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02,822贴子:3,362,207

5、60年代海军建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个协定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老厂的改扩建和总体及设备设计单位的创建、各种技术资料的引进。两个协定只能是现成的引进,尤其是第二个协定的国内实施,用了10-20年时间。


IP属地:广东1楼2024-04-30 10:16回复
    先把百度上的列一下
    六四协定,是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因为这一协定是在1953年6月4日签订的,故称“六四”协定。
    “六四”协定主要是明确了苏联政府为中国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前两年的供货。这项协定有3个附件:
    一是关于三年内(1953年至1955年)供应的成品舰艇、武器和其他物资;
    二是关于1955年前应提供的半成品舰艇及舰船材料;
    三是关于供应的舰船技术资料,及苏方派遣专家来华和代为培训中方研究生。
    按照附件一,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内交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类舰艇(成品)32艘(合计1.45万吨),各种飞机148架,机场地面设备车67辆,各种火炮150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观测、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备器材若干(具体数目从略);
    按照附件二,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又称“半成品舰艇”)由中国船厂装制的舰艇49艘(合计1.35万吨);
    按照附件三,苏联方面无偿转让中国方面制造舰艇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苏方将在1954年至1955年内派遣不少于150名专家到中国,以资在中国工厂建造舰艇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协定还规定,供货价值的三分之一由中国方面交付现款,三分之二用苏联提供的贷款偿付 。


    IP属地:广东4楼2024-05-03 11:58
    回复
      根据《六四协定》,苏联政府将于1953年至1955年内,移交在中国建造的6种舰艇的全套器材设备及图纸资料,计有50型护卫舰4套(代号6601)、183大型鱼雷快艇24套(代号6602)、613中型潜艇3套(代号6603)、122БИС猎潜艇4套(代号6604)、254К基地扫雷舰4套(代号6605)、151江河扫雷艇10套(代号6606)。
      后来因海军在自行研制的50吨炮艇和53甲、54甲炮艇上已加装了苏联的小型扫雷具,又根据当时海军“空、潜、快”的方针,拟将有限的外汇用以追加其他舰艇,故而“6606”艇仅来了图纸,并未向苏提出订货和建造。
      1956年5月,苏联又提供了254М基地扫雷舰(6605舰的改进型)的图纸资料和器材设备。因此,《六四协定》转让制造舰艇实际上仍为6种型号,只是内容有了改变。苏联转让这些舰艇的资料、图纸基本上是免费的,协定规定无偿地给予中国建造军舰和生产水雷的转让制造权,而根据协定3号附件提供的图纸资料,仅收取复制费和运费。
      同时,苏联政府还将于1954年至1955年内,派遣为数150人以内的苏联专家来华给予技术援助,并接受为数100人以内的中国造船人员到苏联工厂进行培训。


      IP属地:广东5楼2024-05-03 12:02
      回复
        六四协协定贷款额为6.1亿卢布,年息2%。从1954年1月1日起,按每年同等数量,10年内偿付完。
        当时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为4:1,而当时1美元折合0.88867克黄金,也就是说这笔贷款价值总值1.525亿美元或者135.5吨黄金。
        1954和1956年中苏又签订了两次补充协定,又多要了好多船,还没额外多付钱。
        1954版补充协定是:苏方在1954年至1955年期间增加向中国供应成品C型潜艇2艘、122比斯型驱潜艇6艘、254K型基地扫雷舰2艘;将原订的10艘江河扫雷艇改订为4艘254K型基地扫雷舰;增加转让制造2艘03型潜艇、12艘183型鱼雷快艇、10艘122比斯型驱潜艇的材料和设备。
        1956年补充协定内容是用协定余款订购6艘03型潜艇(成品),4艘03型潜艇、18艘183型鱼雷快艇的设备。


        IP属地:广东6楼2024-05-03 12:22
        回复
          接上面,陆肆协定,其实是9亿多卢布,其中支付3亿,贷款6.1亿。海军当时还做了一个五年计划,计划除了这9亿外,再投资4亿多卢布,但是1954年高层开会否了这个计划。
          协定中最贵的可能就是4条07级驱逐舰了,每艘6000万卢布,要知道当时一个国防军步兵师全套装备也才1600多万卢布,这么一条破船相当于四个重装师的全套装备。
          50年代的敌人是美日,防守渤海也不怎么需要驱逐舰,因为美国任何一条水面舰都比这种2400吨的老式舰大多了强多了。
          50年代的海军战略就是空潜快,尽快在岸基航空兵遮护下,完成对敌的防御和攻击。


