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路吧 关注:15贴子:219
  • 1回复贴,共1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一)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今人湖南李元洛先生用他的慧心妙笔做过一次“唐诗之旅”,他把这次旅行的题目叫做《怅望千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当代诗人西川先生也听到这呼号声了吗?

          你的深仁大爱容纳下了

          那么多的太阳和雨水;那么多的悲苦

          被你最终转化为歌吟 

          无数个秋天指向今夜

          我终于爱上了眼前褪色的

          街道和松林

 
          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

          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

          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

          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



IP属地:山东1楼2006-05-10 16:06回复

              你是唯一的灵魂



              美丽的山河必须信赖

              你的清瘦,这易于毁灭的文明

              必须经过你的触摸然后得以保存

              你有近乎愚蠢的勇气

              倾听内心倾斜的烛火

              你甚至从未听说过济慈和叶芝



              秋风,吹亮了山巅的明月

              乌鸦,撞开了你的门扉 

              皇帝的车马隆隆驰过

              继之而来的是饥饿和土匪

              但伟大的艺术不是刀枪

              它出于善,趋向于纯粹



              千万间广厦遮住了地平线

              是你建造了它们,以便怀念那些

              流浪途中的妇女和男人

              而拯救是徒劳,你比我们更清楚

              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

                         ——西川《杜甫》

     (二)

        小时候读杜甫,总觉得这个老头有点太老了,满脑子的苦难伤感忧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哭啼,“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开怀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得豪迈潇洒过瘾。年长一点再读杜甫,才知道杜甫同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开元盛世,他同样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游历日子;即便在二十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驰太虚目骋八极的激昂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自信。这些诗句,就其豪迈爽快,丝毫不减任何一个豪放诗人。

        然而二十年后,他在《南征》一诗中却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什么改变了杜甫?世论杜甫诗,“沉郁”一词用得最多,“沉郁顿挫”这是杜甫对自己诗歌风格的概括。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讲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什么叫沉郁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解释:“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今人王明居解释得更加形象,他说:“杜甫沉郁,其体重,其气浊,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慨激荡,回旋纡折。”

        是什么让杜甫诗中少了飘逸激荡之气,而多了沉郁顿挫之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

        这是一首具有标志意义的诗歌,它既代表着杜甫沉郁诗风的成熟,也代表着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哭的诗歌内容的开始,它就像宣言书,从此,杜甫开始了他表达人民思想、情感、要求、愿望的诗歌创作。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人方回说:“唐中叶衰,却只成就得老杜一部诗也。”在这国家不幸的时候,有人放歌山水,有人隐姓埋名,有人自顾自命,更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杜甫却用他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不幸,虽然他那肩膀太瘦弱了。他没有力量,却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勇气。有人说杜甫的诗中泪水太多,而我想,如果杜甫的泪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幸而流,那他也不过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已,可他不是,或者说他多愁善感,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把自己的忧愁和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了百姓的苦难、国家的安危。这个时候,杜甫的忧愁就不再是单纯的小夜曲,而是层次丰富、情感深厚的交响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高贵情操在杜甫诗中俯拾皆是。
    


    IP属地:山东2楼2006-05-10 1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