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4,227贴子:320,536

【搬运】正名、裁断与统系:东汉经学一统大势中的许慎经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汉经学相关的,有提到《白虎通》《说文》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13 17:15回复
    摘要:许慎是东汉经学一统大势中的关键人物。作为东汉经学的坐标,《白虎通》是来自庙堂的经学一统,代表了以今文经学为主体的通学形态,体现为声训正名、经说裁断、天人统系三个层面的经学工作。《五经异义》承续了《白虎通》的一统方向,裁定经说、融通今古,代表了来自儒林的、基于古文经学的经学一统。《说文解字》继之而作,与《白虎通》全面呼应,代表了许慎经学的完备形态。它自形训以经学正名、据汉字以裁断经说,通过汉字系统构建天地人秩序,体现出许慎融通小学、经学的宏阔格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13 17:16
    回复
      如何重建经学的统一性,这是东汉经学面对的根本问题。西汉宣、元以降,随着博士章句与经今古文之争的兴起,各家经说异端蜂出,出现了分裂、混乱与纷争的经学局面。针对这一危机,刘歆秉承刘向之通学格局,以旷世之才建立贯通天人古今的经学体系,试图重新实现经学一统。随着王莽的迅速垮台,刘歆的经学殿堂亦灰飞烟灭。尽管如此,其经学仍深刻影响了东汉经学的整体方向。东汉王朝提倡通经之学,大力推行统一经学的文化政策,形成了尚通务博的庙堂学风。东汉学者删减章句、提倡通学,不断突破博士家法的垄断,涌现出一大批贯通群经、兼赅今古的博学之士,为经学一统奠定了学术基础。根据传统的经学史叙事,郑玄完成了经学一统,具有截断众流的历史地位。事实上,郑玄与东汉经学渊源甚深,他是经学一统的延续者与集成者,而不是由分裂到统一的扭转者。在郑玄之前,无论贾逵、马融还是许慎、何休,都可以纳入经学一统的整体脉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3 17:16
      回复
        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中,许慎是一个至为关键的人物。清代以来,学者对许慎经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清人对《五经异义》(后简称《异义》)辑佚、疏证,以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最为卓著。在此基础上,今人探讨了《异义》的学术特点、经学流别与政治内涵。另一方面,清人从小学角度发掘《说文解字》(后简称《说文》)与五经的释义关联,集中考察《说文》“引经”中的经学派别与字用现象,约有四十余家著作传世。在现代学术史上,马宗霍、黄永武等学者全面推进了《说文》“引经”之学,将其与《说文》编纂规律相结合。尽管前人取得了丰硕成果,许慎经学的研究仍有充分的拓展空间:首先,对《异义》的探讨侧重于经今古文之争,相对忽略了它与《白虎通》在重建经学一统上的学术共性。其次,《说文》经学研究集中在“书证”与“引经”层面,对《说文》经学整体理路的把握有所不足。最后,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异义》与《说文》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对二者之间的经学关联也缺乏融会贯通式的阐发。正因如此,本文旨在东汉经学的一统趋势中,以《白虎通》为历史坐标,对《异义》与《说文》进行贯通考察,由此深入把握许慎经学的理路、特质与历史意义,推动两汉经学史研究的新发展。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3 17:16
        回复
          一、经学的坐标:《白虎通》与许慎经学
          探讨许慎的经学,要从《异义》与《白虎通》的经学渊源说起。无论学派差异还是追求经学一统的共性,《白虎通》都是理解许慎经学的关键坐标。关于白虎观会议的目的以及《白虎通》的性质,学者立足经今古文之争的角度,多数认为《白虎通》是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少数认为它倾向于古文经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今古文经学的会通之作【1】。其中郜积意的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今古文之争并非白虎观会议的主要议题,而是通过引入古文经说“为师法间的分歧提供一种来自章句之外的解决途径,它展示着东汉经学欲寻求突破章句之弊的调整姿态”【2】。我们认为,《白虎通》不是今古文之争的产物,而是东汉王朝敉平师法章句带来的经学分裂,自通学以重建经学一统的中心环节。章句本为注经之体例,根据钱穆、戴君仁、林庆彰等学者的研究,汉儒想要立为博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说体系来应对论难,由此发展出日益繁琐的章句之学,极大地强化了博士经学门户。西汉后期以来,繁琐章句与经说异义导致了经学的分裂危机,想要重建经学一统,必须删减章句、裁断异义,突破博士门户以提倡通学,这是东汉经学政策的基本导向。光武帝招揽博学之士,于中元元年(56)下诏删减章句;汉明帝永平元年(58),樊儵再度建议删减章句,“以谶记正五经异说”【3】。樊鯈为《公羊》学者,可见今文经学亦采取了删减章句的态度,与古文经学的一贯立场相合。建初四年(79),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即承光武、明帝之经学政策而来。《使诸儒共正经义诏》曰: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13 17:17
          回复
