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ir Alonne(来自豆瓣)
来源:网页链接
齐泽克有云:重要的不是幻象之后的真实,而是幻象之中的真实。
本文意图达成两个目的:反对任何试图揭穿幻象后真实的努力,因为它是徒劳的;证明在看似不可捉摸的幻象之中,恰恰是人类普遍的精神形式。
本文泄底,未读勿看。
一、方法论
从书评区(无论是长评还是短评)中可以轻易地看出,不接受“神”这一设定的读者是相当多的,这大概是由于本书是作为推理小说被阅读的缘故。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无论推理小说如何被宣称为一种做题家式畸形文学,它都首先是小说。重要的不是现实的逻辑,虚渊玄在《沙耶之歌》一开头的那种犬儒式观点正是恰当的态度——“小说只要好看就行了”。换言之,小说中不存在某种绝对得到担保的现实逻辑(这也正是它有趣的地方),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幻象之中的真实”,是小说如何结构我们的认知现实的。
这就是麻耶从《有翼之暗》开始的全部把戏,先对事件进行设定,侦探是侦探、杀人案有诡计、各种各样的人围绕着案件活动起来……就这样,如同其他千千万万的小说一样,他构造了我们的认知现实,他的出色之处在于他那著名的崩坏手法——在某个点位上,用某种合情合理的真相将上述现实彻底崩解掉,随之而来的就是彻底的失控和混沌之感。
换言之,麻耶的创作依赖于两样东西,一者是“邻人的深渊”、一者是“死亡驱力的大举入侵”。
所谓邻人的深渊,即是对他者的绝对含糊不清带来的不可理解性。在麻耶的作品中,人人都可以是这个在百分之九十篇幅里和蔼可亲、但在最后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一内容里显露狰狞面目、身怀可怕秘密的绝对他者。而在百分之九十处刚刚被视为这样的邻人的角色,在百分之一篇幅处反而被神的力量洗白,这样的极端变化甚至可以出现在疼爱主角的最亲近父母身上,这就是邻人,我们绝对无法真正确认的他者。
而什么是死亡驱力呢?死亡驱力和人的死亡毫无关系,它指的是符号体系的死亡,即现实的死亡。通过用符号体系(即语言,例如当我们称金块为金子时,我们不仅是赋予了它名字,更是赋予了它一系列社会意义,无数这样的语言带来的社会意义构成了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分割、压制实在界(真实),我们得到了现实。例如,在小说的最开始处,主角有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和班里的同学玩少年侦探团,有一个大亲友,有暗恋的对象,也有关于杀猫犯人的传说……从这里头我们体会到的现实完全是一个正常的、没有任何创伤性可言的现实。而在结尾,暗恋对象和自己恋童癖的母亲搞百合,亲友被上述二人杀死,自己和朋友们从头被骗到尾,自己是父母领养的,血腥事件一桩接一桩……很容易看到,主角的现实此时已经彻底为在小说开头尚且被压抑着的真实界入侵,现实崩坏到了毫无现实感的地步就成了真实,这就是死亡驱力的大举入侵。
在《有翼之暗》中,死亡驱力入侵、破坏了读者的认知现实;在《独眼少女》(这本不太崩坏)和本书中,则体现为书中人物和读者都不得不经历这种痛苦的崩坏。令死亡驱力的大举入侵成为可能的,正是邻人的深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这样的思路去思考本书?
二、认识论
像豆油 @Lawrence Lee 这样的读者显然忽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
第一,让我们设想,假如真相真如这位豆油所说,而麻耶也留下了充足的证据以致于这位豆油的解答能够说服每个读者,请问这本小说还会这样出人意表、大受好评吗?不难发现,宣称什么现实逻辑学高于小说设定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手法,按照这种逻辑,任何一部奇幻小说的结尾都应该写明这不过是某个中二少年的一场梦。而宣称小说情节的表象(小满之死)就是其本质(巧合),和宣称麻耶并没有给出真相的完整线索因此真相是不可知的,都没有抓住重点。在我们面对文本时,我们必须明白文本不是彻底外在于我们的,我们的反应已经被麻耶考虑在内,因此我们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要比科学认识论分析更符合小说真正的真相。
第二,对A(不敬神)和B(发烧)的绝对无关的确信,对人类自身主观意识之于现实过程的无关紧要的确信,不正和最无知的傲慢自大是一枚硬币之两面吗?在绝对的人类至上的傲慢那里,人类拥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而在绝对的谦虚、宣称自己绝对无关紧要的想法那里,人类的客观性得到了毫无道理的保证,仿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我们超脱一切看破本质。只要看看这位豆油举的例子就够了——他认为量子物理中人类主观观测影响现象是一种认识不确切的表现,可事实就是,你要观测就会导致对自然进程的干预,因为在微观领域光子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换言之,这种对人类后天规定绝对无关紧要的确信,仍然忽略了真实情况——人类自来就是内在于他要认知的那个体系的,在科学上来说是自然,在小说中则是凶杀案中相关者的主体间性(人际关系)。
