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554贴子:4,228,073

分享个人学拳的一些心得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忙完农活告一段落,想随手写一篇关于太极拳的个人感受和建议,对想学太极拳者、已学者甚至多年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会有一些启发和帮助。事实上,真传一句话:平常心是道。所有的秘密都在里面了,师父说的“一个微笑一声好。”越大的秘密越简单,但就因为越简单反而没人能相信,我们总喜欢热闹和眼花缭乱的东西,我们喜欢选择,于是各种功法就出现了,对于利根者而言,这些那些功法只是魔术道具,但往往我们却喜欢而执着这些道具,因此才有了这么多经文这么多法门。这都是因为根器不一的原因,而最简单也是最大的秘密却又不适合普罗大众根器的,道理明明摆在面前,和盘托出了,你却接受不了,消化不了,只能再退而求其次,从基本次第开始学习站桩、拳架、推手等等。但大道理是大道理,怎么将这些道理用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次第虽不是顿悟,但渐修也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说的回大向小,才不会脚跟不点地变成悬在空中的楼阁,出世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打磨,通过各种功法的打磨将大道理夯实,磨通魔,拳是魔事,通过拳法打磨自己所证悟的、未证悟的,这是积累资粮,也就是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许多人一谈到这就高举惠能的“本来无一物”,认为神秀层次低,自性本来具足,本无修无证无学无为无有次第,却不知更容易落入空亡之中,只如不种田何来粮食,这才是世间法,所以哪怕是开悟了,才只是有资格起修的第一步,而不是结果。师父所说的万里长城第一步。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26 09:03回复
    太极拳,对于未接触的初学者而言,几乎是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大多数人完全不了解太极拳,想学太极拳的兴趣一是道听途说,一是身边群体的影响,于是跟了什么老师就学什么,就这样一直练下去了,这是大多数现象,很多人练了一辈子可能都没能摸到太极拳的大门,虽然打的是太极拳的招牌,但到老都不知道太极拳究竟是什么,这绝非夸大之词。如果我们问一位常年练习太极拳的朋友学太极拳究竟有什么好处?他(她)立刻会说出很多道理出来,包括他(她)个人的收获和改变;或者问太极拳的特色是什么?也能随口道来。但如果你问他(她):“什么才是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拳究竟是什么?”绝大多数人就回答不出来了,少数人或许会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很好的东西。”但什么是太极拳,是真不知道。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26 09:08
    回复
      目前太极拳主要形式分为几大类:一是老年人公园里的锻炼乐趣;一是表演式的,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一是为追求武学的,包括推手较技;一是为了祛病养生的;还有一种是身边的朋友在练太极拳被吸引进去的,或是家族传承的。基本上这些就是目前的太极拳现象。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26 09:10
      回复
        当初接触太极拳最初几年我都是自学,边学边找合适自己的老师(师父),但一直没找到,但在自学和了解太极拳知识的过程当中也是受益良多。后来缘分到了遇见了现在的师父和师门,和自己一直想要寻找的方向完全吻合,所以和师门的功法、心法能相应进去。这是我个人的经历,但并不适合大众,太极拳还是需要有老师的,并不适合自学,因为门内的东西外人很难知道,而且自学也容易流于拳架招式的外形表象上面,触碰不到里子。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6 09:27
        回复
          如果我们对太极拳完全不了解,那么现在太极拳流派这么多,究竟要选择哪种太极拳门派才是最好的呢?这是个大难题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你一旦选择了,就很难再从所学的感受和认知当中走出来了。方向决定了结果,如果方向错了就可能错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以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太极拳知识,再根据自己所需去选择,而不要盲目的跟风没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如果不愿意了解,就只能靠缘分,运气好就能碰到好的老师好的师门,运气不好就当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娱乐也行。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26 09:28
