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动物迷吧 关注:5,495贴子:341,115
  • 5回复贴,共1

原来现生骆驼体内真有诺氏驼的基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难怪有些品种个体能过吨,双峰驼应该是北方除了海兽外最大的兽类了。
研究发现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
光明网2024-05-17 20:36新华社武汉5月17日电(记者侯文坤)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消息,该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盛桂莲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对已灭绝诺氏驼的古基因组进行研究,揭示了旧大陆骆驼属动物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发现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盛桂莲教授介绍,骆驼对干旱恶劣气候环境有很强的耐受性,是学界探究生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物种,其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骆驼以现生的单峰驼、家双峰驼、野双峰驼和已灭绝的双峰驼诺氏驼为主。研究团队获取了我国东北地区7个晚更新世时期诺氏驼化石材料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及部分核基因组,利用骆驼属动物灭绝种与现生种的遗传学数据,结合形态学、年代学、稳定同位素数据开展跨学科分析,并对诺氏驼与现生双峰驼祖先种群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骆驼属动物的演化史上,欧亚大陆双峰驼不同物种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诺氏驼与家双峰驼、野双峰驼之间的演化关系不能模式化概括为简单的分叉树,推测其应为网状结构,其演化历史比学界已有认知更为复杂。已灭绝的诺氏驼复原图(中)与现生的野双峰驼(左)和家双峰驼(右)。(中国国家博物馆环境考古研究所供图)与现生双峰驼有着交叉亲缘关系的诺氏驼为何在晚更新世末期走向灭绝?研究人员通过对诺氏驼样品的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诺氏驼食性变化不大,饮食习惯较单一,比较“挑食”。相比现生家双峰驼和野双峰驼,诺氏驼的核苷酸多样性更低,这可能反映了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诺氏驼种群就已发生了收缩,随后到来的末次盛冰期严酷气候环境成为压垮诺氏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大加速了其灭绝进程。来源:新华网


IP属地:河北1楼2024-05-17 21:00回复
    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80万年)以来,欧亚及非洲大陆的骆驼以4种真驼为代表:现生的单峰驼、家双峰驼、野双峰驼和一种已灭绝的双峰骆驼——诺氏驼。目前,单峰驼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北非等低纬度干热地区,野外种群已经灭绝。家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的中高纬度干旱地区,有悠久的饲养历史。野双峰驼属极度濒危物种,仅栖息于我国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罗布泊北部戈壁地区以及外蒙边境的戈壁沙漠这4个保护区内。根据化石记录,灭绝种诺氏驼生存的时代为中-晚更新世(距今约50~1万年)。在中更新世时期,诺氏驼主要分布于东欧,晚更新世时其广布于乌拉尔山至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上述3种双峰驼骆的亲缘关系较近,学界对上述骆驼属动物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一般认为首先分歧产生单峰驼,3种双峰驼骆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基于形态学分析,曾有学者提出灭绝种诺氏驼是现生双峰驼的祖先,但截止目前人们对现生双峰骆驼详尽的演化历史、现生种与灭绝诺氏驼之间确切的演化关系,以及诺氏驼灭绝的驱动机制等问题的认识仍比较模糊。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5-17 22:27
    回复
      对此,该项研究获取了我国东北地区7个晚更新世诺氏驼化石材料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及部分核基因组,与欧亚及非洲大陆现生骆驼的同源分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灭绝种诺氏驼在线粒体基因组系统树上未形成单系,而是落在野双峰驼分支内,该混杂分支与家双峰驼互为姊妹群(图2B);但在核DNA主成分分析中,诺氏驼与野双峰驼可明显区分(图2C)。相对于家双峰驼,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证实诺氏驼与野双峰驼的亲缘关系更近。下面的图2中,A为样品及采样地点,B为线粒体贝叶斯系统发育树,C为核DNA主成分分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5-17 22:30
      回复
        研究采用D-统计对诺氏驼与现生双峰骆驼的祖先种群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野双峰驼和家双峰驼之间存在有广泛的基因流动,还表明诺氏驼与野双峰驼之间的基因流动显著多于其与所研究的家双峰驼祖先种群的杂交(图3)。综上,该研究揭示在骆驼属动物的进化史上,3种双峰骆驼不同种之间存在广泛杂交,种间杂交并非现代种群所独有。下面的图3为统计分析,其中C. bactrianus为家双峰驼,C. ferus为野双峰驼,C.knoblochi为诺氏驼。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5-17 22:37
        回复
          为深入理解诺氏驼与野双峰驼线粒体-核DNA聚类结果的不一致性,并厘清已灭绝诺氏驼与2种现生双峰骆驼的谱系演化关系,该研究进行了滑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拓扑结构的支持频率较为相近 (图4),这可能是由于3种双峰骆驼共存时广泛存在的基因流动模糊了不同谱系间演化关系信号。由此,该研究认为诺氏驼与家双峰驼、野双峰驼之间的演化关系不能模式化为简单的分叉树,推测其应为网状结构。同时,该研究还表明仅利用现生双峰骆驼的基因组数据会低估欧亚大陆骆驼演化历史的复杂性,灭绝种诺氏驼的古DNA对揭示该种群自身演化以及系统认识其现生近缘物种的分子演化历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的图4为滑窗系统发育分析,其中C. dromedarius为单峰驼。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5-17 22:41
          回复
            诺氏驼在晚更新世末期迅速灭绝,其与现生双峰骆驼在演化过程中的存亡差异很可能反映了不同生物对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响应模式。相比于现生的家双峰驼和野双峰驼,诺氏驼的核苷酸多样性更低,这可能反映了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 3)期间诺氏驼种群就已发生了收缩。另外,所分析诺氏驼样品的碳同位素值(δ13C)变化较小,随着时间推移其食性变化不大。该研究推测,较单一的饮食习惯可能是诺氏驼在MIS 3期间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的驱动因素,而随后到来的末次盛冰期(LGM)严酷气候环境则成为压垮诺氏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5-17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