            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鯈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后汉书·章帝纪》)【4】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13 17:17
            收起回复
              这份诏书具有三重内涵:首先,章帝回顾了武帝、宣帝以来博士制度的沿革,强调“尊广道艺”的经学政策。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不仅鼓励专经之学的独立发展,更在整体上建立起囊括群经的通学格局。宣帝增立博士,对各家师法兼收并蓄,亦遵循这一原则。到了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也采取“增而不废”的经学态度,故哀帝认为其“欲广道术”而不是“非毁先帝所立”【5】。这种“扶进微学,尊广道艺”的政策方向,体现出两汉博士制度内在的通学精神,与西汉后期的博士门户形成了鲜明差异。以今律古,这就像只有充分增设一级学科,才能更好地建设“综合性大学”一样。白虎观会议的参加者以今文为主,兼及古文。如丁鸿、桓郁为今文《尚书》学,鲁恭、魏应为鲁《诗》学,杨终、李育、楼望为《公羊》学,贾逵、班固为古文经学而兼通群经,正是这种通学格局的体现。其次,博士门户与繁琐章句互为表里,想要突破门户、鼓励通学,必须对章句之学进行删削、改造,这也是光武帝、明帝以来一贯的经学政策。参加白虎观会议的学者,无论今文、古文,皆有自觉的“反章句”意识。作为会议的倡议者,杨终对章句的态度尤为激烈。“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6】重建经学“大体”是白虎观会议的主要动机,大体、大义与章句的对立,更是通学与专经的基本区别。杨终为今文学者,因事系狱,班固、贾逵以其“深晓《春秋》,学多异闻”上表请之,出狱后即参加白虎观会议,尤可见今古文经学在“减省章句”上的联合之势。最后,博士门户导致经说歧异,想要统一经学必须要对其加以裁定,这是“使诸儒共正经义”的用意所在。在白虎观会议上,魏应承制提问,诸儒围绕五经异同展开辩论,得出结论后由淳于恭覆奏,再由章帝亲自定论,体现出经说裁断的权威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13 17:17
              回复
                提倡通学、删减章句、裁断经说,它们共同构成了白虎观会议统一经学的核心主题。自通学而言,《白虎通》广引群经,包括《诗》类69条、《尚书》及传84条、《礼》类174条、《易》类23条、《春秋》经传108条、《论语》63条、《孝经》9条、《尔雅》2条,各类纬书33条【7】。这种广引经纬、不拘一家的格局,体现出典型的通学气象。在此基础上,它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正名、裁断与统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13 17:18
                回复
                  首先,《白虎通》以声训为主要方式,对以礼乐制度为主体的政治概念进行正名说解。先秦以来的正名思想对中国训诂学影响深远,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声训对名实关系的解释不仅揭示语言意义上的命名理据,更在义理层面展现名实结合的必然性,由此建构博大缜密的“名”的秩序。在两汉经学中,董仲舒将正名与天道、大义融会贯通,认为这是《春秋》学的重要方法。“名者,大理之首章也……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8】通过这一系列阐释,正名成为建构经学秩序的起点。《春秋繁露》以“民之所往”解释“王”道,以“不失其群”解释“君”道,以“事”解“士”,以“瞑”解“民”,都是典型的义理声训。《白虎通》是两汉声训的集大成者,全面吸收了西汉以来的义理声训,并根据阴阳五行体系对其加以遴选、改造。“《白虎通》一书有声训363条,涉及典章制度、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这些声训大部分不符合音近义通的规律,而是以声音为手段阐述义理,即义理声训。”【9】声训是《白虎通》说解经义的起点,以此实现了系统性的经学正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13 17:18
                  回复
                    其次,《白虎通》对各家经说异义加以裁断,以今文经说为主,兼采古文。自石渠会议以来,经说歧异成为两汉经学统一的严重障碍。根据《异义》记载,《白虎通》中“天子爵称”“社稷名实”“天子三公”“诸侯继世”“圣人无父”“四时之天”“天子亲迎”“天子驾数”“五脏”“九族”等命题,在今古文经学之间以及今文经学内部都有不同观点。这些差异在《白虎通》中并未体现,这正是经学裁断的结果。根据《白虎通》的体例,首先对不同的经学命题进行设问,然后声训正名、给出定解,继而广引群经以为证明。由于章帝亲自裁断,这让《白虎通》具有了高度的权威性,它既不罗列各家经说,更不泥于某家之论,而是采取“定则定矣”的编写模式,体现出统一异义的经学气魄。此外,《白虎通》中多引纬书为证,亦反映出“以谶记正五经异说”的时代风气。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13 17:18
                    回复
