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吧 关注:267贴子:675

不由他人語,令汝成劫賊,亦不由他人,令汝得羅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于今日修成一部杂阿含,同时开始修中阿含


IP属地:山东1楼2024-03-14 14:43回复
    读经小注 中阿含 卷三
    掉貢高:即五蓋中的「掉舉」、「掉悔」,指浮動不安的心理狀態,和「惛沈」相反。在《中阿含經》中譯為「掉貢高」。


    IP属地:山东2楼2024-03-25 14:15
    回复
      捨心:在這裡指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冤親平等、一視同仁的心。


      IP属地:山东3楼2024-03-25 14:16
      回复
        中阿含ⓐ業相應品伽彌尼經第七
        夜將向旦:天快亮的時候。
        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各個合掌對著他讚誦(為他)祈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群眾聚集起來,合掌讚誦,繞行(著他為他)祈求」。
        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是會毀壞的事物,是會完全消滅的事物,是會分離散去的事物。
        園觀之道、昇進之道、善處之道:向風景宜人地方的道路,向上提升的道路,向好去處的道路。


        IP属地:山东5楼2024-03-26 13:25
        回复
          業相應品師子經第八
          . 麗掣:音譯,另譯作「離車」。古代居住在毘舍離城的剎帝利種族名。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佛陀涅槃後,此族的民眾也分得佛舍利,起塔供養。
          .宗本不可作:主張不作為的教義。「宗本」是主張、中心思想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作業論的」。
          如實法:不變的真理。「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變。「實」是指真實、真理。又譯為「真如法」。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吃以刀棍掠取來的食物。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不受兩刀中間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從棒杖中間食」。
          不自往:不在沒受邀請下自己前往受食物供養。
          不遣信:不接受傳話人邀請的食物供養。
          不來尊:受邀請卻不來。
          不善尊:不接受「善哉!尊者」這樣邀請的食物供養。
          不住尊:受邀請卻不停下來。
          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如果有兩人在一起吃東西,就不跟他們一起吃。
          不懷妊家食:不向孕婦或孕婦家乞食。
          不畜狗家食:不向有養狗的人家乞食。
          菜茹:蔬菜。「茹」為蔬菜的總稱。
          稗子:雜草的種子,顆粒甚小,常雜在米中。「稗」即雜草。
          無事處: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作「無事」、「空閑」、「空閑處」,音譯為「阿蘭若」、「阿練若」。
          .衣:穿(與)麻混織的(布做成的)衣服。「持」即「穿著」。
          . 頭舍衣:白布衣。
          .住立斷坐:站著絕不坐下。
          .晝夜手抒:日夜都以手觸水,以奉事水。
          .竟昔然之:整夜燃燒著火,以奉事火。「昔」即夜晚,通「夕」。
          . 尊祐大德:造物主。
          唐苦:白費苦行。唐指「徒然」,如在「功不唐捐」一詞中的意思。
          ㉛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
          本經中佛陀將外道的各種說法轉化為佛教的解讀:
          「不可作」身口意的惡行
          「可作」身口意的妙善行
          「斷滅」身口意的惡行
          「可憎惡」身口意的惡行
          法、律:斷貪嗔癡
          苦行:拔生死根本
          不入於胎:拔生死根本
          安隱:解脱生老病死,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IP属地:山东6楼2024-03-27 14:12
          回复
            ① 伽彌尼:村長;聚落主。
            ② 眾祐:如來十號之一,「世尊」的舊譯,指有眾多德性相助,而為世間所共同尊重的覺者。
            ③ 有義有文:有正確的意義、有正確的詞句。
            ④ 我知彼幻,我自非幻:我知道那是幻相,但我並不是個行幻相的術士。
            ⑤ 卒:Rhys Davids在Buddhist India中的解說:「拘利國中央當局有特別身體的傭工或警察、有名者服勤,以一種制服:特別的頭飾而得名,這些特殊的人因強奪與和暴力而聲名狼籍。」
            ⑥ 見異、欲異,所願亦異:所見,所欲,所願都與人不同。
            ⑦ 屈伸臂頃:彎曲再伸直手臂那麼短的時間。
            ⑧ 身毛皆豎:全身的毛髮都豎立起來。
            ⑨ 不與取:沒有經過允許即私自拿取。
            ⑩ 坐高標下:押在或懸吊在高而醒目處(之行刑台)。
            ⑪ 自煮、教煮:自己嚴刑烤打他人、唆使別人嚴刑烤打他人。「煮」是嚴刑烤打的意思。
            ⑫ 穿墻開藏:破壞房屋進入偷竊。
            ⑬ 至他巷陌:攔路搶劫。
            ⑭ 法之定:由於修行善法而產生禪定,例如因為修行而生起歡悅、喜、輕安、樂,達到一心,成就定境。
            ⑮ 遠離:遠離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即出離心。
            ⑯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⑰ 一心:專注、純一的心。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心一境性」。
            ⑱ 田作:耕作。
            ⑲ 止息身:另作「身猗息」;身體的輕安。
            ⑳ 人上之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
            ㉑ 諸法淨眼生: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法眼淨(?)。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㉒ 見法、得法,覺白淨法:見到真理、證得一種沙門果、
            ㉓ 無所畏:了然於心,有自信而無所畏懼。


