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吧 关注:5,001贴子:24,517
  • 11回复贴,共1

随便说说《宋史》中的岳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贵州1楼2024-05-01 21:13回复
    本人对岳珂了解不是太多。
    在《宋史》中,岳珂似乎名声不是太好,详细查查,看看真相如何。
    1.调江山丞,两浙转运使朱在辟监崇明镇,崇明改隶淮东总领,与总领岳珂议不合,慨然引去。珂出文书一卷,曰:"举状也。"杲曰:"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珂怒,杲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强者杜杲。"珂竟以负芦钱劾,朝廷察芦无亏,三劾皆寝。——《宋史 杜杲传》
    《宋史》这一段可查到的出处是这儿:
    秩滿,調江山丞,畿漕朱公在辟監崇明鎮崇明改𨽻東,總與岳縂領珂議不合,慨然引去。岳出文書一卷,曰:“京剡也。”公曰:“比而得禽獣,雖若邱陵,弗為。”岳怒。公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强者杜某。”岳遂以欠蘆錢劾。朝廷察蘆錢無虧,二劾皆寑。——《杜尚书神道碑》刘克庄
    刘克庄是杜杲的好友,写有关杜杲的东西不少。在这里主要是想体现杜杲不屈不畏的品质。
    《宋史》与原载相比,“京剡”改成了“举状”,两者意思应该是差不多。但是,都与现代的意思不同。举状,并不是举报状,而是举荐状。
    “二劾皆寑”改成了“三劾皆寝”,让岳珂增加了一劾。
    意思是这样的:
    杜杲与岳珂议事不合,十有八九是岳珂命令杜杲做某事,而杜杲不干,欲“慨然引去”。于是,岳珂出示了一个举荐状。如果按岳珂的想法行事,那么就会举荐杜杲。
    杜杲说:“比而得禽獣,雖若邱陵,弗為。”这句话是引自《孟子》,意思是获得的再多,也不干。并不是骂岳珂是禽兽。
    于是,岳珂怒,弹劾杜杲。两次弹劾都没查出杜杲的毛病,岳珂拿他毫无办法。
    这个记载只是在一面的体现杜杲的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但是具体是个什么事,到底谁有道理,却一点体现。
    或者说....是故意隐去。
    比如:
    A.到处议什么事,议不合,双方到底谁对谁错。这个没有描述。
    B.岳珂怒,说了什么话,没有。
    没有查出更多的史料,只是有单方面的表达。
    如果有其他史料,欢迎补充。


    IP属地:贵州2楼2024-05-01 21:13
    回复
      个人认为极有可能是刘克庄在故意隐去具体事件,否则早就写出来让大家看看杜杲的道理所在了。
      杜杲精神可嘉,但并不在理。所以,刘克庄只能借此描述其不屈的精神,而不描述其具体事件。
      具体双方议了什么事。有一个小细节,可以参考:
      原文作:岳【遂】以欠蘆錢劾。而《宋史》改成了:珂【竟】以负芦钱劾。
      【遂】,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刘克庄所隐有可能和“芦钱”有关。虽岳珂没有弹劾成功(当时杜杲可是当红抗金明星),但杜杲很可能并不在理。


      IP属地:贵州3楼2024-05-01 21:14
      回复
        岳怒,很可能是:“公若不为,某当上奏。”之类的话。其实,这个事件并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一个上下级沟通不成功。下级不畏上级的案例而已。作者还不敢写出来到底是议什么事,到底谁对谁错。仅仅想表达杜杲不怕上级而已。


