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吧 关注:37贴子:1,616
  • 8回复贴,共1

冯云山之死的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10-30 21:14回复
    太平军行军时王爷们都乘黄轿可否有史实记载? '
    ------------------------------
    这点无须怀疑,别说王爷,但凡有一定级别的天国大员,除了本身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骑马之外,乘轿是常例,别说行军,即使是指挥作战也往往是乘轿指挥.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也是乘轿指挥作战时因轿夫慌乱弃逃而遇难的,当时杀死他的清军也并不知道轿里坐的是谁,也只是冲轿子去的.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可信。急行军的太平军会不会从清炮兵眼皮底下走?
    ----------------------------------------------
    明朝时红夷大炮的射程已经有10里了,1823年建立的胡里山炮台的大炮中射程最远的可达30多里,全州团练的火炮自然不会有这么远,但要打到城外太平军的队伍里还是没问题的.这么近的距离,只要有个熟练的炮手,打近目标并不困难----南王的坐轿并不是被正中,不然肯定当场陨命.
    如果确有这样的一件大事,曾国藩还不给他最得意的爪牙来大吹大擂吗”?
    ————————
    似乎这不是曾的性格,而且江也不是曾的人,他是独立的团练。
    ----------------------------------------------
    否,非若是也.首先,曾国藩一向就是这么干的.其次,江忠源和曾国藩,湘军和楚勇的渊源都极深.曾,江是至交好友,湘军组建之初缺乏作战经验,曾随楚勇学习战守,"始得历练战",曾国藩建军之初并没有考虑练水军,也是江忠源的一再提醒才引起了他的重视,不但为后来湘军水师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帮曾国藩摆脱了眼前的巨大困境----当时曾国藩被全长沙的官员士绅孤立,几乎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就是"练水师"的决定使他扭转了局面,站住了脚跟,不然兵没练成他自己怕是已经清理门户了,所以有"湘军水师之兴,实始于江忠源,而曾国落成之"的说法.另外两个人在志向上也非常一致,曾国藩说过"井默数平生之交旧,环顾天下之贤豪,惟此君尚有讨贼之志"的话.第三,湘军的崛起不是曾国藩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以整个湘系集团的壮大为背景的,这个集团就是靠乡土关系结成的地方利益集团,各人物,势力彼此之间虽然也有纷争,但总体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个湘系集团从来都没是把江忠源排斥在"湘系军事集团"之外,《湘军志》就说,“楚军起于江忠源,其时以三百人从乌兰泰,不能成营制。后忠源官尊师众,第从先廓之,而法制不改”,这就是湘军的建军奠基人是江忠源,而曾国藩把它发扬光大了,前面提到的"湘军水师之兴,实始于江忠源,而曾国落成之",也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不论是出于私情还是公义,不管是真的还是做戏,他都必然表现出对江忠源推崇备至.特别是当初江忠源在庐州被困,曾国藩为了确保练兵质量而见死不救,坐视江的败亡,不管是感情上还是道义上都说不过去,曾国藩更加会在江死后竭力设法加以补偿了----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形象需要.
    另外太平军渡江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江未有阻渡之功,朝廷应该不会太给他好脸色吧。
    ----------------------------------------------------
    蓑衣渡之战,是太平军起义一年半以来遭遇的最重大的一次损失,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定都,太平军离全军覆没最近的也就是这一次了.而且没有能置太平军于死地,在指挥上原因完全是和春的东路军迟迟不到,江忠源没有任何责任.蓑衣渡一战之前,太平军本来准备北上夺取长沙,当时大雨连日,如果顺江而下,不日可达,正是蓑衣渡之战迫使太平军改变了原来的战略,为长沙保卫战赢得了时间,从后来湘军兴起的历史看,其影响更加不可估


