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24,132贴子:71,007,141
  • 28回复贴,共1

杨坚造假耕地面积来剥削百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最基本的知识,隋和唐初按人丁收税,人丁是多少就收多少税,和受田面积无关。《隋书•食货志》:“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 这根本就不是某些人所意淫按田亩面积来收税,既然田亩面积的多少和收税无关,那杨坚造假耕地面积干什么?
其次,史学界的大佬汪篯已经考证过了,史书上所记载的隋唐田亩面积是“应受田”面积的总和(“任垦”的意思是允任垦辟,所以,“任垦田”亦即“应受田”)。也就是说这里记载田亩面积实际上是应该给百姓田亩面积的总和,但实际操作中,受田额几乎不可能满额。19亿亩的数据对于“应受田”来说是正常的,后来开元时期的“应受田”面积也有14亿亩(在隋代男丁每人受田百亩,妇女受田四十亩,唐代的妇女不受田。这是杨坚时期的“应受田”面积比李隆基时期的“应受田”面积高的主要原因)
再者,受田额不满额在均田制实行的时代很正常,西魏和唐朝都是这样。至于《隋书》:“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 这只是狭乡某些地方的数据,并非普遍如此。而且这起码比李老二只给5亩左右要良心。
最后,杨广时期的数据对于“应受田”来说非常离谱,这可能是度量衡的原因,也可能是抄错了的问题,但这和杨坚无关,因此不讨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5 11:47回复
    顺便补充一句,按照《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的说法,唐代大概每户平均能分到40亩田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15 12:06
    收起回复
      地税和人头税不一样的,地税是粮食,人头税是钱,也就是两税制。少报土地面积可以减少地税,少报人口数量可以减少人头税。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15 13:47
      收起回复
        隋朝税制是租庸调
        租就是地租,根据土地多少交多少粮食
        庸是徭役
        调是人头税,要交钱或者布帛
        也就是说你账上有多少土地,对应就要交多少粮食
        不过历来田税都是最低的,相比徭役跟人头税都低一些
        所以即使隋朝粮食收的狠,也造不成什么动乱


        IP属地:法国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5-15 14:46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15 15:05
          回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杨坚又不清丈土地,怎么造假?
            问题在于下面的人想做出政绩,故意虚报田亩,来讨好皇帝,张居正清田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
            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是普遍现象,比如煤改气,中央压下来100万户的任务,到省里压给地市就是150万户,地市给县里就是200万户,然后天然气就不够用了。


            IP属地:浙江6楼2024-05-15 16:11
            收起回复
              简单科普一下隋朝的税收制度
              首先就是“正赋”,也就是租调制,即田租和户调。《隋书•食货志》记载到:“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 每床(一夫一妻)交三石粟以及一些绢布(单丁和仆奴减半)
              其次就是一些杂税
              义仓税:《隋书•长孙平传》:“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各曰义仓”
              每年在秋收之后每家交一石以下的粟麦,按照贫富来规定缴纳的数量(开皇三年后开始收)
              其他的税,隋朝也不是特别重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15 21:34
              收起回复
                李二受田只有5亩吗?


                IP属地:新疆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24 2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