        IP属地:贵州4楼2024-05-01 21:14
        回复
          2.兼给事中。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宋史 袁甫传》
          这一条,没有查到原始出处。这里是袁甫对岳珂的外补(京官外调)很不满意。他认为岳珂政绩很差,“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
          其实,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绩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
          袁甫这个人是完全站在老百姓的短时利益来看问题,在他的个人传记里面,很明显的能够看出他对老百姓是无限的热爱。整天上奏反应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好。
          而岳珂则不然,大家都知道岳珂很少有怜民的文学作品。他的做事风格,就是大朝廷,小百姓。当然,也不能称之为错。大灾大难时的救济粮,其实每一颗都来自于平时对老百姓的苛收。平时收税收的多,难时发放的就多。
          宝庆三年,侍御史李知孝言:"郡县素无蓄积,缓急止仰朝廷,非立法本意。【曩淮东总领岳珂任江东转运判官,以所积经常钱籴米五万石,桩留江东九郡,以时济、籴,诸郡皆蒙其利。】其后史弥忠知饶州,赵彦悈知广德军,皆自积钱籴米五千石。以是推之,监司、州郡苟能节用爱民,即有赢羡。若立之规绳,加以黜陟,所籴至万石者旌擢,其不收籴与扰民及不实者镌罚,庶几郡县趋事,蓄积岁增,实为经久之利。"有旨从之。
          ——《宋史 职官志》
          【曩淮东总领岳珂任江东转运判官,以所积经常钱籴米五万石,桩留江东九郡,以时济、籴,诸郡皆蒙其利。】——这算是对岳珂工作风格的一个总结。
          这里算是双方对工作理解的不同吧。到底哪个是对的,不便多说。
          不过,倒是可以谈点别的东西。比如这个“焚林竭泽”,这种非常夸张的说法。在史料的奏章中,经常会看到,这类东西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有时会严重的误导历史。
          像南宋初年的转运使梁扬祖,在建炎二年,有人给赵构打小报告,上奏说他工作不利,导致汴京大饥,人食人,全是他的罪过。
          然而,细查历史,第一汴京并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第二跟他关系并不是太大。
          这类奏章的用词全是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主观因素的。其实表达的内容就是一条:他的做法不符合我的观点。
          其实,朝廷把岳珂外补到当涂,却间接说明了朝廷对岳珂做法的认可。


          IP属地:贵州5楼2024-05-01 21:15
          回复
            以上,袁甫、杜杲和岳珂的矛盾,可以说仅仅是工作风格的不同。原作者根本就没打算让你详细的看到怎么个过程,谁对谁错。只是在体现主要人物的某些品质。


            IP属地:贵州6楼2024-05-01 21:15
            回复
              3.越月,起为江东转运判官。岁大饥,人相食,留守别之杰讳不诘,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尸诸市。又奏援真德秀为漕时拨钱以助振给,不报。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劝居民收字遗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宴集不用乐。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辟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余分,皆感泣奉命。珂罢,以鹿卿兼领太平,仍暂提举茶盐事。——《宋史 徐鹿卿传》
              这一条岳珂的黑材料写的比较多,事情也比较细。更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徐鹿卿的弹劾岳珂的原始奏章。如下:


