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吧 关注:3,508贴子:62,976
  • 7回复贴,共1

谈谈所谓“模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一种非常可笑的观点:通过某一式(所谓固定版本)铸币的精粗来区分早中晚期,形成所谓“模系”。原因是“工艺迭次、耗材废损、范模优化”。工艺迭代(而不是迭次):意味着铸造工艺(至少是范层面)的变化,那何谈固定式的延续?耗材废损:既然废、损,那肯定没有继续使用的必要[lbk]旺柴[rbk]范模优化: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会通过修改旧范去形成新范,纯属推测。正如历史脉络不是线性发展的,某一批铸币(尤其是他们讨论的东汉五铢)是同时铸造多方模盘(所谓母范盒),分别印制范片,再叠铸造钱。每一方模盘使用率不一致,范片型材(黏土)配比不一致,金属配比不一致,打磨力度不一致,加上铸造环境的影响(比如夏季高温环境易形成铸孔),在同一或者相近历史时期的同一种钱币,精度会有明显差异,这很正常。如果简单以“观察法”去判定同一类(式)钱的早晚,就会陷入空想和主观臆断,得出的结论无非是早精晚粗,与史实大相径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23 13:10回复
    一拍脑门版别有了,再拍拍新品种有了。敢质疑就是你不懂,不知道以后母钱会不会出来。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5-27 07:01
    收起回复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人为什么要研究“模系”,可能只是一个走火入魔的爱好者?
      并不是,他是为了把东汉品相极差的五铢变成所谓模次较后的产品高价卖出去,再炒作头模概念(以前炒作部颁之类的概念被我驳斥)高价卖好品。
      这种五铢市场上2元一枚有人要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27 10:03
      收起回复
        辩斥的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04 1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