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吧
关注: 333 贴子: 1,883

随处体认天理,六字千圣同行。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2
    信息时报讯(记者 陈诗颖 通讯员 廖晓键)为积极推动岭南心学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4月15日,第三届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 据了解,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属于省一级人文社科类学术团体,自2014年3月成立以来,在文献整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宣传普及、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次获得全国儒学社团优秀学会称号。 下一步,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将重点推进
    zhanpar 8-31
  • 0
    被神话和自然缠绕的西樵山的另一个标签是“理学”。南海西樵山在明代中期出现的“三公四院”,即由湛若水、霍韬和方献夫等著名的岭南理学大师创办的大科书院、云谷书院、石泉书院和四峰书院。陈献章讲“静坐中养出端倪”,即从直觉去意会世界万物之道;而他的学生湛若水更提倡用实践去体认世界,与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有异曲同工之妙。霍韬和方献夫更进一步,力行经世致用,积极参与嘉靖初年“大礼仪”事件,其后又借此在民间
    zhanpar 4-3
  • 0
    梁德林 湛若水奉使离京时,好友李东阳及翰林院同僚纷纷作诗送行,多达39首。大儒王阳明也写了散文《别湛甘泉序》及诗歌《别湛甘泉二首》相赠,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别湛甘泉二首》其二曰:“我心忧以伤,君去阻且长。一别岂得已,母老思所将。奉命危难际,流俗反猜量。黄鹄万里逝,岂伊为稻梁。栋火及毛羽,燕雀犹栖堂。跳梁多不测,君行戒前途。达命谅何滞,将母能忘虞。”可见湛若水此行不仅路途艰难,还受到“流俗”的无端“猜
    zhanpar 8-25
  • 0
    明代学者和宋儒厘然独立,自成系统,自陈白沙始。宋人欢喜著书,并且有“语录”之类。陈白沙认著书为无谓,生平只有诗和序跋之类。他的性质,也和别人不同。初时在阳春坛静坐三年,后来只是游山赋诗,弟子从学也只有跟他游山。陈生平所最佩服的,只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这些话。对于宋儒都不看重,就是明道也不甚推重。他自以为濂溪嫡派,终日无一时不乐的。白沙弟子湛若水,广东人,本“体认天理”一语,
    zhanpar 6-28
  • 3
    一、一见定交成挚友 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夏日的北京,40岁进士的湛甘泉从广东增城到京城就任翰林院庶吉士。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刑部主事、在吏部开堂讲学的王阳明。 王阳明当时只有34岁,但出生于官宦世家,兴趣广泛,在京为官已七年,开堂讲学也声名鹊起,别人看来可谓“目空千古”。湛甘泉却初入官场,仅在朝廷负责修史、著作、收藏图书的文化专门机构翰林院中当个相当于今日实习生的庶吉士。但他进士前是理学名家陈白沙的
    zhanpar 6-5
  • 0
    唐伯元(1540-1597),明潮州府澄海县苏湾都仙门里(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人.明代大儒,理学家,其进士出身,官至明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任尚宝司丞,吏部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等.崇奉程朱理学,反对王守仁的心学。唐伯元曾师从吕怀,继承湛若水的学术观点,并使之更具实践性,认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其一生著述十多部,但存世不多,以今存的《醉经楼集》为其主要代表作。 《明史》称唐伯
    zhanpar 4-23
  • 23
    “乐”是一种情感体验,不仅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获得和谐统一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美感体验与道德直觉为一的思维”。甘泉长达九十五岁的生命历程中,大半的时间是徜徉山水、隐居山林之中,自然之乐境的寻求带来的不仅是道德理性的成长,更是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充实与丰沛,个体生命意义的扩展。“乐”是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是美学与伦理合而为一,是当然与自然的统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之上的,
  • 3