            IP属地:山东8楼2024-03-29 11:37
            回复
              [二十一]
              ① 舍梨子: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② 內結、外結:束縛內心(而持戒)、束縛外表(而持戒)。「結」指「束縛」。
              ③ 無穿無缺:沒有缺漏,指守戒完備。
              ④ 無穢無濁:沒有污穢、沒有雜質。
              ⑤ 極多無難:譯義不明,關於對「戒」的經文定型句,北傳典型的如「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境界、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雜阿含五五0經》)。
              ⑥ 現法:這一生。
              ⑦ 摶食天:吃物質食物維生的天界,指欲界六天。
              ⑧ 意生天:即「意生身」所往生的天界,為「色界(含)以上的天界」。
              ⑨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⑩ 纖芥:
              ⑪ 等心天:天界之一,該天界的眾生心意都相同。
              ⑫ 暐曄:
              ⑬ 共住錐頭處:一起住在像錐頭那麼小的地方。
              ⑭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讀經拾得]
              內結人束縛內心而持戒,外結人束縛外表而持戒,兩者在表相上都持戒清淨。然而內結人「復學厭欲、無欲、斷欲」,進一步修行定、慧,因此得以成就三果,斷除欲貪而不再回到人間;外結人只注重外表,沒有離欲,因此會再還生人間。
              南傳經文對於內外結的定義和北傳經文相反,南傳的內結人可能解讀為「內心被(煩惱)束縛」,而會還生人間;南傳的外結人可能解讀為「外在身體被(人間)束縛」但已進一步修行定、慧而證得三果,不再回到人間。


              IP属地:山东9楼2024-03-30 21:38
              回复
                ① 猶預:即「猶豫」。
                ② 以何為本:以什麼為根源?又譯為「何觸」、「何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什麼是其根源?」
                ③ 背、不向:背棄而不欣向;背棄、捨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解脫」。
                ④ 一向:在這裡指全然地、徹底地。


                IP属地:山东10楼2024-04-01 21:07
                回复
                  (二四)舍梨子相應品師子吼經第四(初一日誦)
                  ① 輕慢我已,遊行人間:輕視而對我不禮貌後,出行遊歷各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撞到我沒道歉就出發旅行」。
                  ② 拂:拂塵,是拂拭塵埃、蚊蟲的用具。
                  ③ 戶鑰:門鑰匙。又譯為「戶鉤」。
                  ④ 息中之息,妙中之妙:安定當中最安定的,微妙當中最微妙的。
                  ⑤ 身身念:即「念身」,正念安住在身體上,在這裡特指隨時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或動作,以收攝心念。例如走路時,覺知正在走路;站著時,覺知正在站著;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身至念」。
                  ⑥ 怨:輕微的恨情緒。蠻怨、抱怨。
                  ⑦ 恚:憤怒。
                  ⑧ 諍:諍論;為了主張自己的看法而與人爭執。
                  ⑨ 旃陀羅子:賤民的兒子。「旃陀羅」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四姓之外的賤民階級,最被輕視,以屠殺為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賤民童子」。
                  ⑩ 截兩手:兩隻手都斷了;殘廢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手拿盤子、衣衫襤褸」。
                  ⑪ 晡旃尼:抹布。
                  ⑫ 自喜年少:自愛的少年;愛護自己的少年。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喜好裝飾、洗過頭的)年輕女子或男子」。


