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6,930贴子:1,344,289

吴语的起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吴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流变?

夫差和勾践,是否会说吴语?肯定不会,那时候吴语还没有形成。

有人认为吴语起源很早,其实很晚,
下面开始追溯吴语的起源。


IP属地:河南1楼2024-05-24 04:51回复
    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

    当时这两个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族群,语言是古侗台语。

    后来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仍然属于古侗台语,

    再后来越国被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

    吴语,应称越语,其底层是 古东越语,也就是古侗台语,属侗台语系的侗水语支,
    其主干形成早于唐宋时期,

    而吴语彻底形成于唐宋时期。

    北吴语分布于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东越族群的先民文化)区域,即今日苏南、皖南、沪浙。
    吴语的语法与其它南方侗台语和官话都不一样。包括句法和词法、连读变调、还有残存的时态概念。

    古侗台语,也叫古壮侗语,吴语和贵州壮语和侗语水语,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IP属地:河南2楼2024-05-24 04:52
    收起回复
      先澄清江东概念,这牵涉到吴语的前身——江东语。

      吴语最近的前身就是江东语,

      吴越之地在先秦古籍当中不叫江南,叫江东。


      中原人看今湖南一带是江南,看今江浙一带是江东。

      至汉末三国时,吴人仍然称自己为江东人、江东子弟,不称自己为江南人。

      先秦的江南,明确指的是以楚国为背景的长江以南,在今湖南、湖北南部一带,所谓楚江南。
      而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几乎呈现南北流向,故江之东为江东。

      然而时过境迁,先秦时代的“江南”如今被称为“江湘”、“江汉”,
      而先秦的“江东”则被称为“江南”。

      这个“江南”不单单是地域上的长江之南,还必须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长江与钱塘江(浙江)组成的“江浙”则是小江南、狭义江南,或可直接代表“江南”一词。

      当江东改称江南,文化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吴、三吴、吴越地区。

      江东语是吴语的祖语 ,它与中原汉语的差别巨大,
      当时的江东语不是后来的吴语。


      IP属地:河南3楼2024-05-24 04:55
      回复
        江东语在六朝时称为“吴语”,但性质跟今吴语不同,

        江东语就是文言文借词和古侗台语的混合语。

        江东语的表层是少量文言文借词,底层是古侗台语。

        所以,江东语这个概念,可提可不提,
        因为它是一个过渡语,
        或者说,它是一个伪概念。

        当侗台语加入少量文言借词,它就是江东语,
        当侗台语加入大量文言借词,它就是吴语。

        江东语和今天吴语的差别就是——江东语的文言借词少,吴语的文言借词多。
        你可以把江东语当成早期吴语。


        IP属地:河南4楼2024-05-24 04:56
        回复
          吴语非得有一个起源,那肯定是古代汉语,把吴语起源说成是汉语族以外的语言,这是舍本逐末。


          IP属地:浙江6楼2024-05-24 09:22
          回复
            现代吴语当然不全是春秋以前的吴越语,只是有一部分词汇流传下来,主要还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混合了一部分古老的吴越语词汇。
            如“吴越春秋”:““太宰嚭奉溲恶以出”。溲恶就是小便大便。


            IP属地:浙江7楼2024-05-24 09:35
            回复
              吴语的形成是否受到楚地语言的影响?
              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楚治吴始于前249年,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的310年,也已有560年的发展,
              此期间吴地是是东楚,
              此时吴地语言就是有地方特色的江东语。

              楚人几十年的统治,今天湖南的老湘语与吴语有许多共同处, 是否是楚人带来的?
              坊间认为吴语受到楚地语言的强烈影响,甚至是混合了,
              这是一种误解,

              吴语和老湘语同源,是因为双方的祖语都是古侗台语,这和楚人没啥关系,
              即使楚国没统治过越国,吴越也和老湘语有同源关系。
              因为老湘语的祖语是古杨越语,古杨越语就是两湖的杨越人使用的一种古侗台语。

              当时的中原人说“吴人有楚音”。唐《慧琳音义》合称吴楚之音。
              以今天的看法,当时的中原人并不能区别吴音和楚音,因为双方都是古侗台音,似乎一样。


              IP属地:河南8楼2024-05-24 11:21
              收起回复
                吴语是否有楚地语言的借词?