                      最后,在正名与裁断的过程中,《白虎通》建构起庞大的天人体系,将董仲舒以来的天人之道发挥至极。在两汉经学史上,董仲舒把对大道的探求拓展到天人古今的宏阔视域,只有建立起贯通天人、囊括古今的经学秩序,才算彻底把握了“道”之所在。自此以来,“汉道”的关键在于天人秩序,无论是“承天序、惟稽古”的国家意识形态,还是从刘向、刘歆到许慎、郑玄的两汉通学,都与这一经学模式密不可分。《白虎通》亦不例外,诸儒依据阴阳五行之理,参之以谶纬之义,将天干、地支、律吕、四季、五方、五声、五帝、五神、五精、十二月、八音、五性、五脏、五色、五候、五府、六情、五谏、五瑞、五祀、五臭、五经等类比统合,展现出集大成式的天人秩序。正如任继愈所言:“经学是一个时代思潮。如果说董仲舒是这个思潮的起点,《白虎通》则是这个思潮的顶峰。”【10】基于阴阳五行的天人之道始终位于两汉思想的中心地带,这是《白虎通》构建经学一统的根本理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0-13 17:19
                      回复
                        正名、裁断与统系三个层面紧密相扣,汇聚为《白虎通》提倡通学、重建一统的经学方向,这是章帝推行的经学统一运动的中心环节。白虎观会议之后,章帝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亦予以重用,这是对“扶进微学,尊广道艺”的进一步落实。元和年间,章帝欲统一礼乐制度,命曹褒统领其事,“次序礼事,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11】。惜天不假年,章帝不久去世,这一构想未能实现。从光武、明帝的提倡通学,到章帝开启的经学统一运动,东汉王朝的经学政策连贯不息,奠定了经学一统的整体方向。与此同时,这种“经学大会”的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白虎通》统一经学的努力并未实现。究其原因,约有三端:其一,《白虎通》虽然建立起庞大的经学体系,但成书仓促,多有混乱杂糅之处,难免会引发新的争论。其二,经学的统一不仅依靠权威裁断,更需要深入有效的学术论证。作为章帝亲裁的产物,《白虎通》忽略了具体的经学论辩,对各家观点不加引述便直接给出标准经说。在东汉民间经学特别是古文经学兴盛的背景下,来自庙堂的强势裁断未必能获得充分的学术认同。其三,在经学史上,经学一统的重建往往伴随着核心经典的转移与阐释,为重建经学秩序提供新的依据;刘歆转向《周易》中心,郑玄转向《周礼》中心,都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白虎通》缺乏这样一个深刻的过程,也就难以实现对经学异义的彻底整合。在白虎观会议之后,东汉经学依旧聚讼纷纭。可以说,这是一次“夭折”了的经学统一,它自上而下地推动了东汉的通学风气,但并未实现经学一统的历史任务。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0-13 17:19
                        回复
                          尽管如此,《白虎通》对许慎经学的影响仍然至为深远。无论《异义》中的经学裁断,还是《说文》中的形训正名、以字正经,亦或是许慎建构贯通天地人的经学秩序,都有《白虎通》挥之不去的影子。许慎经学固然有以民间古文经学挑战庙堂今文经学的一面,但他对重建经学一统的孜孜追求,更与后者形成了深刻的历史共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0-13 17:19
                          回复
                            二、一统的雄心:《五经异义》的经学特点
                            《异义》为许慎早年所作,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经学著作。《异义》与《白虎通》一脉相承,白虎观会议举办于章帝建初四年(79),《异义》的成书时间说法不一,如陶方琦认为它作于建初四年【12】,高明认为它作于建初四年至建初八年(83)之间【13】,诸可宝认为它作于章帝章和二年(88)【14】,张震泽认为它作于安帝永初五年(111)【15】,程元敏认为它作于安帝建光元年(121)【16】。无论如何,二者相隔至多不过四十余年。作为东汉经学的中心事件,白虎观会议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这场大会汇聚了贾逵、李育、班固等第一流的经学大师,并由天子亲自裁定,在中国历史上都难以找到类似规模的经学活动。会议召开不久,许慎即从贾逵求学,作为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很难不受到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事件的影响。根据《隋书·经籍志》的分类,汉代经学有两种基本类型——五经总义与分经注解,《白虎通》与《异义》皆为前者。许慎受学于贾逵,为马融所推重,贾、马二人皆遍注群经,许慎则选择撰写五经总义而未有经注之作,足见《白虎通》对其影响之深。令人深思的是,面对《白虎通》的庙堂权威,许慎并没有太多地追随与迎合。《异义》既是对《白虎通》的经学挑战,更是基于古文经学的、重建经学一统的新尝试。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0-13 17:19
                            回复
                              自挑战而言,《异义》的体例、内容和《白虎通》皆有不同,具有鲜明的民间古文经学特点。例如: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白虎通》)【17】
                              天子有爵不?《易》孟、京说,《易》有君人五号:帝,天称,一也;王,美称,二也;天子,爵号,三也;大君者,兴盛行异,四也;大人者,圣人德备,五也。是天子有爵。古《周礼》说,天子无爵,同号于天,何爵之有?谨案:《春秋左氏》云:“施于夷狄称天子,施于诸夏称天王,施于京师称王。”知天子非爵称,从古《周礼》义。(《异义》)【18】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0-13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