕途、婚姻、寿命、饮食等各个方面,不仅揭露了唐代政治的弊端,还反映了时下人讲究门第的婚姻观念,本质在于封建统治的不足。天命的制定与传达,则体现了唐代人的社会思想和佛教的盛行。“定数”类的志怪故事展现出了唐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现状,其根本仍是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7]
          “豪侠”一词有两层含义,一为豪迈好义,二为豪强任侠。就《太平广记》中的豪侠故事来说,二者兼而有之。然而仔细品味这些故事便会发现,“豪侠”中的“豪”字较容易理解,不外乎“豪奢”“豪强”之义,而“侠”字却颇为费解。在今人看来,这些唐传奇大部分仍然是单纯的奇闻异事,传奇色彩多于侠义色彩,或者说,唐人的“侠义”观念与后世乃至今人的不同,较少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涵。这些传奇故事中所描写的豪侠形象,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了唐人的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8]


          IP属地:贵州5楼2024-03-03 23:47
          回复
            纵观《太平广记》全书,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门目清楚。该书按题材分为92个大类,附以150余个细目。编入的每一个故事,均标出小标题,并摘抄原书中的一段或数段,还注明所摘引的书名,这样极便于读者核查。对每个大类,又视内容的多少,以定卷数之多寡。如“神仙”类共有55卷,“山类”“石类”各1卷。这种编纂方法,使读者开卷之初,就能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前代有些类书,也多少涉及野史小说的内容,但多有断章摘句的弊病。李昉等主编《太平广记》时,则力求故事的完整性,“卷帙轻者,往往全部收入”。比如,卷三为“神仙”类之三,整卷只录“汉武帝”一则,几近万字,编者把《汉武故事》中关于汉武帝好神仙的故事征引殆尽,使读者对这一问题一目了然。最具代表性的是卷四八四到卷四九二所编“杂传记”类,共收录《长恨歌》《莺莺传》等14种唐代传奇,多数长达数千言,《太平广记》皆全文编录。这为保存唐代传奇这朵文学奇葩的原貌,以及促进宋元话本、杂剧和明清小说、戏剧的发展,做了贡献。第三,征引广博。据近代学者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统计,该书共征引书籍475种。这些书籍,集先秦至宋初野史小说之大成,真可谓是“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焉”。因而,《太平广记》被四库馆臣誉为“小说家之渊海也”。其中所存留的野史小说,其单行本今天半数以上都已经散佚了,就是流传下来的也有不少残阙和错讹之处,现在只能依据《太平广记》来做辑佚和校勘的工作了。鲁迅先生殚精竭虑“钩沉”中国古代小说时,就颇得力于这部类书。这些野史小说资料,在中国文学史、宗教思想史、社会风俗史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广记》的广泛征引,这些野史小说也难逃《汉书·艺文志》所列15种小说荡然无存的命运。 [9]


            IP属地:贵州6楼2024-03-03 23:47
            回复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广记》采摭宏富,用书至三百四十四种(今人统计,实际为519种).自汉晋至五代之小说家言,本书今已散亡者,往往赖以考见,且分类编纂,得五十五部(实为九十大类),视每部卷帙之多寡,亦可知晋唐小说所叙,何者为多,盖不特稗说之渊海,且为文心之统计矣


              IP属地:贵州8楼2024-03-03 23:48
              回复
                该书版刻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据言此书原版本为981年初刻之木版,后至南宋又有翻印本,然久已失传。后来直到明末嘉靖四十五年才由谈恺(1566年)整理校补当时尚流行于市的诸传抄本并予以刊出,此刊本为迄今可知的最古版本。另有,明代末期许自昌所校正的新刊本以及广为流传之清代黄晟所刊小型本,此版本为存世版本中最完整版本。 [6]以后的几种刻本多从谈刻本出。另有沈与文野竹斋钞本和陈鳣校宋本。通行的版本是经过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新一版。


                IP属地:贵州9楼2024-03-03 23:48
                回复
                  《太平广记》引书很多,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入了,失传的书还可以根据它重新辑录复原,有传本的书也可以用它校勘、辑补。例如《剧谈录》《阙史》《三水小牍》等书,引文和现有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就很值得研究。
                  研究古代小说的人都要用《太平广记》作为基本材料。鲁迅编辑《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时就充分利用了本书。他在《破〈唐人说荟〉 》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今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


                  IP属地:贵州10楼2024-03-03 23:48
                  回复
                    《太平广记》是宋太宗赵匡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又名赵光义、赵炅)下令编纂的,编者共13人,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成书,太平六年(公元982年)雕版。(1) 李昉(925-996)字明远,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同修者分别是:(2)吕文仲,字子臧,新安人(今安徽省黄山市),南唐进士出身;(3)赵邻几,字亚之,须城人(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后周进士出身;(4)董淳,流坑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其中董淳是这个以出进士闻名的古村中第一个进士),北宋进士出身;(5)王克贞,字守节,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南唐进士出身;(6)张泊,又名张偕仁,字师黯,全椒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南唐进士出身;(7)汤悦,原名殷崇义,青阳人(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南唐进士出身;(8)李穆,字孟雍,阳武人(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后周进士出身;(9)扈蒙,字日用,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后晋进士出身;(10)宋白,字太素,大名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宋进士出身;(11)徐铉,字鼎臣,广陵人(今江苏省扬州市),随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著有志怪笔记小说《稽神录》六卷;(12)吴淑,字正仪,丹阳人(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南唐进士出身,徐铉之婿;(13)陈鄂,后蜀降臣,奉宋太祖赵匡胤的诏书,撰《开宝通礼》二百卷,重刊《尚书释文》,奉宋太宗赵匡义的命令,协助李昉编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IP属地:贵州11楼2024-03-03 23: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