          回复
            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太极拳呢?那就是《拳经》、《拳论》的指南。不论是什么门什么氏的太极拳,能与经论相符合的,都是好的正确的太极拳,反之,与经论相违的,就有问题了,哪怕挂着太极拳的招牌。但拳经拳论里面隐藏着很多秘密,需要有明白的老师给我们拈提出来,否则自己想破脑袋永远不会知道,所以老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但现在能真正理解经论所隐藏的秘密的老师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师门是如此重要的原因,关系到传承,这些秘密都是门内一代一代人相传下来的。如今的经论大多都是从武学上面去理解,却忽视了更重要的问题,没人跟我们说出来就只能在字面上去理解,这就好比参禅读公案,不知所云。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26 09:32
            回复
              功夫没到可以慢慢去练,但道理是方向性的问题,师父常说,不怕眼高手低,就怕眼低手低,方向要是错了,后面的只会一直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练习错误的东西,这就太冤枉了。但这个方向,就需要有人给我们引领指出来,否则只会是盲修瞎练。回到最初的那一问来:“什么是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拳究竟是什么?”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26 10:01
              回复
                简要言之:太极拳就是回归平常心之道(法)。但这句话很难被人理解和认同,但我们如果转换一句话就会马上若有所思好像没错:“平常心是道。”再换一句话:“平常心是本来面目。”这些话听了就没有多大争议,但把太极拳定义为平常心之道,又不知所云了。师父常说:“最大的秘密最简单,因为太简单反而没人相信了。”而要真正回归到平常心,时时都在这个状态上,就是媳妇熬成婆的过程,太极十年不出门,除了武学功夫的打磨,更是平常心的打磨,这就像禅宗悟后起修的牧牛比喻,到这里就完完全全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了,需要悟性,并不是大众都具备一点就透的悟性,所以退而求其次说:太极拳是知觉运动。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26 10:05
                回复
                  知,是知己知彼;觉,是自觉觉他。次第是先己后彼,也就是说,先有知己自觉的功夫,而后才有知彼觉他的层面。在太极拳上面,如何才是知己?初步就是觉知自己的身体内外,很多时候,虽然这个身体和我们相伴了数十年之久,但我们往往却对这个身体结构和运作很陌生,或者说是忽略,所以在行拳、推手当中不得要领很难进步,对于一些身体顽固的老习惯不能察觉(注意这个察觉二字,是关键之处)。做不到自知、自觉、自察。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有老师手把手教还是很难领悟的原因,这个功能没有很好的调动出起来,再加上自我主观意识很顽固,学习进步的障碍就更大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26 10:07
                  回复
                    初学者,行拳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重心,也就是在身体运动转换的过程当中找到自己身体的重心,保持形体的中正,拳论所说的不偏不倚,这是练拳的第一步,也是改正自己体形身形的关键,在不失去重心的同时保持身形的中正,这个需要一点一点的纠正,随着每个招式动作的变化而体会。当身体中正渐渐掌握好之后,就进入了转换僵劲拙力的过程。太极拳法贯穿始终的不二法门就是松字,也就是拳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所有的招式动作都不要用力,但同时保持形体的不垮塌变形,这个过程称为揉身,师父比喻成做糕点的发面揉面,这个阶段就更漫长了,因为我们从学会走路开始,到日常工作生活劳动,所有的动作都是用肌肉筋骨的力量去完成的,也是本力,太极拳却是反其道而行,不让你用这个力(关于不用力的原因还有别的重要关键,以后再说),我们日常起居运作都习惯了用力,长久的结果就是筋与肉紧紧的粘连在了一起,太极拳却是要把它分离开,让筋膜充分起到未曾发挥的作用,就必须松柔不带力去练习,所以这个过成很漫长,因为从头到脚都要揉开,俗称换劲,这是无法走捷径的,只有不断的松,松无止境的一个一个部位打通揉开,包括内里的经络气脉通道。所以说为什么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原因,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就只能半途而废。这个过程除了老师给予指点纠正,更多的只能靠自己的体会,老师无法更换和替代我们的身体。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6 10:11
                    收起回复
