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158,836贴子:1,240,225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演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节 南渡词风的演变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4-24 10:58回复
    小谷传说、139******72、九鼎仓储.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破汴京,灭北宋,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嫔妃三千余人北上。同年赵构称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随即南渡,十年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宗国破亡、生灵涂炭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文学内容和风格的改变,对于侧重写恋情、以抒发个人情愫为主的词而言,其变化更加明显,民族危机使得词人的创作无法继续封闭在个人闲情逸致和男欢女爱的狭隘圈子里,而必须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写出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种种不幸和苦难。怀念故国、渴望恢复成了南宋初期词作的主旋律。而北宋末年盛行一时的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典雅清丽的大晟词风,已经不适合于表达这一时代主题,一度被冷落的由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风,更适合于抒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宣泄他们心中的悲愤。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靖康之变”对于整个民族都是一场灾难,从皇帝到平民,不管地位高低,受难者多以词来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悲愤。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著《徽宗词》),被掳北去,途见杏花而赋〔燕山亭〕曰: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4-24 10:58
    回复
      词牌[燕山亭]亦作[宴山亭],因“北行见杏花”而作。上片以杏花的凋零比喻自己横被摧残的命运;下片直抒亡国之悲,故国远在天外,只能梦中慰藉,却又新梦不成,婉转而绝望地倾诉出内心的无限哀愁,显得“词极悽惋”(杨慎《词品》)。王国维说:“一切之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李)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人间词话》)
      据韦居安《梅诗话》载:蒋兴祖为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令,金兵攻城殉国,其妻、子均死。有女方笄,能诗词,被虏去,题字于雄州(今河北雄县)驿中,作〔减字木兰花〕云: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日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此词以“题雄州驿”为题,是“靖康之变”后中原百姓深受劫难之灾的真实写照。上片写被虏北行途中之所见,黄草白沙、月照孤村、车声辘辘,一派战乱后凄凉景象。下片抒身世之感,以“飞鸿”写百结愁肠,以鸿之南翔对照自己孤身北行,欲归不能。况周颐曰:“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悽恻。”(《蕙风词话》)
      怀念故乡故国,希望恢复失地,是南宋初期词最为习见的主题。宋翔凤说:“南宋词人,系情旧京,凡言归路,言家山,言故国,皆恨中原隔绝。”(《乐府余论》)而一些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更是以尽忠报国、收复失地为己任。岳飞(1103年—1142年)的名篇〔满江红〕正典型体现了这一爱国豪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士,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4-24 10:59
      回复
        李清照的宋词确实很优美,这才是一个伟大文明伟大时代才拥有的人物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24 12:31
        收起回复
          全词饱含满腔忠愤,一股爱国激情,尤为千古绝唱。音调激越慷慨,风格豪迈悲壮,如进军鼓点、战斗号角,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陈廷焯评云:“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白雨斋词话》)
          这些人虽然都不以词名家,但他们都能在宗国沦亡的时刻,用词来抒发他们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恋,表达自己报国雪耻的战斗豪情,同时也为南宋初期词风掀开了新的一页。
          至于那些在北宋末年即以词闻名、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南宋以后,即所谓南渡词人如李清照、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向子等人,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繁荣的社会中度过的。优裕的生活,享乐的心态,加以“艳科”的词学观念,使他们的词风呈现出婉媚轻艳的特色。“靖康之变”的政治风云,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创作心态,使他们的词作能从早期主要描写绮罗香泽、闲情逸致的个人生活转变为表现国家民族兴亡的重大主题,词风也从柔婉绮艳一变而为刚健雄放,体现了北宋末年词风向南宋初期词风转变,亦即婉约词风向豪放词风的转变。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4-26 00:32
          回复
            向子(1085年—1152年),是南北宋之交词风转变的典型代表,他字伯恭,晚号芗林居士,河南开封人。南渡后迁居临江(今江西清江)。哲宗时以恩补官,徽宗时任淮南转运判官、京畿转运副使等职。南渡后坚持抗金。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犯湖南,向子时任潭州太守,曾率军民奋力抵抗,坚守八日之久。绍兴初,历徽猷阁直学士、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后以忤秦桧而被免官。著有《酒边词》二卷,存词一百七十多首。其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北宋时所作之词主要学晏、欧、秦、柳,多花前月下的风致,以侑酒佐欢的情词为主,表现北宋官僚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南宋所作则以家国之思为主,反映了南宋初年社会现实与朝野上下抗金救国的政治热情,词风为之一变。尤为引人注意的,作者编辑词集之时,以前者为《江北旧词》,而以后者为《江南新词》,又一反编辑年代时序的先后,把《江南新词》列为上卷,而置《江北旧词》于下卷。这一“新”一“旧”、一“上”一“下”,正反映出作者词学观念与审美情趣的转化。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4-26 00:3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4-26 23:47
              回复