    3楼2015-10-30 21:18
    回复
      这一炮,将成为这名炮兵职业生涯中的巅峰。冯云山伤在要害,命在旦夕,全军大愤,决定回师攻城,报仇雪恨。洪、杨还是低估了全州的城防能力,要不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攻城水平。 1852年5月24日,就在赛中堂从阳朔动身的前一天,洪秀全下令,攻打全州!全州的两位知州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发飙。他们要做的是,如何保证城池不破,小命无忧。好在还有好消息,刘长清和余万清的追击部队渐渐靠近,让全州城内军民升腾起一股看到救命稻草的冲动。可是这根救命稻草不想救人。太平军攻城的第一天,刘、余率七千人马远在唐家司、德水圩逗留。第二天,驻城西三十五里处之觉山,观望太平军围攻城池。第三天,挪到城北太平堡和城西鲁班桥,距全州城还有十里之遥,仿佛是在观看一场军事演习。曹燮培撑到第三天,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快要断气了。环顾四周,别无良策,只好写下血书一封,向城外的刘长清和余万清求救。曹燮培的求救信大意是说,太平军本来是不打算与我为难的,不晓得哪根神经出了问题,突然又杀了回来。现在城内只有千把号兵力,哪里是太平军的对手?全州难保,我也不打算活了。为了打动二人来援,曹不但实话实说自己手中这点可怜的兵力,还详细描绘了守城之艰难困苦。他说,现在城里快要断餐断水了,又没地儿弄点救济,大伙儿守城,守了东边跑西边,连个倒班的都没有,这连熬几个通宵的疲倦样,都没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最后,他提出一个建设性方案,供刘、余二人参考。他说,你们俩好歹来一人,带兵气势汹汹地杀进来,我们城里的就大喊大叫地杀出去,虽然消灭不了这帮人,吓吓他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把他们吓退之后,我们就集中力量守住北门,如此,全州可全,我们也就不会被饿死渴死了。太平军肯定不会被吓着,倒是刘、余二人被曹燮培的这封血书吓住了。城里只有千把人,没吃没喝,这个状况,恐怕救不得你们,还得把我们也搭进去。你愿意杀身成仁名垂青史,这个没问题,问题是我们暂时还没这个想法。长清,万清,名副其实,都是十分清楚利害关系的人,他们当即就把“救人要紧”的想法抛到脑后,安慰曹知州说,你们军民团结鱼水情深,齐心协力守住城池,等大部队来了,我们马上来救。
      七千人还不算是大部队?曹燮培听后万念俱灰,深深后悔浪费了自己珍贵的血液,要知道现在物资奇缺,造点血不容易啊!曹燮培伤心绝望之余,只好把死马当活马医,继续指挥将士用石头、桐油等一些不能吃的物什,赶走试图爬围墙进城的太平军。全州军民在苦苦撑了十一天后,终于等到了预料中的结局。 6月3日,洪秀全等下令,在全州城墙下面挖开一条大隧道,埋进炸药,再在城外烧起一堆大湿柴,放起了原始的催泪弹,等把守兵熏得流眼泪的时候,引爆炸药。城墙被炸破两丈多,太平军从缺口冲进城内,攻占全州。刘长清、余万清很有眼福,有幸欣赏到新式破城夺城法,见证这一壮观的破城特写镜头。夺取了全州的太平军,总算为南王出了一口恶气!如果不是湘军鼻祖在蓑衣渡偷袭太平军,也许冯云山也逃过此劫。太平军攻破全州,虽然没有抓到开炮击伤南王的直接凶手,但刚刚到任的新知州曹燮培,没有来得及交割走人的老知州瑞麟,以及全州一干文臣武将兵士,共一千余人全部与城同亡。太平军在全州停留两天,于6月5日向北水陆并进。此时,太平军得船只两百余艘,计划顺湘而下,直出湖南。老幼妇女和辎重被安置在船中,顺江向北;太平军将士夹江护航,左右呼应。杨秀清指挥太平军顺湘江而下,的确是个省时省力的办法。出全州往北十余里是蓑衣渡,再往前向东北方向走五十里,过黄沙河,便可进入湖南境内。太平军开始攻击全州时,沿途除了黄沙渡约有数百清军把守,湖南的清兵早就被抽调到了广西。太平军只要出粤入湘,便可如入无人之境,轻取湖南州城,进而窥探长江一线。太平军带着对湖南的向往,沿着滔滔北流的湘江,迅速地充满信心地走进这片全新的神奇土地。时值湘江涨水季节,太平军顺风顺水,很快就到蓑衣渡。令杨秀清感到意外的是,只见江面上钉满了木桩,架满了参天古木,航道已被堵塞,船只无法通行。太平军正在纳闷之际,还没等他们搞清情况,更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只听枪炮声大作,又见河西滩头一队清兵,大呼小叫疯狂杀来。杨秀清大吃一惊,暗道:这是何方高人,如此阴险毒辣,在此凶猛之地设伏,岂不要置我等于死地?杨秀清遭遇的,的确是一位高人。他就是近代湘军的祖师爷--江忠源。