                      那么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自我观察感知的就更多更细微了。在站桩、行拳和推手当中,我的身体哪个部位没有松开,哪里挂力了,哪里驽劲了,哪里不通,包括轻灵、鼓荡、贯穿、内敛等等,自己的身体要自己一点一点细微去感知发现,这个揉面的过程就进入了抻筋拔骨的阶段,但一层进境一层理,没有切实的体会就不会真正明理,所谓的实证不是脑袋明白,脑袋明白身体无知,身体不配合不听指挥,这种明白就是假的,就不亲切不相应了。很多时候我们看文字加上脑袋都思想运作,感觉一切很良好,理解很透彻,但在行拳、推手当中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各种感觉良好和理解的东西用不上了,什么原因,脑袋的自我思想意识占据了主导,思想意识是个作家,编辑出来很多的故事,但故事是虚构的,我们习惯于把自己虚构的故事执着成了真实。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6 10:16
                      回复
                        你现在的拳我也看了,感觉不如你四五年前初学拳的时候练的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26 10:17
                        收起回复
                          能自我微细认知身体的状况,一点一点修正,从粗到细,从朦胧到清晰,是个渐进的过程,脑袋想是不靠谱的,让身体展示出来,感知就像一面镜子,又像探测器,到这里就具备了自纠自查的能力,古人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文字写的容易,体感做到却并不容易,慢工出细活,关键还是要把脑袋里面的各种知见淡化,不要自己去编造故事,这样站桩、行拳、推手才能安静、清净下来。身体逐渐揉开了,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先求开展,而后进入后求整合。什么是整合?就是一动无有不动。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在运动之中整个身体是整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各个部件各行其事。举个例子,就像汽车的运行,四个轮胎就像人体四肢,轮胎的运行是被动式而不是主动的,我们的手和脚在正常走路的时候也是被动的,特别是手的摆动,迈腿也是整个身体合起来出去,这个太极不动手是基础。又好比一个篮球的滚动,是一体的,做好了这一步,就会自然形成脚到位手到位,身腰胯到位手脚到位,同时动同时止,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先把这个基础练好,变成一举手抬足都自然而然变成一个整体运动。到了后面就是随心所欲的动了,整也可以,不整也可以,但先要有个整合的过程,这是一个渐修的次第。身体的整合弄好了,开合自然就会形成,而不需要刻意为之。呼吸也同样如此,不需要去关注呼吸,只要松柔、整合、开合形成自然,呼吸也就随之自然配合,如《道德经》所言之:“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箱)乎?”一吸一呼,就像鼓动风箱一样,自然形成。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6 10:19
                          回复
                            什么是太极拳,说的这么神神秘秘。就一句话,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的拳术,就叫太极拳。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26 11:13
                            收起回复
                              这属于知己的部分,身体的自我感知。而后是知彼,在推手当中感知对方的进退、快慢、轻重、缓急,从而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像跳交谊舞一样合拍,把对方当成自己的舞伴,相应在一起,手相应、身相应、脚相应,到了这里知己知彼的基础就练成了。
                              知是明白,还属于脑袋的层面,我知道了,我明白了,还属于后天;觉是自性的作用,刹那之间的了然,属于先天自性的功能。所以为什么会有觉悟一说,大乘佛法当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圆觉经》可以读读,说的就是觉,本觉。本觉是什么,以婴儿作比喻,婴儿还不具备思想意识作用的时候,一切运作都是本觉,蹬腿蹬脚、哭笑、撒尿、握固等都是天然的本能,这里所说的觉,就是我们的本能,属于先天的自性流淌。婴儿虽然具足自性,所用也是天然,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而成年人通过修习返璞归真,从本觉当中亲近自性功能,淡化思想分别意识的这个过程,就是后天返先天,这个过程他是清楚知道的,和婴儿的不知道区别就在这里。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3-26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