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初马龙派把黎巴嫩北部作为主要立足点之后,与逊尼派矛盾并受排挤1的其他派别如十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信徒,和部分波斯血统的穆斯林从波斯一带来到黎巴嫩,将南部山区当作他们的主要立足地。像北方马龙派融合当地的迦南人、阿拉马人一样,南方的十叶派信徒也进行着类似的同化过程,但主要在穆斯林之间进行。因为本地的迦南人、阿拉玛人均为基督徒,除少数留下外,大部分都北迁,与北方的基督教各派融合。南方的融合除阿拉伯人外还有波斯人,有资料表明,阿拉伯塔米姆部落的一支加入了这一融合,到11世纪中叶,南方的十叶派信徒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德鲁兹派,到本世纪初,他们与马龙派一起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两个主角。
"德鲁兹"一名来自一位波斯传道者,名叫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德鲁兹,他曾是法蒂玛朝第6任哈里发(996~1021)的助手。德鲁兹在穆斯林中首先提出尊崇统治者,缩小"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之间的差距,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认为真主有9至10个化身,而最好的一个是统治者本人,这与信奉7位伊玛目的伊斯玛仪派相似。
德鲁兹派在黎巴嫩的传播过程中,还先后融合了一些显赫的阿拉伯部落,如马尼人、伊尔斯兰人、琼希拉特人等。近200年来,琼希拉特人一直是德鲁兹派的首领。在1东征时期,德鲁兹派的势力扩展到舒夫山区和贝鲁特东南部。马立克时期,统治者杀害了大量非逊尼派穆斯林,其中包括德鲁兹派人,北方的马龙派乘机向南扩张,把势力一直扩张到德鲁兹的传统地区。
17世纪,德鲁兹派的派别斗争使马龙派势力进一步扩张。埃米尔法赫鲁丁时期(1590~1635)是德鲁兹派历史上的顶峰时期,统治的地域北起安塔基亚,南到巴勒斯坦的索夫德地区,德鲁兹派人的家园也因此扩展到卡尔麦勒山和加利利地区。1947年,那里有1.1万德鲁兹派人。
18世纪初,由于内部的盖斯派和也门派发生战争,使相当数量的德鲁兹派人从舒夫山区迁到了豪兰地区,在今叙利亚南部的德鲁兹山定居。这种迁徙活动在19世纪的教派斗争中发生得更多,如1860年德鲁兹派与马龙派进行战争期间,使德鲁兹山的人数多到足以成为德鲁兹派的第二聚居点。
"德鲁兹"一名来自一位波斯传道者,名叫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德鲁兹,他曾是法蒂玛朝第6任哈里发(996~1021)的助手。德鲁兹在穆斯林中首先提出尊崇统治者,缩小"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之间的差距,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认为真主有9至10个化身,而最好的一个是统治者本人,这与信奉7位伊玛目的伊斯玛仪派相似。
德鲁兹派在黎巴嫩的传播过程中,还先后融合了一些显赫的阿拉伯部落,如马尼人、伊尔斯兰人、琼希拉特人等。近200年来,琼希拉特人一直是德鲁兹派的首领。在1东征时期,德鲁兹派的势力扩展到舒夫山区和贝鲁特东南部。马立克时期,统治者杀害了大量非逊尼派穆斯林,其中包括德鲁兹派人,北方的马龙派乘机向南扩张,把势力一直扩张到德鲁兹的传统地区。
17世纪,德鲁兹派的派别斗争使马龙派势力进一步扩张。埃米尔法赫鲁丁时期(1590~1635)是德鲁兹派历史上的顶峰时期,统治的地域北起安塔基亚,南到巴勒斯坦的索夫德地区,德鲁兹派人的家园也因此扩展到卡尔麦勒山和加利利地区。1947年,那里有1.1万德鲁兹派人。
18世纪初,由于内部的盖斯派和也门派发生战争,使相当数量的德鲁兹派人从舒夫山区迁到了豪兰地区,在今叙利亚南部的德鲁兹山定居。这种迁徙活动在19世纪的教派斗争中发生得更多,如1860年德鲁兹派与马龙派进行战争期间,使德鲁兹山的人数多到足以成为德鲁兹派的第二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