          IP属地:广东7楼2024-05-03 15:44
          回复
            上述协定执行期间,共有5种型号的舰艇由中国6家船厂建造。这5种型号的舰艇是:6601护卫舰、6602木质鱼雷快艇、6603中型鱼雷潜艇、6604大型猎潜艇和6605基地扫雷舰。后又增建6610基地扫雷舰。为执行“六四协定”,1954年,海军与一机部签订了《建造苏联转让军舰协议书》。双方议定,海军负责提出建造军舰提货单,支付建造费,组织监造和试验试航工作;一机部负责从苏联取得图纸、材料、设备和武器,组织工厂建造,限期交付海军。围绕“六四协定”的组织实施,船舶工业管理局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造苏联转让舰艇上来。一机部厂长会议提出发展船舶工业的方针是“军船第一”。
            1954年3月,苏联派出以白浩东为首的造船专家委员会来华,为帮助中国建造苏联转让舰艇进行调研、规划和准备工作。根据在武汉、芜湖、上海和广州等地的调研情况,苏联专家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和建议方案。报告认为,中国船舶工业部门原有的6家船厂经过必要的改造和扩建,可以承担建造苏联转让舰艇的任务。建议方案中规定,护卫舰由沪东造船厂建造,木质鱼雷快艇由芜湖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建造,中型鱼雷潜艇由江南造船厂建造,大型猎潜艇由求新造船厂建造,基地扫雷舰由武昌造船厂建造。1954年6月,一机部报请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此报告。后来,由于南海舰队的需要,建造大型猎潜艇和基地扫雷舰的任务改由大连造船厂和武昌造船厂派出生产和管理人员,随同成套供应的材料和设备,分别到设在广东黄埔的404工地和广安工地进行建造(台湾海峡当时已被封锁)。同时,鉴于潜艇建造基地布局的需要,决定由武昌造船厂建造中型鱼雷潜艇。


            IP属地:广东8楼2024-05-03 15:49
            回复
              “一五”计划期间,船舶工业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建造苏联转让的6种型号舰艇以及当时急需的沿海和内河运输船舶,同时着手研究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船。1956年5月,国务院办公会议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船舶工业局的主要力量应放在军用舰艇方面,主要是“转让制造”苏联6种型号的舰艇。船舶工业管理局以此为全局的中心工作,集中力量全面贯彻执行。为了建造这些舰艇,国家投资1亿元,改建和扩建了6家船厂。
              从1953年到1956年,船舶工业管理局根据国家计委审批的计划,对江南、沪东、求新、武昌和芜湖造船厂等5家老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同时开始新建广州第一造船厂(今广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的香炉礁第一期扩建工程也开始实施。老厂在改建和扩建中,按照建造苏联转让的6种型号舰艇的生产需要,重点建设了船台、滑道和码头,从而使这些船厂的船体建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仅能建造中型鱼雷潜艇和中小型水面舰艇,而且也能建造7000吨级以下的民用船舶。