                有,但是不多,

                比如苏南人上海人说的“恰为”,意思是吃饭。“恰”就是楚语,意思是吃东西。
                但是这种借词并不多。
                吴语主要还是从汉语文言文借词。

                当时楚地使用的是古杨越语,15个声调,
                吴人使用的古东越语,15个声调,

                而此时中原语是无声调,声调为零。

                五糊乱花时,中原人笑楚人语如鸟语,楚人也笑华夏语如老婢声,鸟的声音是轻而快,老婢也就是老妇的声音是很沉很低。

                楚人语是一种开音节轻音语,与闭音节中原汉语的低沉重浊完全不同,
                当时中原官员甚至认为楚语是一种鲜卑语,可见楚语与糊语可能都有开音轻浅发音这种特点,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世说新语》记载—— 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东晋的无锡人顾恺之也认为中原汉语是老婢声,
                可见也是吴语开音节轻音语,与闭音节中原汉语的低沉重浊完全不同。


                IP属地:河南9楼2024-05-24 14:05
                收起回复
                  大神是个语言史学家?


                  IP属地:河南10楼2024-05-24 16:25
                  回复
                    早期的古侗台语都是15个声调,
                    而后汉语文言文借词的进入,导致吴地语言声调衰减,

                    比如今天苏州城为7个声调,
                    无锡话为7个声调,
                    常州话为7个声调,
                    宜兴话为8个声调,

                    但是苏州吴江县为12个声调,也有11个声调,
                    吴江话显然更接近古侗台语。
                    这都是后来演变的。

                    吴人楚人对于中原汉语如老婢声,多有诟病,
                    老婢声是贬义词,声音重浊,

                    早期中原官员对吴人与楚人语如鸟语,也多有诟病,

                    鸟语是蔑称,声音轻快婉转如鸟鸣,就是开口轻音,这对中原人来说是大忌,

                    唐代韩愈北贬到广东清远,《送区册序》记载:——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横跨两大语系,

                    汉藏语系早期是无声调语言,声音重浊,
                    其实整个印欧语系都是无声调语言,德语英语法语都是无声调语,以及阿尔泰语系,无声调语的声音都重浊,中原汉语也不例外,

                    而整个侗台语系都是15个声调,具有开口轻音的特点,

                    两大语系互相听不惯,也很正常。


                    IP属地:河南11楼2024-05-24 16:48
                    收起回复
                      但这期间出现了鲜卑语的梗,

                      黄头鲜卑入洛阳以后,中原官员对鲜卑语并不陌生,
                      当时中原官员认为楚人语类似鲜卑语的开口轻音,
                      后来的学者对此很费解,因为鲜卑语起源于北亚的大鲜卑山,
                      解释这种现象靠后来的基因学,

                      在东部沿海,有一条夷越语走廊,

                      这条走廊,从东南言,到广西骆越,广东狸越,福建闽越,江西赣语,浙南瓯越,浙北於越,江苏吴越,山东九夷,一直到辽东,
                      这就是夷越语走廊,

                      这条走廊的语言,都是15个声调的侗台语。

                      越人的侗台语可以北上到辽东,那么鲜卑语出现类似侗台语的开口轻音,也就可以理解了。


                      说起黄头鲜卑,又是一个梗,
                      南方的侗台语人对此津津乐道,
                      中原仰韶人对此无感,反倒是侗台语人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侗台语人没见过黄发人,感到新奇。

                      黄头鲜卑入洛阳,并无违和感,
                      因为当时中原人就有很多黄发人。

                      鲜卑人和中原人,长相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

                      中原人种来自北亚,
                      中原人有黄发基因, 以女孩居多,俗称“黄毛丫头”,古代有,今天也有。

                      中原人的黄发基因是隐性基因,遇到合适的光照,水土,食物,就会表达出来,
                      但是中原的水土光照不利于黄发基因的表达。

                      鲜卑出现黄发不奇怪,
                      假如把今天中原人迁到北亚生活,有的人的头发就会恢复成黄色,这很正常。

                      所以说,南方的百越人,总是站在百越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站在中原仰韶人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IP属地:河南15楼2024-05-24 18:37
                      回复
                        吴语起源 ?
                        这等于问吴人起源?

                        百越的起源问题,最初从非洲来到东南亚时,百越和南岛是同一个群体。

                        而后,百越群族北迁至广东,南岛族群南迁至马来,两者分开后分别发展成两个系统。

                        百越大约三、四万年前发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

                        百越扩散后,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为中心的西越,
                        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西部的侗族、仡佬族归入了东越类,而福建归入西越类。这背后大有故事。待后文评说。
                        单说百越,

                        百越先分成南北两部分,

                        南部是壮傣和黎的祖先,
                        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发生的年代相当早,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之前。向东北方向迁徙的越人出于北部类群,就是侗水,
                        先进入江西,形成后来的赣越。

                        一部分赣越后来西迁,就是今天的侗族(Kam),
                        侗族的起源学说中有江西说一种,这解释了为何侗族遗传结构会归入东越类型。

                        从江西进入浙江一带的越人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百越文化。
                        河姆渡,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就是於越创造的。