              IP属地:贵州7楼2024-05-01 21:16
              回复
                这个就不加标点符号了,内容太多。
                其实,这个事和前面袁甫的事是可以接起来的。
                时间是在嘉熙四年七月,岳珂调任【淮南、 江、 浙、荆湖八路制置茶盐使】,坐镇当涂。在调任之时,袁甫上奏章不同意让岳珂去当涂做制置茶盐使。到任之后,判官徐鹿卿上奏说岳珂上任不法。
                徐鹿卿的这个奏章是在淳佑元年二月,也就是岳珂上任仅仅七个月后上奏的。他本是在嘉熙四年九日除的江东运判,比岳珂晚两个月到当涂,前后脚的事。
                判官这个职事就是专门盯着制置茶盐使的,可以理解为监工。
                岳珂和徐鹿卿上任之时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去歳旱伤当涂”、“越月,起为江东转运判官。岁大饥,人相食,留守别之杰讳不诘,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尸诸市。”——当地因旱灾,大饥,人相食。
                这就是这件事的背景。
                徐鹿卿又是怎么找上岳珂的呢?这事挺有趣,。
                “某为见天久不雨,遂照条规亲到三狱审问。”——徐鹿卿同学看到天大旱,于是“照条规”去大狱审案子。天大旱,为啥要审案子呐?因为天大旱,必有冤狱......
                咦,那岂不是封建迷信?对了。
                徐鹿卿同学是很善长这个事情的:“江东诸郡飞蝗蔽天,入当涂境,鹿卿露香默祷,忽飘风大起,蝗悉度淮。”
                于是,就要轮到一众冤民出场了。
                徐鹿卿一入狱场,果然喊冤之声不绝于耳!
                每个犯人都在喊:“大人冤啊!!!”、“大人冤啊!!!”、“大人冤啊!!!”....
                徐鹿卿大惊,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冤案!无怪乎天大旱。于是,逐个审来,竟然基本都跟籴米封桩有关。“有闗元吉李大贤等十户称米皆系本州封桩....”
                徐鹿卿列出了几个典型,最典型的,要数李大贤一案。
                “如李大贤者,虽有稻二千余石,其家却有八十余口,二十二房,封借无余,日食不给。”
                咋回事呢?简单的说,就是李大贤被岳珂关了起来,原因是想要籴他有的米。籴米,是宋朝的一个规矩。与之相对应的是粜米。籴,就是朝廷买你的家米。粜,就是朝廷往外卖米。朝廷之所以又是籴,又是粜,目的是为了在丰年攒粮食用于救灾。或者在灾年,朝廷出面贱买了富户的粮食,贱卖给贫民,用于救济。
                朝廷想籴李大贤家的米,李大贤不同意。于是,岳珂把他关了起来,想强行籴米,已经关了半年。
                徐鹿卿还列举了一下理由,为什么不能籴李大贤家的米,“虽有稻二千余石,其家却有八十余口,封借无余,日食不给。”
                虽然李大贤家的二千石米,但是家里有八十余口啊,自己吃都不够。
                理由看上去比较充分。但是一细算,就废了。
                二千余石,是多少米?22万斤左右。
                80余口,平均每人2600斤米。一天一斤米(这个量不少吧?),够你吃7年。米烂了,你李大贤都吃不完!这还没算你这七年里还会有新的收成。
                李大贤自己吃不完,为什么不卖给朝廷?很明显,囤积居奇,高价外卖。遇到人食人的大旱灾,自己家又有那么多米。谁愿意拿出来贱价救济?
                这就是岳珂和徐鹿卿的矛盾点:
                岳珂遇旱灾,严法强令。
                徐鹿卿遇旱灾,下狱驱冤。


                IP属地:贵州8楼2024-05-01 21:16
                回复
                  再随便扯几句:
                  【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遇到如此大灾,国计不屈于初,才是邪了门了!这关仅上任七个月的岳珂P事?
                  【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大灾面前,任何人别想藏粮食!


                  IP属地:贵州9楼2024-05-01 21:17
                  回复
                    【未必尽岳尚书之本意,恐亦官吏有以误之也。】——岳珂仅上任七个月.....徐鹿卿也很清楚,有些事非岳珂所能为。


                    IP属地:贵州10楼2024-05-01 21:17
                    回复
                      以上,岳珂的三个黑点:
                      与杜杲:只能看到杜杲的单面的不屈不挠,作者却根本不写所为何事。
                      与袁甫:只能看到袁甫对岳珂工作作风的形容“焚林竭泽”,同样看不到岳珂具体做了什么。大体上,应该是工作作风比较严酷。这种作风比较讨朝廷喜欢,符合国家远期利益,但是却会损害老百姓的短期利益。
                      与徐鹿卿:这个就很冤枉。岳珂这种严法强令的作风反而更适合当时的旱灾背景,徐鹿卿有点神叨,恐怕有一点先定结论后找证据的味道。先认为大旱必有冤狱,然后找了很牵强的李大贤案展示了出来,结果却成了岳珂没冤枉他的证据。
                      综合来看,岳珂的为官作风属于比较严格、不讲情面的类型,不会讨同事和下级喜欢,上级一般会比较喜欢。所有关于岳珂 的黑点,没有一个关系他的个人品质。
                      连黑的最厉害、最无脑的徐鹿卿都认为【此机穽未必尽岳尚书之本意,恐亦官吏有以误之也。】


                      IP属地:贵州11楼2024-05-01 21:17
                      回复
                        再来个莫名其妙的细节:
                        袁甫劾珂,贪黩无检,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见宋史袁甫传)——《廿二史劄记》
                        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宋史 袁甫传》
                        在袁甫传中,并没有“贪黩无检”四字,我查四库版和明代版宋史,都没有这四个字。
                        不知道赵翼从哪儿崩出来这么几个字。


                        IP属地:贵州12楼2024-05-01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