      6楼2015-10-30 21:27
      回复
        江忠源,湖南新宁人,生于1812年,比洪秀全大两岁。由于出身秀才家庭,童年的经历和考试经历与洪秀全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考试成绩比洪秀全要好很多。1837年,也就是洪秀全第三次参加广东省统考的那一年,江忠源参加了湖南统考,考中举人。考上举人的江忠源,以超越祖辈的智慧和光荣,满怀信心地来到北京,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从此,落榜生江忠源弃文从武,回家办起了团练,开始了军旅生涯。江忠源虽然文化成绩不算顶尖,可带兵打仗有一套。江忠源带兵有自己的特色,既注重思想教育,灌输忠孝礼义,宣扬尽忠报国,又注重战斗技术训练,强调实战能力。不到三年,这支部队便显示了自己的战斗力,1847年,也就是洪秀全创作拜上帝教理论的那段时间,江忠源带两百人配合清军轻松灭了雷再浩起义,升为署秀水知县,从此正式走上官场,步入体制。江忠源能打的名气,竟然传到赛尚阿的耳朵。赛中堂点名要江忠源赴广西,助他一臂之力。1851年7月,江忠源抵达广西,随后从团练中挑选五百人,赶赴广西,号称楚勇,在围困永安时获得过小胜。为扩大战果,江忠源再募一千人,连同原来五百人共计一千五百人因保卫桂林有功,升为同知。弃文从武的江忠源,尝到了带兵打仗的甜头,官越做越大,积极性越来越高。太平军从桂林转移后,江忠源尾追到全州城外。当各路清军都在城外扎营围困太平军时,江忠源却离开了全州。这让其他清将大惑不解,这小子开小差啊?江忠源并没有走得太远,他只往前走了十来里,停在了全州东北的一个渡口--蓑衣渡。江忠源细细打量蓑衣渡,只见两岸重峦叠嶂,树木参天,河流狭窄,江水湍急。正如鲁智深看到野猪林,江忠源喜上心头,不禁暗道:真是个险恶去处,打杀长毛,建功立业,正在此处!江忠源课外阅读积累的军事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他在江中密钉排桩,构筑木堰,堵塞河道。他见渡口西岸有一沙滩伸出江面,形似一把椎子,便将楚勇埋伏于此,同时架起大炮。江忠源布置好一切,就像一个狡猾而凶狠的猎人,挖好陷阱,磨快了刀,枪上了膛,屏气凝神,专等猎物前来自投罗网。果然,太平军不请自来,丝毫未加防范。三军统帅杨秀清,自顺利撤出桂林,攻下全州,难免有点骄傲,一骄傲就免不了犯错误,竟然忘记派出前哨侦察敌情。战事的进展尽在江忠源的安排之中! 1852年6月5日。江忠源望眼欲穿,终于看到太平军夹江而来,他按捺住心中的喜悦,沉着地下令--给我开炮!太平军仓促应战,显得有些慌乱。杨秀清虽感意外,但脑瓜子灵光,当即指挥太平军布防反击。


        7楼2015-10-30 21:27
        回复
          江忠源用炮火封锁了太平军北上航道,虽然是土炮,发射速度是慢点,程序也多点,可打个几十米远的小木船,效果立竿见影。太平军不能自己把脑袋伸过去,做江忠源的炮灰,又不能前去搬开障碍物,疏通航道。杨秀清当即指挥船队后退,集中停靠在江面,几百艘小船抱成团,居然形似航空母舰,成为一个水上营垒,还可以充当浮桥,沟通两岸兵将,协同作战。总不能晾在这儿打鱼吧?洪、杨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远离这位不知名的高人,才是出路。可问题是,军需可以不要,但是老弱妇孺总不能丢下不管吧,他们可都是随军将士的家人啊。洪、杨要想离开此地,必须挡住江忠源的一千多楚勇的进攻。杨秀清指挥太平军,迅速抢占东西两岸滩头,构筑阵地,安置大炮,切断江忠源的进攻线,确保大队安全。江忠源用大炮轰了一天后,第二天开始向太平军发起冲锋,双方来回较量了整整一天,各有伤亡,未分胜负。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清军追兵如果赶到,太平军将死无葬身之地!洪、杨必须抢在清军赶到之前,找到转移路线!前面江路已断,西路是强悍的江忠源部,都是死路;后路是全州,清军还在那儿等着,总不能来个回头一笑送货上门吧?只剩下东路方向了!东路其实没有路,蓑衣渡东岸是华黄山脉,山高林密,崎岖难行,充其量就是古时采药、现代旅游的小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小路也是条路。杨秀清经过侦察,又有从湖南投奔而来的天地会人员指路,得知从小路翻过山,可到湖南永州。天无绝人之路,条条小路通湖南。激战两昼夜后,杨秀清决定不陪江忠源死磕。 6月7日,杨秀清指挥太平军,一边顶住江忠源的进攻,一边焚毁船只,将老弱妇孺和主力部队撤到东岸,从小路翻山越岭,迂回进军永州。江忠源紧紧咬住太平军的后卫部队不放松,疯狂砍杀轰射,太平军死伤千人以上,这是自金田起义以来,除龙寮岭外,最惨重的一次失败了。


          8楼2015-10-30 21:28
          回复
            冯云山葬在哪里可有研究


            11楼2016-03-15 15:34
            收起回复
              1852年6月10日,太平军在广西全州蓑衣渡遭到湘勇江忠源部伏击,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于战斗中被炮丸打入肚腹,不幸阵亡,尸体秘埋在蓑衣渡西沙坡。太平军撤走后,有个被俘的战士周永兴供出冯云山的埋葬地。总兵和春立即派弁兵前往蓑衣渡西沙坡,“刨出贼尸,系用红绫包裹,当经即戮尸,将其首级并获犯周永兴解赴省城。”(《赛尚阿奏》)


              IP属地:湖南12楼2017-07-07 13:03
              回复
                有个信息,不知道真假。阳朔县葡萄镇枫木寨附近有冯云山的墓,全州死后,不管在城里还是在蓑衣渡被打死,准备带回老家埋葬,路过此地,感觉风水极佳,就埋在了这里。


                13楼2019-03-11 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