                  IP属地:山东11楼2024-04-02 20:30
                  回复
                    (二七)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梵志陀然經第七(初一日誦)
                    ① 安快無病:身體健康。
                    ② 欲數見佛:時常想要面見佛陀,請益佛法。
                    ③ 異學沙門:佛教以外的修行人。「異學」為外道,佛教以外的都稱為異學。
                    ④ 依傍於王,欺誑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誑於王:攀附國王而欺騙祭司階級和在家人,攀附祭司階級和在家人而欺騙國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靠國王掠奪婆羅門屋主們,靠婆羅門屋主們掠奪國王」。
                    ⑤ 次行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求食物。又譯為「次第乞食」、「次第行乞」。
                    ⑥ 苦治:壓迫居民從事苦差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於城外牛舍擠牛乳」。
                    ⑦ 敬心扶抱:
                    ⑧ 金澡罐:
                    ⑨ 祭餟:祭祀。
                    ⑩ 大家:世家望族,此處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⑪ 渴仰:仰慕佛、法,像口渴的人想喝水一樣。
                    ⑫ 羸人:虛弱的人。「羸」讀音同「雷」。
                    ⑬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陀。如來、無所著(又譯為「應供」、「阿羅漢」)、等正覺(又譯為「正遍知」)是如來十號的前三個,此處以這三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⑭ 四梵室: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等「四無量心」,為梵天的境界。(然而若只有四梵室,則只是從小我變大我,還不是「無我」。)
                    ⑮ 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
                    ⑯ 實慧:真實的智慧。
                    ⑰ 過梵天法:超過梵天的法。
                    ⑱ 若上化者,速知法如法:若給予上乘的教化,他將能快速的知道佛法、奉行佛法。


                    IP属地:山东13楼2024-04-05 20:23
                    回复
                      (二九)舍梨子相應品大拘絺羅經第九[註解]
                      ① 大拘絺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從佛出家前又被稱為「長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稱,例如用以和資歷較淺的同姓名人士區分。
                      ② 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你想要問就問,我聽了問題後會思考(然後回答)。
                      ③ 搏食: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為「食」,「搏食」是古印度認為的四食之一,以鼻舌嘗味而進食。「搏」即用手握東西成一團,即印度人手抓食物進食的方法。又作揣食、段食。
                      ④ 更樂食:四食之一,與外境接觸而使身心有所資益。又作觸食。
                      ⑤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作用而支持身命。又作念食。
                      ⑥ 識食:由於有六識的識別、分別作用,而資益身心,即以識為食。
                      ⑦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此經中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稱「三漏」。
                      ⑧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⑨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⑩ 四受:即「四取」:欲取(執著欲貪)、見取(執著邪見)、戒禁取(執著與解脫無關的禁戒或禁忌)、我與取(執著「有我」的言論)。
                      [對應經典]
                      《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4經。
                      南傳《中部尼柯耶》〈根本法門品1〉第9經正見經。
                      參考 《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晡利多品17〉第211經大拘絺羅經。
                      參考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9〈師子吼品2〉第13經。
                      [讀經拾得]
                      舍利弗尊者問大拘絺羅尊者,如何成就正見、得法不壞淨?這也是證得初果的條件。
                      大拘絺羅尊者的回答,或許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段落:
                      分辨善與不善,善根與不善根。
                      瞭解世間身心的生成(四食)與煩惱的來源。
                      逆觀十二因緣:徹底分析苦的來源。
                      這三段可說從粗略至細部分析,也可以說先讓人具備作個好人的知見(第一段落),進一步分析身心後(第二段落),再細部分析如何作個聖人(第三段落)。
                      至於成為聖人的實踐方法,不論從哪一個煩惱支來看,都是八正道。