              IP属地:广东9楼2024-05-03 15:50
              回复
                在充分利用原有船厂进行扩建和改建,以承担建造苏联转让舰艇任务的同时,根据统一安排,为逐步立足国内解决船用材料和配套设备的生产问题,国家有计划地新建了一批关键配套设备生产厂。这批新建工厂,都是中央直属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有船用高、中速柴油机厂,船用仪器仪表厂,水声设备厂,船用特辅机厂,水中兵器厂以及船用蓄电池厂等。此外,经一机部和国家计委决定,还将原拟由渤海造船厂承担的船用特辅机和铸锻件生产任务分离出来,单独筹建武汉船用特种机械厂和武汉铸造厂。上述新建工厂,属于156项苏联成套技术援助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共有7个,其中除1家船厂外,其余6家都是配套设备厂。这些新厂的建设虽然在中间出现了一些困难和波折,但在20世纪60年代基本建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二五”计划期间,在船舶工业部门和国防工业部门建设上述新厂的同时,为生产船用特种钢材和舰艇动力设备,鞍山钢铁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和湘潭电机厂等也相应开展了第二期工程建设。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5-03 16:02
                回复
                  根据中苏“六四协定”的规定,从1954年11月到1955年1月,以祖鲍夫为首的苏联技术援助委员会来华,指导和帮助中国解决这些舰艇建造、试航和交船中的重大问题。该委员会由达盖叶夫、米金、依伏奇金担任副主席,按设计、建造、工艺、安装、调试、交货以及基建等专业配备专家,其中有7名海军专家。委员会在华期间,共有288名专家参加了技术指导工作。苏方及时把这些型号的舰艇的首批材料和设备运抵中国,其中大多数是成型材料、制成品和成套设备。
                  各型舰艇的首艇,按预定计划于1955年1月至4月在6家船厂先后开工。中型鱼雷潜艇的第二个建造点——武昌造船厂也于1957年1月开工建造该艇。1955年12月和1956年3月,芜湖造船厂和求新造船厂先后建成木质鱼雷快艇首艇和大型猎潜艇首艇。1956年12月,基地扫雷舰首舰在武昌造船厂建成。到1957年底,护卫舰首舰和中型鱼雷潜艇首艇分别在沪东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相继建成,并通过验收,列入海军装备序列。6种型号的舰艇在各船厂建成后,船舶工业管理局与海军密切配合,针对中国的生产条件、使用要求和其他实际情况,组织科研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和海军驻厂军代表,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改进工作,为保证后续舰艇的顺利建造创造了条件。到1959年,上述各型舰艇都已基本建成。“六四协定”补充协议中规定转让给中国建造的后续舰艇,也于20世纪60年代初全部建成。到1960年,船舶工业管理局系统共建造6种型号的舰艇116艘,连同其他各种军用舰艇在内,共计484艘。


                  IP属地:广东11楼2024-05-03 16:03
                  回复
                    “六四协定”是中国船舶工业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是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成功的尝试。一机部部长黄敬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总结道:“通过建造6种型号的舰艇,提高了船厂的技术水平,掌握了焊接技术、机械自动靠模气割技术、船体分段和总段装配工艺等先进技术和工艺,并在民船建造中逐步推广应用。同时,也学到了苏联在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通过对部分舰艇的中国化修改设计,为自行设计打下了基础;在科学管理方面,学会了运用编制船舶工艺计划和其他工艺文件组织生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总之,这次大规模引进苏联技术,提高了中国船舶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缩短了与世界造船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六四协定”的成功执行不仅及时为海军提供了必需的装备,加强了海军初创时期的实力,同时也促进了船舶工业本身的发展。通过建造6种型号转让的舰艇,锻炼和提高了船舶工业的技术队伍,打下能生产各种舰用材料和设备的基础,为日后我国自行研制积累了经验。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5-03 16:03
                    回复
                      破炮舰确实划不来


                      IP属地:江苏13楼2024-05-03 16:06
                      收起回复
                        53工程扫雷舰也叫3号工程、53-U工程或58工程,被西方称为Fugas级。该舰在1930年发布设计规范,1931年被批准建造,1939年获得工程编号。该舰共生产了44艘,最新的2艘没有按照扫雷舰的标准建造。其中T-1到T-8号舰分配给了太平洋舰队,T-201到T-221号舰分配给了波罗的海舰队,T-401到T-415号舰分配给了黑海舰队。
                        53工程扫雷舰采用兼具铆接和焊接工艺的钢船壳,乘员活动区域安装了木片隔热,船体有9个水密隔舱。该船原计划可用于长途作战,有集中供暖,桑拿室和电影放映设备。卫国战争中,该舰做了战场改装,增加防空炮,代价是减少了水雷但其他炮弹的携带量。它的稳定性不足,在标准载荷下,最大复原力臂角仅为38°。
                        该艇安装了3个机械扫雷具,在1944年换成磁性扫雷具,然后是声扫雷具,三段消磁线圈提供了对付磁性水雷的能力。船上的轻武器有1把捷格加廖夫机枪和15支步枪,还能携带10门45毫米反坦克炮和600名携带轻武器的步兵。
                        该船最早的版本是1930年设计的3号工程,有52名船员。该船总体设计过关,在适航性、生存性和稳定性上有瑕疵,在后续改型中修正。但它有个比较致命的问题,作为扫雷舰,航速慢,吃水深,容易触雷,在执行任务时有被水雷摧毁的情况。1933年设计了改型——53工程,增加了刚性压载物,改进舵机和舱门;1937年还从53工程衍生出53-U,船体加宽,增加高炮,船员增至66人;同年最后一个改型是58工程,改进隔间,改善稳定性,更换1600马力的柴油机。
                        性能:
                        标准排水量:410吨
                        满载排水量:503吨
                        长度:62米
                        宽度:7.2米
                        吃水:2.26米
                        轴:2轴
                        动力:2台42-BMRN-6柴油机,输出2800马力
                        最大航速:17.8节
                        燃油:60吨柴油
                        航程:13.9节3000海里
                        武器:
                        1座100毫米/56 B-24-BM炮;
                        3座37毫米/73 70K炮;
                        4挺12.7毫米/79重机枪;
                        2座深水炸弹投放架;
                        31枚水雷;
                        机械扫雷具(1944年换成磁性扫雷具,然后是声扫雷具)
                        船员:44人






