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传吧 关注:498贴子:4,799
  • 6回复贴,共1

《永乐大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 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何为类书?
     类书,就是将一类或多类文献资料辑录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如类、韵、字等进行编排,以方便检索和查询的工具书,类似西方的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时编纂的《皇览》;以后历代都有纂辑。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谁编纂了《永乐大典》?
        
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编纂这部典籍的两个大功臣:解缙和姚广孝。      解缙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的才华,任用他主持过《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纂。不过最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经历。      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苏州长洲人,比解缙年长34岁。姚广孝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广孝被明成祖朱棣请出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一则是因为解缙编纂的《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前身)还是遵循儒家正统,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另一则是朱棣听说建文帝隐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过姚广孝主持《永乐大典》编纂的机会,拉拢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      解缙等人在明成祖的全力支援下,果然不负嘱托,成功编纂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9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人员数量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人员的生活条件优裕,他们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


1楼2010-12-18 15:57回复
    《永乐大典》的责任制度
         翻到《永乐大典》的最后一叶(页),能够看到空白叶上的几行细密小字,这是历代官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格式,记载抄写者、圈点者和校验者的职名。这种做法,我们从现存最早的唐人写经上也能见到。      永乐年间清抄《永乐大典》时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早进晚出,不允许雇人代写。官府每天供应砚台、水罐、笔墨、饭食,冬天还供应木炭等。某叶如有抄写差错,发纸另写,不论抄多少遍,只算一叶。消极怠工者,按罪论处。嘉靖间重录《大典》,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人每天抄三叶。传到今天的《永乐大典》,一点涂改、挖补、添加的痕迹都没有,说明了当时责任制度的严格。在这一幅《永乐大典》最后一叶的图版上,我们看到总校官、分校官、缮写者和圈点者的姓名,职责非常明确。


    4楼2010-12-18 15:59
    回复
      《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
           《永乐大典》究竟是怎样编纂的?怎样流传的?怎样被人偷盗、抢劫和焚毁的?在国内外学术界中,至今人们都在争论1900年到底是谁烧掉了《永乐大典》,是八国联军还是义和团?事实上,600年来《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告诉我们,要对《永乐大典》的毁灭负责任的有君王、官员、知识分子、无知百姓,也有拿着文明造就的枪炮在火光中抢掠、毁坏这些“战利品”的外国侵略者。一个民族的强大固然重要,但一个民族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祖先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国民的素质更为重要。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5楼2010-12-18 16:00
      回复
        明成祖纂修《永乐大典》
        前言
             要了解《永乐大典》是如何纂修的,先要说说当时的形势和明成祖朱棣其人。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确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把首都设在南京,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做藩王,以便把守疆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把守北平(今北京)一带。由于靠近边塞,朱棣手中掌握着重兵,成为一方军政首脑。明太祖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因惧怕各地掌管大权的藩王叔叔们,故与齐泰、黄子澄等亲信大臣们商议削藩。这激起了藩王们的不满。燕王朱棣就趁机举兵,以“靖难”(平定变乱)为名攻陷南京,赶走建文帝,夺取了帝位,改年号为“永乐”。
        博大的理想和胸怀
             朱棣篡夺帝位,被方孝孺等士大夫们视为“大逆不道”。于是想到了要继承太祖编修一部大型类书的未靖之业。这样,一方面透过把士人集中起来,可以消弭朝野间的抗拒力量,达到笼络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炫耀文治,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在即位的是年(1403年)七月,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对解缙、胡广等大臣们说:“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过去的《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等书,虽然也是用韵来统摄的,但采书不广,记载简略。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解缙等人遵旨编书,很快在第二年完成了编纂任务。但编纂者的头脑中还是有儒家正统观念的框子,采选的书偏重儒家经典、百家文集、史书传记等,虽然称为《文献大成》,采录的典籍还是不够丰富,让明成祖很不满意。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又任命了为他夺取帝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僧人姚广孝编修,召集了十数倍于原来解缙的编纂班子。这个班子中除朝廷官员、宿儒名士外,还征召了许多僧人道士参加。为保证大书的编纂,明成祖开放了皇家藏书处文渊阁,还不惜代价到民间征书。指示只要是皇家没有的书籍,统统买下,不要计较花费,这样收集到的书籍除经史子集外,还包括佛藏、道经、戏曲、小说、工艺、医药、志乘、杂史等,真是汗牛充栋,被编入者达七、八千种之多。永乐五年,《大典》定稿,明成祖很满意,认为是古今未有的巨著奥典,并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成功,可以说是明成祖博大胸怀的产物。《永乐大典》的编纂与明成祖后来所做的北征瓦剌、六下西洋及削藩设阁等事迹,不单使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名扬天下,也让明成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明世宗重录《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      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爱《永乐大典》,平时在案头上常备几册《大典》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并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供、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了。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后来他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叶(页),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皇史宬 。


        6楼2010-12-18 16:01
        回复
          名家的赠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当时与中国友好的苏联把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并和北图联合举办了一次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向国家捐献了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     


          13楼2010-12-18 17:07
          回复
            我有永乐大典,不知是否正版盗版


            15楼2011-01-24 16:33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2-19 2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