                      IP属地:山东15楼2024-04-08 13:08
                      回复
                        (三〇)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象跡喻經第十(初一日誦)ⓑ[註解]
                        ① 四大:古代印度人認為一切物質及物理現象,有四種組成: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
                        ② 四大造: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種物質及物理現象。
                        ③ 為愛所受:因為貪愛而執著(身體)。
                        ④ 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保持正念在觀察四大的因緣變化上。??
                        ⑤ 拳扠:用拳頭打。「扠」讀音同「叉」,打、交手的意思。
                        ⑥ 善相應捨:善所依止的捨,即六根對六境時既不貪著也不嫌惡的平靜。
                        ⑦ 姑嫜:丈夫的父母。
                        ⑧ 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往上移動(例如形成聲音)的風、往下移動的風、腹部(例如消化系統蠕動)的風、走遍全身的風、收縮(例如貶眼)的風、支解體內組織(例如人將死時)的風、跳躍伸展(移動關節)的風、不正常的風、行走於四肢的風。「風」代表移動性。「掣」讀音同「撤」,牽制的意思。「躋」讀音同「機」,登上、升上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的風」。
                        ⑨ 息出風、息入風:呼氣、吸氣。
                        ⑩ 內眼處:內在的眼入處,即「眼根」。
                        ⑪ 則無有念:則沒有對應的起心動念。又譯為「作意」。
                        ⑫ 內意處:內在的意入處,即「意根」。
                        [對應經典]
                        南傳《中部尼柯耶》〈譬喻法品3〉第28經象跡喻大經。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的實修重點
                        正觀色身(四界分別觀):
                        人有五陰;
                        色陰可分為四大:地、水、火、風;
                        地界可分為內、外;
                        內地界有種種器官,外地界是廣大乾淨的、不會憎惡的,也會受到大水而滅去;
                        連外界的地界都是無常的,何況是我這無常的的色身呢?
                        修行到一定程度:
                        修行者因此不再愛著身體;
                        如果自己的身體被攻擊/有人奉承,會發現自己的感受都是由觸而來,觸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以這樣的觀察,心便是:「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
                        後續修行者如果被攻擊:
                        自己的身體如果被攻擊,修行者會想:我的身體是四大組成,從父母生,需要飲食、洗澡來維持,但身體卻不斷地壞滅,我也因為有這身體才會遭到攻擊。
                        修行者因為有上述想法,而更勤修行正念,思考:「我因為有此身體導致攻擊,我要更加努力修行佛法」。
                        對攻擊自己身體的人修慈無量心。
                        如果修行者見到佛法僧沒有起善相應捨的心,應該要自己慚愧,慚愧後便住善相應捨,這樣便能離愛、無欲、滅盡。
                        「四界分別觀」和「慈無量心」
                        本經提到「四界分別觀」及「慈無量心」這兩種修行方法。
                        「四界分別觀」是以智慧分別觀察身體的構成成分如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和構成外在物質的成分並沒有不同,其實身體中無我。
                        「慈無量心」的修法要發起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讓慈心沒有限制、沒有邊際,以無邊無際的慈心遍滿十方,最終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沒有分別,所以稱為「無量」。
                        修行人受到惡人攻擊時,先從理智分析身體如同外物,由「四界分別觀」而轉念不起瞋恨心。另一方面,一般人不會因為理智分析就不起瞋恨心,因此也可修「慈無量心」來對治瞋恨心,讓情感能夠平衡。
                        善相應捨
                        本經說到:「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善相應捨」即是修「捨覺支」的平等捨,在六根觸對六境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時,或是可意的,或是不可意的,起平等捨的純然覺知,如實諦觀生滅,不為外境所動,不會因此起貪、起瞋,這就是「善相應捨」。如《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所說:「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善相應捨」修行成就時,即是阿羅漢的「六常行」,如《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42經:「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如實知見一切法,於順逆境不動貪瞋的生死自在,即是正念正智住「善相應捨」。