                        IP属地:广东14楼2024-05-03 16:41
                        收起回复
                          掠食者级巡防舰(Roofdier-class Frigate)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皇家海军舰队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与海上利益不得不进行重建。荷兰政府根据《相互防御援助计划》(MDAP)正式向美国就能否出借几艘军舰提出了请求。美国在批准了其中一些请求后,于1952年下令为荷兰建造六艘巡逻护卫舰(PCE)。自1943年以来,这种设计的舰艇在欧洲各国陆续广泛建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沿海地区的反潜作战。在沿海地区,她们保护脆弱的商船免受德国U艇的袭击。为了做到这一点,这些船配备了更先进的发动机组,以便于使其移动速度足够快,可更好地捕捉猎杀潜艇。新型巡逻护卫舰(PCE)相比于老式巡逻艇尺寸更大,装备更优,且造价相对便宜。
                          在设计上,掠食者级巡防舰的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巡逻护卫舰(PCE)大抵相同,部分改动是基于在二战期间获得的经验。在当时她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盟军商船不受潜艇攻击,从设计目的和后续作战的情况来看她们表现极其出色。她的成功之处在于适航性优良,因为这些船只必须能够在护航编队的完整航程中自由航行。此外,她相对体型较小,长约56米,宽约10米,且有良好的航行速度,可长时间跟随护航编队进行反潜作战。在10节的巡航速度下,大型油箱保证了9 000海里的不中断航程,即可三个星期不用额外补充燃料,这对全航程护航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动力舱内的两台柴油发动机总计可输出1600马力,特制的油箱结构使其十分坚固,极其可靠。
                          舰艇数据
                          类型:巡逻护卫舰
                          标准排水量:945吨
                          长度:56.3米
                          宽度:10.3米
                          吃水深度:2.95米
                          动力装置:2台通用汽车柴油发动机,2枚螺旋桨
                          推进功率:1600马力
                          最高航速:15节
                          续航力:9000海里/10节
                          舰员编制:96人
                          舰载武器系统
                          1座Mk22 3英寸50倍径舰炮(与美海军朱诺级同款)
                          2座Bofors 40毫米机关炮
                          2座OerlikonFF 20毫米机关炮
                          1座刺猬弹反潜迫击炮
                          2-4基深水炸弹投放轨道和投放架
                          QCU-2型声纳




                          IP属地:广东15楼2024-05-03 16:45
                          收起回复
                            苏联二战后最初建造的远洋扫雷舰是利用59型扫雷舰壳体的73K型扫雷舰。
                            该舰主尺度77.5X8.1X2.47米,标准排水量698吨,满载排水量858吨,功率3200马力,航速16节,续航力3700海里/16节。装备2座单管85毫米和3座单管37毫米火炮及2挺双管12.7毫米机枪,2座深水炸弹发射装置(20枚深水炸弹),扫雷装置有3套接触式扫雷具、2套拖曳音响扫雷具和1套电磁线圈扫雷具。全舰77人,首舰1947年11月交付海军,各型共建造了15艘,1958-1988年退役。


                            IP属地:广东16楼2024-05-03 16:47
                            收起回复
                              二战美国可敬级AM扫雷舰和PCE猎潜巡逻舰
                              AM型舰数据:
                              排水量:945吨
                              主尺度:长56.24米、宽10.08米、吃水2.74米
                              动 力:2台库珀·贝西默公司GSB-8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710马力
                              航 速:14.7节
                              续航力:3700海里/8节



                              IP属地:广东17楼2024-05-03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