                        於越就是现在的吴人。吴人的祖先就是开头提到的北部类型侗水支。

                        结论:吴人祖先最早起源于东南亚一带,然后到达广东沿海一带,属于百越北部类型侗水支。


                        IP属地:河南16楼2024-05-24 23:59
                        回复
                          壮侗人分四大支,
                          1.侗水人支,
                          2,壮傣人支,
                          3仡央人支,
                          4黎人支。


                          语言也对应,
                          四大语支对应四大族群。
                          侗台语系(壮侗语系)分4大语支:
                          1侗水语支
                          2壮傣语支、
                          3仡央语支、
                          4黎语支。


                          花开4朵,单表一支,单说侗水语支,
                          吴语就在侗水语支,
                          吴人就在侗水人支。

                          侗水语支——吴语,水语、北侗语、南侗语、闽语、赣语、上海话、徽语、茶洞语、草苗语、仫佬语、温州话、
                          蛮话、老挝康语、毛南语、拉伽语、莫语、锦语、浙南语言、蛮讲、佯僙语、肇庆标话、疍家话等语言中的土著语成分 。

                          侗水语支到底有多少语言?
                          没人知道,太多了,
                          单一个吴语就不下几百种,别的什么赣语,侗语还不算,
                          简直多如牛毛。

                          吴语到底有多少种?没人计算过,
                          单一个苏州大市区,吴语不下20种,
                          一个杭州大市区,吴语也不下20种,浙南山区的吴语就更多了。


                          IP属地:河南17楼2024-05-25 00:22
                          回复
                            吴语,在江浙沪地区兴起,

                            江浙沪地区是古东越先人, 及其传人所居之地,
                            自然受到影响,汲取了古百越人语言的音声、语法和词汇。

                            吴语是 百越人中力图趋同于汉族那一群体所操的语言,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力图按照汉语的词法和句法规则,以调整原由 百越人所操语言而来的古侗台语词法和句法, 使之趋同于汉语,

                            但是,毕竟力有未足,旧语言的词法和句法无从抹去,
                            所以,在吴语中旧迹斑斑,显示出 古侗台语在吴语中顽强的生命力,

                            从而透露出吴语是以 百越人语言为根、仿照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语言。

                            此种语言,与时俱进,与原以为根的 侗台语距离愈来愈远,而与汉语愈来愈近,
                            然而旧迹又未能全然尽去,所以在语法方面又拖着长长的侗台语尾巴。


                            吴语是在中原文化影响下,于 百越人的趋汉群体中孳生的,
                            它不得不以 百越人所操的语言为底子语和基本语,

                            又不得不与时俱进不断地甩脱 百越人语言,包括语音、词法、句法和语词, 向汉语靠拢,
                            作为底子语和基本语,自然当初 的古侗台语词汇深植于吴语中。


                            IP属地:河南18楼2024-05-25 11:59
                            回复
                              吴语的入声问题

                              一般来说,越往南,入声越多,
                              吴地靠近汉地,入声少些。

                              比如
                              粤语声调是9——14个,
                              吴语声调是7——12个。
                              吴语入声比粤语少些。

                              这只是粗略的说,还要看情况,根据声调数量,

                              7个声调的苏州话,入声肯定比9个声调的广州话少,
                              但是9个声调的松江话,入声不比9个声调的广州话少,
                              而12个声调的苏州吴江县话,入声肯定比9个声调的广州话多。

                              一般六南人,认为入声是中原人教的,
                              不是,
                              古汉语没有入声,

                              古汉语是多音节语,不以声调区别词义,而是以音节区别词义。
                              古汉语连声调都没有,肯定没有入声调。


                              入声调广泛存在于东亚语言,比如百越语,百濮语,苗瑶语。

                              而古汉语属于北亚语言,整个北亚没有入声。

                              中原语言,从古到今都没有入声,怎么教你入声?

                              怎么不造谣印欧人教你的入声?
                              整个印欧语系都没有入声,他怎么教你? 英语德语法语都没有入声,他是无声调语言,声调为零。

                              对于汉语的划分, 根据学界最新的理论,汉藏语系总共109种语言,
                              其中107种是藏缅语,
                              汉语只有2种,古汉语和官话。

                              古汉语并不神秘,不要搞特殊化,不要搞神秘化, 古汉语就是叶尼塞语的一支。
                              古汉语仍然处于世界文明的范围之内,
                              古汉语是高加索——叶尼塞——德内,大语系的东方分支,并不特殊,

                              把侗台语系的吴语粤语划入汉藏,是郑治性划分,也是考虑到了六南人的名族自尊心的问题。
                              2019年4月24日,复旦大学金立团队,以《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为题,发表于自然杂志,
                              这篇论文已经把吴语粤语都踢出了汉藏语系。


                              IP属地:河南19楼2024-05-25 19: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