作者:Sir Alonne(来自豆瓣)
来源:网页链接
齐泽克有云:重要的不是幻象之后的真实,而是幻象之中的真实。
本文意图达成两个目的:反对任何试图揭穿幻象后真实的努力,因为它是徒劳的;证明在看似不可捉摸的幻象之中,恰恰是人类普遍的精神形式。
本文泄底,未读勿看。
一、方法论
从书评区(无论是长评还是短评)中可以轻易地看出,不接受“神”这一设定的读者是相当多的,这大概是由于本书是作为推理小说被阅读的缘故。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无论推理小说如何被宣称为一种做题家式畸形文学,它都首先是小说。重要的不是现实的逻辑,虚渊玄在《沙耶之歌》一开头的那种犬儒式观点正是恰当的态度——“小说只要好看就行了”。换言之,小说中不存在某种绝对得到担保的现实逻辑(这也正是它有趣的地方),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幻象之中的真实”,是小说如何结构我们的认知现实的。
这就是麻耶从《有翼之暗》开始的全部把戏,先对事件进行设定,侦探是侦探、杀人案有诡计、各种各样的人围绕着案件活动起来……就这样,如同其他千千万万的小说一样,他构造了我们的认知现实,他的出色之处在于他那著名的崩坏手法——在某个点位上,用某种合情合理的真相将上述现实彻底崩解掉,随之而来的就是彻底的失控和混沌之感。
换言之,麻耶的创作依赖于两样东西,一者是“邻人的深渊”、一者是“死亡驱力的大举入侵”。
所谓邻人的深渊,即是对他者的绝对含糊不清带来的不可理解性。在麻耶的作品中,人人都可以是这个在百分之九十篇幅里和蔼可亲、但在最后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一内容里显露狰狞面目、身怀可怕秘密的绝对他者。而在百分之九十处刚刚被视为这样的邻人的角色,在百分之一篇幅处反而被神的力量洗白,这样的极端变化甚至可以出现在疼爱主角的最亲近父母身上,这就是邻人,我们绝对无法真正确认的他者。
而什么是死亡驱力呢?死亡驱力和人的死亡毫无关系,它指的是符号体系的死亡,即现实的死亡。通过用符号体系(即语言,例如当我们称金块为金子时,我们不仅是赋予了它名字,更是赋予了它一系列社会意义,无数这样的语言带来的社会意义构成了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分割、压制实在界(真实),我们得到了现实。例如,在小说的最开始处,主角有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和班里的同学玩少年侦探团,有一个大亲友,有暗恋的对象,也有关于杀猫犯人的传说……从这里头我们体会到的现实完全是一个正常的、没有任何创伤性可言的现实。而在结尾,暗恋对象和自己恋童癖的母亲搞百合,亲友被上述二人杀死,自己和朋友们从头被骗到尾,自己是父母领养的,血腥事件一桩接一桩……很容易看到,主角的现实此时已经彻底为在小说开头尚且被压抑着的真实界入侵,现实崩坏到了毫无现实感的地步就成了真实,这就是死亡驱力的大举入侵。
在《有翼之暗》中,死亡驱力入侵、破坏了读者的认知现实;在《独眼少女》(这本不太崩坏)和本书中,则体现为书中人物和读者都不得不经历这种痛苦的崩坏。令死亡驱力的大举入侵成为可能的,正是邻人的深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这样的思路去思考本书?
二、认识论
像豆油 @Lawrence Lee 这样的读者显然忽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
第一,让我们设想,假如真相真如这位豆油所说,而麻耶也留下了充足的证据以致于这位豆油的解答能够说服每个读者,请问这本小说还会这样出人意表、大受好评吗?不难发现,宣称什么现实逻辑学高于小说设定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手法,按照这种逻辑,任何一部奇幻小说的结尾都应该写明这不过是某个中二少年的一场梦。而宣称小说情节的表象(小满之死)就是其本质(巧合),和宣称麻耶并没有给出真相的完整线索因此真相是不可知的,都没有抓住重点。在我们面对文本时,我们必须明白文本不是彻底外在于我们的,我们的反应已经被麻耶考虑在内,因此我们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要比科学认识论分析更符合小说真正的真相。
第二,对A(不敬神)和B(发烧)的绝对无关的确信,对人类自身主观意识之于现实过程的无关紧要的确信,不正和最无知的傲慢自大是一枚硬币之两面吗?在绝对的人类至上的傲慢那里,人类拥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而在绝对的谦虚、宣称自己绝对无关紧要的想法那里,人类的客观性得到了毫无道理的保证,仿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我们超脱一切看破本质。只要看看这位豆油举的例子就够了——他认为量子物理中人类主观观测影响现象是一种认识不确切的表现,可事实就是,你要观测就会导致对自然进程的干预,因为在微观领域光子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换言之,这种对人类后天规定绝对无关紧要的确信,仍然忽略了真实情况——人类自来就是内在于他要认知的那个体系的,在科学上来说是自然,在小说中则是凶杀案中相关者的主体间性(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