                        IP属地:山东16楼2024-04-09 14:57
                        回复
                          (三五)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羅經第四(初一日誦)ⓒ
                          ① 光耀暐曄:光明閃亮耀眼。「暐」是光輝的樣子,讀音同「偉」;「曄」是光明的樣子,讀音同「葉」。
                          ② 大海中阿修羅無有衰退阿修羅壽:生活於大海中時,阿修羅不會折損壽命。
                          ③ 大海潮未曾失時:大海的潮汐不曾錯失時間過,也就是指每天都會發生。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大海以時朝賀,不失時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大海穩定,不超越界限」。
                          ④ 璝異:奇珍異寶;珍奇的東西。「璝」是「瑰」在古代的異體字,指珍奇的。
                          ⑤ 瑇瑁:即「玳瑁」,海中像大龜的爬行動物,甲殼黃褐色,有黑斑,很光滑,可做裝飾品。「瑇」是「玳」的異體字,讀音同「代」。
                          ⑥ 琁:「璇」在古代的異體字,美玉。讀音同「玄」。
                          ⑦ 鼉:爬行綱短吻鱷科(學名:Alligatoridae),也稱鼉科,為吻部短而寬的鱷魚。讀音同「陀」。
                          ⑧ 麑:讀音同「泥」。
                          ⑨ 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沒有貪欲的味道、覺悟的味道、止息的味道、正道的味道。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賢聖八品道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解脫味」。
                          ⑩ 居士種: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毘舍」、「鞞舍」。
                          ⑪ 工師種: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首陀羅」。


                          IP属地:山东17楼2024-04-25 14:49
                          回复
                            (三八)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長者經ⓑ第七(初一日誦)
                            ① 大林:可能指「大林精舍」,佛陀的道場之一,在毘舍離城北邊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講堂。又譯為「重閣講堂」、「高樓臺觀」。
                            ② 郁伽:長者名,鞞舍離人,佛陀稱讚他「建立善本」第一,「於眾僧中常施飲食」。又譯為「優迦毘舍離」,義譯為「最首」。
                            ③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④ 咨嗟:咨讀音同「資」,嗟讀音同「接」。咨嗟有「讚嘆、嘆賞」的意思。
                            ⑤ 善趣向:向著良善而行。
                            [讀經拾得]
                            郁伽長者有八個未曾有法:
                            見佛已,即時醉醒
                            於座中見四聖諦
                            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
                            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
                            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
                            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
                            自有淨智
                            斷五下分結,不再回到人間


                            IP属地:山东18楼2024-04-30 14:58
                            回复
                              (五一)中阿含ⓐ習相應品本際經第十(初一日誦)ⓑ
                              [註解]
                              ① 有愛:對存在的渴愛。這裡的「有」即是十二因緣中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② 本際:(最初的)源頭。
                              ③ 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對存在的渴愛,沒有最初的源頭,我們無法去想像說:本來沒有生命的貪愛,今生突然就有了。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貪愛有其特定的原因存在(而無法去擬想過去、現在、未來有一個沒有貪愛存在的生命狀態,我只能藉由今生的修行來去除貪愛與貪愛的起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無明之最初點,像這樣:在之前,無無明,而之後,它存在,是不被了知的。」
                              ④ 有習:有直接的原因;有支持的條件。
                              ⑤ 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即惡的行為、言語、意念(動機)。
                              ⑥ 三妙行: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即善的行為、言語、意念(動機)。又譯為「三善行」。
                              ⑦ 善人:知道怎樣是好人而與好人聚會??;做個好人??。相當的《佛說本相猗致經》經文作「賢者聚」,相當的《佛說緣本致經》作「俊行清真潔白之聚」,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最後這一句。
                              [對應經典]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雙品7〉第61經。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雙品7〉第62經。
                              《本相猗致經》。
                              《緣本致經》。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次第
                              本經所說的次第是:善人 → 親近善知識 → 聞善法 → 生信 → 正思惟 → 正念、正智 → 護諸根 → 三妙行 → 四念處 → 七覺支 → 明、解脫。
                              其中前半段和「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極為相近,後半段是經中常見由「善護諸根」至「明、解脫」的次第,如《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1經、《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5經等經所述。
                              「善人」可說是自己有些好德性,「善知識」是能夠引導我們學習善法甚至覺悟。
                              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1經中佛陀也開示如何從六觸入處律儀下手,依次滿足三妙行、四念處、七覺分以至於明、解脫的方法。
                              沒有第一因,但可見到緣起
                              本經說「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其中「其本際不可知」即是指沒有創世的「第一因」,只可見到「緣起」。《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330經也說:「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所使,纏繫其頸,生死長途,流轉無窮,過去億苦無能知者」(CBETA, T02, no. 100, p. 485, c12-15)。就算不知最初的根源也無所謂,我們只要看當下,就能得知有生死(或是有愛)的存在,就能得知緣起。


                              IP属地:山东19楼2024-05-06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