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说道,开普勒莫名其妙地直接把太阳安放在行星椭圆轨道焦点上,导致了基于观测的天文科学陷入了混乱的伪科学中,星球大战正式揭开序幕。
奇怪的是,开普勒抛出这个明显夹杂了主观想像的定律,遇到的不是质疑,而是全体科学家采纳,建立起一种匪夷所思的认识:所有行星都在太空中围绕着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
虽然跳过了质疑,科学家们还是得解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行星会围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于是牛顿在笛卡尔的基础上,第一次给出超距作用的解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得到了普遍认可。
这一次,质疑牛顿的不是科学界,而是一位年轻的神学家本特利:如果宇宙中空空如也,星体之间又会彼此吸引,那么为什么这些星体没有坍缩到一起?这便是“本特利悖论”,如果将这个悖论进一步推演,问题更加严重:假如宇宙是无穷大的,其中的星体必然是无穷多的,则星体之间的引力总和必然也是无穷大(同时也是可以远距离相互影响的),可是这股无穷大的引力为什么没有把星体扯碎呢?
牛顿虽然说:至于引力的原因,我不打算假装知道。但最终,牛顿为开普勒开辟的伪科学学说找到了解决之道:我们规定如此!(牛顿认为引力乃是“天生如此”,或者说,在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引力便已经如此了——星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使得星体恰好不被引力撕碎)
规定如此的理念,再一次被科学界接受,从此,天文物理踏上了一去不返的伪科学之路。万有引力学说的第一站,便是开创了星球说,诞生了星球。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万有引力定律决定的,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质量,星体之间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引力,于是,超大质量的天体陆续出台。太阳质量:1.989×10^30 千克,北极星:太阳质量的4.5倍,等等。
推演到这里,正常的逻辑必然是:这,符合事实吗?然而,刹不住车的科学界又一次回避了这个问题,再次规定:虽然我们无法称量,但这就是事实。
从此,数学摇身一变成了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