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吧 关注:155,859贴子:835,568
  • 10回复贴,共1

铁血郡王郭昕: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9-11-07 15:22回复
    世人皆知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却不知子仪公家族还有一位铁血郡王,那就是子仪公之侄郭昕,唐德宗时爵封武威郡王,官拜安西大都护兼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左仆射(正宰相)。
    郭昕,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唐肃宗末年至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不断侵入大唐西部边疆,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IP属地:江苏2楼2019-11-07 15: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安西都护府是一个充满了骄傲与荣光的名词,作为唐帝国西垂的国之利刃,巅峰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在长驻兵力只有两万多人得情况下,便能威慑西域四百余国,且一直保持进攻态势,还多次跨过葱岭远征,与阿拉伯帝国等决战中亚,彼时的中华武功之盛,可谓亘古未有。


      IP属地:江苏3楼2019-11-07 15:25
      回复
        当郭昕来到安西从军时,他还是一位满怀热望的毛头青年,盼着在大唐最精锐的安西军里开疆拓土。不想晴天霹雳,安史之乱骤起,国难肆虐中原,一批批的安西精兵,也不得不调转东向,奔赴国难。接到命令后,最先有三支军队驰援唐肃宗: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的7000精兵;骠骑大将军李嗣业的5000精兵;左右金吾卫将军马磷的3000精兵,共计15000名的西域将士参与平叛!
        郭昕,却奉命留下坚守,成了万余安西留守部队的一员!


        IP属地:江苏4楼2019-11-07 15:25
        回复
          西北驻军的内调对唐朝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西北驻军的回调,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也使唐朝在西北的防御力大为削弱。吐蕃对河西走廊本觊觎许久,只是无奈唐朝长期屯驻重兵防守河西走廊,才无法得手。


          IP属地:江苏5楼2019-11-07 15:25
          回复
            此时唐朝将河西走廊与驻防西域的守军调回平叛,对吐蕃而言简直天赐良机,于是吐蕃趁机出兵,攻下河西走廊。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唐朝在丢掉了沟通本土与西域的河西走廊后,却依然控制着更为遥远的西域。只是此时的西域,在吐蕃的步步蚕食下,只剩安西四镇与北庭两地,更因河西走廊的沦陷,早已和李唐中央失去了联系,成为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


            IP属地:江苏6楼2019-11-07 15:26
            回复
              据记载,郭昕曾这样对前去的士兵交待:“兄弟们,你们这次的任务非常重要,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诉朝廷和那些官员们,我们所有的将士们还活着,都在龟兹这里,没有战死和退缩,更没有投降。河西一直被我们守着,整个安西也在我们手上,没有丢失。”
              唐宪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暴雪漫天的冬天,是大唐王朝西域戍边史上,最为悲壮的时刻!
              安西都护府最后一支残兵,孤守在龟兹的军堡上,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弹尽粮绝。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慨然拔剑高呼,震天的喊杀声里,面黄肌瘦的唐兵们手持兵器,与登上城头的吐蕃军进行了最后的浴血肉搏,全数壮烈殉难,无一人投降!


              IP属地:江苏8楼2019-11-07 15:26
              回复

                郭昕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代郡王陨落大漠!
                将军埋骨地,千载气犹雄。大漠山苍莽,长天夜暝濛。残碑虫伏草,故冢鹤惊风。毅魄归来日,秋飞万丈虹。


                IP属地:江苏9楼2019-11-07 15:2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附安史之乱早期形势图


                  IP属地:江苏10楼2019-11-07 15: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