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珠吧 关注:1,143贴子:4,046
  • 13回复贴,共1


IP属地:安徽1楼2024-03-15 10:11回复
    老师您好!麻烦您看看这个是不是红山真品?谢谢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20 18:43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5楼2024-05-13 17:54
      回复


        IP属地:安徽6楼2024-05-13 18:00
        回复




          IP属地:安徽7楼2024-05-13 18:03
          回复


            IP属地:安徽8楼2024-05-13 18:03
            回复
              當你明白⋯
              人生最難懂的是自己,
              你才開始真正懂得人生!
              當你明白⋯
              我的身心都非真是我,
              你才真的懂得所謂修行!
              佛教講的「無我」,不是說現在的這個我是沒有的、空無的;佛教講「無我」的真正意旨是:「我」是變化的。在一生的歲月中,「我」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裡。例如,一個女人的成長,經過歲月的流轉,不斷的地變化,從女嬰、女童、女學生、小姐,到媽媽、老太婆,究竟哪一個是「我」呢?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真實不變的東西呢?一個人的健康、疾病,歡樂、煩惱都是「我」的變化,因此,「我」不是不變的實有,是由許多因緣和合,緣生緣滅;在生滅之間,昨日的我,今日的我,明日的我,哪裡是固定不變的呢?所以說,無我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指能苦能樂、能多能少、能大能小、能早能晚;無所不能、無所不是的我,這就叫做「無我」。其「我」,還有一個涅槃的世界,就是常、樂、我、淨的真我,這個世界裡,生命是恆常的、不死的、安樂的、寂靜的。
              實在說,人的生命是不死的,想要死也死不了,死的只是形體;生命就像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不論流到哪裡去,還會再流轉回來,這叫輪迴。
              因為「無我」,所以「我」不是受神明所控制,不是上帝創造,我可以自我改變、自我修正,自己可以做自己的醫師,做自己的雕刻師,做自己的畫家。要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可以自己做主;也正因為人生並非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我」,而是可以透過現在的「我」改變未來的「我」,所以「無我」的真義是蘊含無限價值。
              因為懂得「無我」,才能去除自私自利;也因為明白「無我」的意義,當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困難,也才能生起超越的心態。


              IP属地:安徽9楼2024-05-17 11:20
              回复


                IP属地:安徽10楼2024-05-24 14:45
                回复


                  IP属地:安徽11楼2024-05-24 14:52
                  回复


                    IP属地:安徽12楼2024-06-06 15:38
                    回复


                      IP属地:安徽13楼2024-06-06 15:38
                      回复
                        聖嚴法師開示:
                        觀諸法生滅,一切本來空;知世間成敗,
                        從業而有生。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此偈是說,以智慧的觀點來觀察一切現象的生生滅滅,就會體悟到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無生無滅的,本來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間的一切現象之所以有成敗起落,是因為眾生所造種種業而產生了種種現象。
                        有一次一位居士要介紹一位女士來見我,說她有名有錢有地位、有公有婆有父母、有兒有女有丈夫,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快樂,所以希望我能指點她幾句話。見了面,我問她,要我告訴她什麼?她說她已不少什麼,只是感到缺少一些自由,也好像一輩子都在為他人而活,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幸福。我告訴她:「你不是沒有自由,也不是沒有幸福,只是少了一點智慧,缺了一些慈悲。也許最近太累了,你需要休息幾天吧!」
                        我告訴她:智慧與煩惱相對,不快樂是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環境的存在,這是很累人的。慈悲與怨瞋相對,不幸福是因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卻還嫌你付出太少,這是很煩人的。如果你有智慧,就知道一切世間的事物,起起滅滅、來來去去,都是暫時有而本來空,何必那樣地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有慈悲,就不會計較付出的多少,不會在乎他人的反應如何,只是為了愛護環境、照顧他人,而做奉獻。有智慧者能夠放得下,因為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有慈悲者能夠提得起,因為有世間就有業,多造善業,多結善緣,正是菩薩的心懷。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會發現你是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願地奉獻,當然不會累也不覺得煩了,連休息幾天也用不著了。
                        此偈告訴我們的消息是:因為一切的人事物以及人的觀念和想法,都在起起滅滅,所以從空而有,由有歸空,不必為了成敗得失而起煩惱。可是,既然生活於此世間,一定是在成敗得失的現實之中,不論是苦是樂、是成是敗、是得是失,都是由於自作自受;不論你記得不記得,通過三世因果的觀點來看,你必須面對現實改善未來。


                        IP属地:安徽14楼2024-06-06 1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