                南渡词人风格前后变化巨大者,尚有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号石林居士,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有《石林词》传世。哲宗时进士,徽宗时因蔡京之荐,累官龙图阁学士。其词受贺铸影响,多写个人闲情。“靖康之变”后,他的政治立场和创作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宗时任建康留守等职,能积极供应北伐军粮饷,对抗金战事作出了贡献。他的词风也有转化,开始向苏轼的豪放词学习,如〔念奴娇〕“云峰横起”一首,效法苏轼赤壁之作。又如〔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一首,以“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为结,直接表露出作者渴望在抗金斗争中为国效力的志向。关注《题石林词》云:“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
                南渡词人中词风前后转变的另一个典型是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洛阳人。著有《樵歌》三卷。徽宗时即过着逍遥林下的隐士生活,“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宋史·文苑传》),追求清狂放逸的人生境界。如〔鹧鸪天〕《西都作》: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4-27 19:35
                回复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黄升称他的这类词“有神仙风致”(《花庵词选》)。靖康乱后,他携家转徙流离,曾到过江西、岭南一带。南逃中历尽苦难,词风因而大变,写下了不少忧时伤乱之作。如〔水龙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这是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渡江南征以后之作,刚刚建立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紧要关头。词中反映了国家多难的现实。北客南来,回想洛阳旧游,正如南柯一梦。这位昔日的隐士,也不能不痛感“妖氛未扫”以及自己无力为南宋王朝摆脱危机而“泪流如雨”。从早年的笑傲侯王至后来为国事多艰而“泪流如雨”,可以看到朱敦儒词风前后变化之大。
                  南渡词坛以群体的力量和优势推动着宋词的发展。这个时期词作者数量之多,为北宋以来之所未有。其中既有专力于词的南渡词人,也有那些不以词名的各阶层作者,他们大多追随苏轼的词风,或为时代苦难而慷慨悲歌,或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尽管此时尚未产生苏轼、周邦彦那样开宗立派、领袖一代的大家,但也出现了使词坛大放异彩的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和享誉一时的重要词人张元干、张孝祥等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4-27 19:36
                  回复
                    第二节 李清照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4-27 19:36
                    回复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出身名门,兼长于诗、词、文、书画,十八岁嫁与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宋室南渡以前生活优裕,夫妇和谐,情趣相合,家庭美满。四十四岁遭“靖康之变”,夫妻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以词名世,不仅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耀史册的第一流女作家。她的作品多散佚,现存词集《漱玉词》一卷,为后人所辑,存词约六十首,今有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本。
                      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4-27 19:36
                      回复
                        清照词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开创了词史上对女性内心世界真诚而又深刻的自我描绘,虽委婉细腻而无以往婉约词派的冶艳之气,给北宋末期词坛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意趣。〔如梦令〕二首即其代表作,其中一首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写闺中生活。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通过简单的对话形式,非常形象地状出侍女对事物观察的粗疏和词人平日对事物变化观察的精微,表现了女性特有的那种细致的敏感和长期爱花护花的深刻体验。“绿肥红瘦”造语尤新鲜、逼真,未经人道。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4-28 12:11
                        回复
                          词写思夫之情。上片写重阳时节的生活之景,突出一个“愁”;下片写重阳时节的相思之情,突出一个“瘦”。词中使用了“瑞脑”、“金兽”、“玉枕”、“纱厨”、“暗香”等词,表现出一种富贵豪华的气派,然与“薄雾”、“浓云”、“半夜凉初透”及“东篱把酒”、“帘卷西风”等联系起来,则构成一种幽雅、清闲而孤独寂寞的境界。“人比黄花瘦”,由眼前之景产生联想,尤为绝妙的形容,表现了女词人独到的生活体验。还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及〔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辞句,亦通过孤独的闺中生活的描写和相思之情的抒发,把对丈夫的深情表达得婉转曲折、清俊疏朗。此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友们的留恋,感情亦极真挚。李清照的这些词虽多描写寂寞的闺中生活,抒发忧郁情感,但从中可见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之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不惟情意更为真切,情趣也有雅俗之别。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4-28 12:11
                          回复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其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情。其代表作有〔声声慢〕和〔永遇乐〕等。〔声声慢〕词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4-28 12:12
                            回复
                              建炎三年(1129年)秋,其夫赵明诚病卒,时李清照四十六岁。此词以寻觅不得开头,抚今追昔,表现了女词人丧夫以后的痛苦心情。全词以一个“愁”字贯串始终,上片以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如泣如诉,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词人晚年的心态和词的风格。词中的“愁”虽是个人之愁,但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则与国家、民族的危亡息息相通。她的〔永遇乐〕词,更明显地把个人身世的变化,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词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4-29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