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吧 关注:301贴子:1,965
  • 0回复贴,共1

西夏文与普米字——兼谈“诞、耆、痋、死” (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龚伽
佛祖指出的“生、老、病、死”,不但概括了人的一生,也适用于万事万物。就像人和一切事物一样,文字也有其从生到死的过程。源远流长的汉字是如何诞生的,无法得知;历经劫难的汉字将会如何消亡,更是无法预估。然而,中华大地上有过这么一种文字,其产生与消亡的历程,有史可查,有物可究。那就是尊为西夏国字的西夏文,别称河西字、蕃书或蕃文。
据《宋史》所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另有史料记载,野利仁荣于大庆元年(1036年)受命创制西夏文字,历时三年,共造五千余字。1227年蒙古帝国的铁蹄终于摧毁了西夏王朝,但西夏文并未随之烟飞云散。目前发现刻有西夏文最晚的实物,是明朝弘治15年(1502年)立于河北保定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详见聂鸿音《西夏文字和语言研究导论》)。
根据以上资料推算,西夏文字诞于1039年,歿于1502年以后;“老”于1227年——西夏国亡,再无国力支持其发展。
西夏文给大家的印象就是:骤看似汉字,细读不识字。西夏文是为西夏语而创的;西夏语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的重要一员,她在藏缅语领域和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都享有特殊的地位。下面列出六个西夏文之最:
㈠ 最具特色的方块字——西夏文首创使用汉字笔画造字,而完全不借用汉字(西夏语借用汉语词汇时,使用的都是西夏字);
㈡ 最早的羌语支语言文字——西夏文是汉藏语系中,继汉字、古彝文、藏文之后的第四大古老书写系统(目前所知最早的缅文雏形1058年镌刻在“雷德谢碑”上,但现今使用的规范缅文要到11世纪中叶,通过比较梵文语音系统、确认了缅语的音韵系统后,借用孟文改造而成);
㈢ 最有效普及的汉藏语文字——西夏文获得积极推广,普及迅速,成效彰然,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成功扫盲的佼佼者;
㈣ 最早采用成熟印刷术的藏缅语文——得力于汉字先进的印刷技术(毕昇在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西夏印刷了大量的西夏文书籍(而藏区的藏文木刻印刷术在13世纪末的元朝才进入成熟阶段;见《甘孜日报》“藏文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http://t.cn/A6Ttcn6Q>)
㈤ 最早编著双语教材的藏缅语文——西夏在积极普及西夏文之余,也大力鼓励民众学习汉文,骨勒茂才编写的《蕃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双语教材的最好见证;
㈥ 最能表现文字艺术的藏缅语文字——西夏字结构源于汉字,顺理成章,充分继承汉字传统书法,发展出西夏文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
凡此种种,可见西夏文在中华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岁月。虽然西夏语已经消亡了,西夏文也不可能复活,但是西夏文的发展史中还留下许多值得我们深究、学习的东西。
普米语是西南地区普米族使用的语言,也是四川省木里县、九龙县、盐源县许多普米藏族(或称培米藏族)的母语。《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云南省内普米族人口为45012人;与四川省内的普米藏族人口相当。普米语具体使用人数不详,能操流利普米语者,粗略估计其数在五、六万之间。以《后汉书》上最早出现的“槃木”自称为据——公元75年槃木使者到京进贡,普米(由“槃木”音变而来)族群的历史超过二千年。普米世代以来信奉苯教、喇嘛教,道士僧侣有一定的藏文底蕴。到西藏学习的高僧,更是精通藏文,但未见有传世的普米语古籍或信扎。一般认为普米语没有文字。
跟西夏语一样,普米语也是羌语支的重要成员。约三十年前普米语拉开了探索普米文字的帷幕,但跟西夏文不一样,这一路走来历尽崎岖,仍未成功(详见“普米文字发展的过去、现状与未来”<http://t.cn/A6TAAq2X>)。尽管如此,普米通用字(简称普米字)的出现为普米语的书面形式带来了曙光。为了实践与示范的目的,近年来用普米字写出的谚语、翻译的古诗以及创作的新诗,已经开始在相关的网络平台上发布。
普米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书写是汉字,成文普米语”。即便不曾学过普米语,看用普米字写出来的文句,通常可以了解至少一半的大意。比如本文副题中出现的“诞、耆、痋、死”,这四个普米字里只有一个是生僻字;作为动词使用时,它们一般会带上趋向前缀:
冂诞 gge-jeè/ke-jeè
丄耆 deā-xiā
丅痋 nea-niēn
厇死 tea-sií/nea-sií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30 16: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