    主要内容 作者以“解字”这个形式去探索心学的内涵。书中所解释的字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如道、德、心、性、理、种、善、恶、超、童等,它们又有着的丰富的心学元素。本书除了把作者多年来对心学的思考一一道来,还有如对心学与审美、心学与现代社会、心学与自然科学(量子力学)及心理学(如“三我”说)、心学与西方哲学(如笛卡尔、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心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有深入浅出的论述,还介绍小编的“不二非一”
    zhanpar 12-14
  • 23
    湛若水的古诗很多,在本贴不定期发一两首。
    zhanpar 2-1
  • 7
    在研究中西哲学过程中,我发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精神阶段之说与湛若水的“心性图”异曲同工。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
    杨帆wasd 6-10
  • 4
    要读《雍语》了,心性图还是很必要。网上的花了,自己弄一个。
  • 5
    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老子仍旧代表那随顺取容的亡国遗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了。老子的
  • 0
    陈白沙建江门钓台未为讲学的地方,后又把江门钓台当作衣钵传给湛甘泉,湛甘泉后来在家乡新塘的江边也建造了钓台以纪念老师。
    zhanpar 10-16
  • 8
    本月六日,增城实验中学举行了湛若水铜像揭幕仪式。我应协会要求,挑选并翻译了湛若水有代表性的名言,然后让人做成牌匾挂在学校的走廊柱子上。此二十句如下: 【原文】 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同一天地也,同一气也,同一心也。 【译文】 上下四方的空间,古今往来的时间,是同一个天地,同一个气,同一个心。 【原文】 心也者,一也。心不一,不可以为心。 【译文】 所谓心,是一。心不能精一,不可以作为心。 【原文】 夫道
  • 0
    洗桂奇,字奕倩,号少汾,一号秋白,南海人。湛若水弟子,官工部主事。
    zhanpar 3-25
  • 3
    王道(1476—1532)明学者、学官。字纯甫,号顺渠。武城(今属山东)人。正德进士。选庶吉士,改应天教授,后召为部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擢春坊左谕德。嘉靖十二年(1533)起南京祭酒,迁南京太常寺卿,升南京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掌国子监事。 王道初学王守仁,后师事湛若水。怀疑王守仁“致良知”说,认为“良知止是情之动,未动前头尚属疑”(《次阳明咏良知》)。批评王守仁“为学之道,剬求之心而已,是几执一而废百矣”(《
  • 0
    何迁(1501—1574),字益之,号吉阳。明代学者,历任户部主事、九江知府。曾以太常卿巡抚江西,学识渊博,喜谈性名之学。
    zhanpar 3-24
  • 0
    葛涧,字子东。其先为凤阳人,其父葛钦,官至江都,遂居于江都。葛钦嗜藏书,至涧益之万卷,江淮称积书者,无如葛氏。涧博学有名理,坐卧楼中,手一编
    zhanpar 3-23
  • 0
    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明代学者、教育家。吕柟受业于著名理学家薛瑄,学以穷理实践为主。 正德三年戊辰(1
    zhanpar 3-23
  • 0
    蔡羽(?~1541)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吴门十才子”之一。字九逵,因居江苏吴县洞庭西山,自号林屋山人,又称左虚子。乡试十四次皆落第
    zhanpar 2-8
  • 7
    今天,浙江余姚来的王巨明先生几人远道而来,我与几位族中长辈接待。王先生乃王阳明故乡的人,于余姚市档案局工作,其编委会编辑出版了《认识王阳明》
    zhanpar 11-2
  • 0
    《题甘泉居》: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 《书
    zhanpar 11-29
  • 3
    孟子论人皆有四端之心,“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心”显然代表主观性原则。“心”为道德心,同时亦为宇宙心(Cosmic mind),其精微奥妙之处,是很难为人理解的。但其实是根据孔子的“仁”转出的。陆王倒比较能契接这一面,故重主观性原则。人们常是易于先领悟客观性原则,是以程朱派,虽不直承孔孟,而在宋以下竟被认为是正统;而陆王一派,虽然是直承孔孟,而在宋以下却不被认为是正统。陆王承接孟子的心论,认为
  • 0
    甘泉曰: “故必推极其虚灵觉识之知,以贯彻无间于天下公共之物,斯为儒者之学。”著名学者陈来先生在其论文《儒家传统与公共知识分子》中也引用了这
    zhanpar 8-24
  • 1
    简介 中国明代湛若水的心学主旨、格物说,大意是说“人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要体会、实践自己心中的天理”。“随处体认天理”的“体认天理”取自南宋理学家李侗之说,“随处”是修正其老师陈白沙的“静胤坐”说所得。   “天理”有两层意思,一指总的自然法则,《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以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二指 “天理之性”,这是程朱理学的引申,指“仁、义、礼
    838525140 11-27
  • 0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统一”,对于各种不同以至相对立的事物,中国传统哲学以“合”来把两者统一起来,是为“合一”。所谓“合”,有实践、互相理解、互相作用的意思,“合一”就是人通过实践、与客体互相理解或事物通过互相作用统一起来。 中国最早的“合一”论是“天人合一”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信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认为远在尧舜时代就有其思想萌芽),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zhanpar 7-22
  • 0
    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新儒家共同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宣言”的内容是,“对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之基本认识及对其前途之展望,与今日中国及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及中国问题应取的方向,并附及我们对世界文化的期望。” “宣言”明确指出,“心性之学,正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亦是中国思想中之所以有天人合德之说之真正理由所在”,是中华文化的“内在之精神生活及宗教性形上性的超越
    zhanpar 7-14
  • 0
       许孚远(1535—1604),字孟中,号敬庵,德清县乌牛山麓人。许孚远早年受学于唐枢(湛若水的入室弟子),明末大儒刘宗周是他的学生。许孚
    zhanpar 5-9
  • 0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刘宗
    zhanpar 4-22
  • 0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
    zhanpar 11-15
  • 14
    内容提要:15世纪心学史表现为理学与心学的冲突与交锋,尤其是陈白沙和胡敬斋之间的学术分歧。在同门之间的学术分歧背后,隐藏着心学涌动的新潮流。白沙和敬斋分别从“终贯系统”和“横摄系统”发展康斋学,体现为高明心学与实在心学的不同诠释路径。从“心与理一”到“理与心一”,从主敬到主静,表现出崭新心学形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阳明心学的出场标志着程朱理学的暂时性终结。阳明心学由于海纳百川,直指心体和性体,体现
    zhanpar 8-24
  • 0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史家。 说王湛论学宗旨不同、平分天下学术,并不表示湛若水和王阳明的学术是对立的,正如《宋明理学》指出的,“弘治末年甘泉与阳明定交,甘泉对当时的阳明有相当大的影响,阳明亦始终视甘泉为他最亲密的友人”,“(甘泉)与阳明共同推进了当时的心学思潮,这一点是总所公认的。” 湛若水对“随处”的强调其实是对陈献章“静坐”的修正。湛若水说:“所谓
    zhanpar 7-26
  • 0
         湛菊生(1802~ 1876),原名茂兰,号谷山,艺名菊生,广州市增城县人。幼承家学,能文章,擅长绘画,尤工山水、人物。22岁中秀才,之后,因屡试失败,放弃参加科举考试,专攻榄核雕刻工艺。      增城盛产乌榄,湛菊生以榄核雕刻工艺品,影响很大,远近闻名。其作品“苏东坡游舫”(现藏增城县博物馆)据专家评议,认为是广东一宝。游舫前为船头,后为尾,中间为舱,舱中置一桌,桌上有3个杯,3人据案而
    zhanpar 6-22
  • 0
    甘泉学派,是明代中期以儒家学者湛若水为代表的一个思想流派,因湛若水号甘泉,故得名。      甘泉学派与又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派同时讲学,都属于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一派。但湛甘泉与王阳明在为学宗旨上有明显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标宗,湛甘泉则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参见本书“湛若水”条)。湛甘泉是白沙陈献章的弟子,为陈献章所赏识,但他认为陈献章强调“静坐”的修养方法有似于禅宗,对其师的学说也有
    cjko1 6-20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体认天理

目录: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