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吧
关注: 889 贴子: 5,492

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 !

  • 目录:
  • 社会事件及话题
  • 25
    机修刨工 笔者在1971年底从上海来西安风雷仪表厂报到后(进厂过程在“我在西安风雷仪表厂的往事之一”中有详细介绍),并没有直接被分配进车间工作,而是与和我同样情况进厂的共12名“青工”一起被指派到原长安县附近的某一个什么地方(已经记不清了)去“备战备荒为人民”,挖防空洞去了。在那工地上还有不少其他被抽调去的厂里的男女职工。 说是“青工”,要是按现在的标准只能算是“童工”,因为这12名“青工”中有至少有4名才16周
  • 5
    他乡?故乡? ——试探三线遗址保护与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刘洪浩 这是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对一位来自上海的三线建设者的采访实录,在讨论本文的话题之前,先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我就是也挺困惑自己的身份的,到底是四川人,还是上海人?因为我父母亲是上海人,我初中毕业之后,又回到上海生活,这样在两头都生活很长时间。我虽然是上海的身份证,上海的户口,可是生我长我的地方却是四川锦江厂,那里有我许多的记忆,也
  • 5
    我们一直有自己的聚集地,网络平台,大家可以拉一下我,我拉你们进来#三线建设#
  • 88
    三线建设,现在的年青人了解的不多,当年我们国家跟前苏联老大哥关糸恶化,国际形势紧张,美帝入侵越南,战火焼到了家门囗,中央决定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搞三线建设向内陆战略转移,提出山、散、洞、近山近水扎大营。我们是乙方,南征北战的铁军,甲方是111当时的一个筹备单位、也就是后来的7111厂,在当时的宣汉县胡家区、在建设一号车间时、我们一个女同事青年焊工师付当时不到20岁、江苏丹阳人、职工子弟一次意外被卷入卷
  • 1
    厚重的历史,几代人的记忆。
  • 44
    80年代上半页,我出生在山西侯马巍峨的中条山下一个叫做541-六分指(番号5432,国营汾水机械厂)的地方,这名字听起来让人很奇怪。是啊,这是中国一个渐渐被遗忘的角落。地方不是很大,却是军事要地,541总厂总指挥部、541总厂总医院、541总厂各分指、总后勤部2395医院、解放军3534 、3531军服厂、2304仓库都落户在这里,其他大大小小兵工厂还有好多家。我已经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那片山沟沟好多年了。 说起三线厂,这个词已经渐渐被国人淡忘了
    dt19860307 4-11
  • 4
    云南贵州天气不错 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房价便宜点 哪位朋友有相关信息提供?
  • 65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RuoPeQljNvXA1LsJGeGiig 原文作者:@jiazhen3021 洋县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厂,难以忘却的老家记忆! 六十年代,那个特殊年代,在洋县的山沟里,三线建设者们建起了这个鲜为人知的工厂——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厂,当地人都叫它307厂。在当地307厂可以说是最有名的,这里有家属区、食堂、学校、医院、商场、电影院、俱乐部、银行、邮局……甚至还建起了公园、游泳池!可谓是轰轰烈烈,世外桃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厂的大部分
    lwq910801 4-7
  • 7
    文纯祥曾任陕西省国防工办综合计划处处长、陕西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副主任。即便退休了十多年,他仍被单位返聘,编写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志。 在文纯祥的记忆中,陕西当年仅有的一些工业项目大多建设于“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期间,涉及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和轻工业,没有钢铁、能源工业,而且多数集中在关中地区的几个大城市。
  • 0
    我花了半个月时间跑遍了531兵工厂的所有分部,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百度,搜索龙辉记录时,13个分部我都拍了
    龙辉5533 3-14
  • 8
    739,1964年选址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县大庙乡。距离峨眉山脚古刹报国寺直线距离6公里。依靠科研人员、大学生、工人、解放军共同奋战努力,1970年初步建成。是我国首家拥有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企业。后来,乐山也因为峨眉半导体材料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成为了中国多晶硅黄埔军校。 1964年10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338室(硅材料研究室)及与之配套的人员、装置和职能管理部门内迁峨眉。定名:“冶金工业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第一研
  • 0
    本人十岁离开峨眉七三九厂,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现在回去已经看不出当年的布局了。有没有人有峨眉七三九厂的老照片,非常感谢。
  • 8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小三线军工企业的组建 北京的小三线军工厂大多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建立的。当时以沿海一带为一线,以云、贵、川、陕、甘、宁、青称为三线,一、三线之间的地带为二线。而一、二线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一九六二年以后,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形势,再三强调小三线建设,提出小三线建设要抓紧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一九六四年八月初美国在越南扩大了它的侵略越南战争。美第七舰
  • 47
    我是一名在贵州有机厂长大的三线子弟。在我小的时候,我很骄傲我生活在这里。那是大人们总很骄傲的说,我们是贵阳市最强的化工企业。2010年时,这个走过了45年的三线老厂似乎任然欣欣向荣,而在2021年,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 32
    原文地址:http://jianc525.blog.sohu.com/247884234.html 凌华机械厂,当年是国营军工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始建,直接归中央五级部管辖.第一任厂长是江厂长.当时在辽宁省也是有名的大型企业,把建昌也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下任厂长是谢厂长.董厂长.张厂长.九十年代末最后全部撤离。工厂黄了,设备撤了,厂房和职工家属的住宅没撤走,当时留下的有北山家属区,还有家属楼.排排的高楼依山就势,逶逶迤迤,从山口一直延伸至山谷深处...... 其间有招待所和招待所锅炉房.
  • 21
    山西运城绛县沸泉沟3543工厂(1968——1988年),位于县城北部,与临汾曲沃相邻,地理位置偏僻,系总后勤部直属企业化工厂,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生产军需服装,一九九一年转移至河北省涿州市开发区。
  • 10
    5143厂,河南向东机械厂,虽然已经破产十几年了,但是如今又换发了新活力。
  • 4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以下简称二十七所),1967年始建于陕西凤县,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组建的外弹道测量系统工程研究所。现有在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0余人,总部及全军各类国家级技术专业组专家40余人。   担当国责,铸以利剑。多年来,二十七所担负国家神圣使命,成功参与了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预警机”、“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任务的研制,并发挥关键作用,
    zbh_jt 11-14
  • 36
    2013年5月的一天,我因工作关系再次来到宁夏银川,来到贺兰山。在向导的带领下,进入了石嘴山市西南部贺兰山东侧大水沟口和贺兰山深处的沟内,十分惊讶看到了一个已经废弃、但颇具规模的人类大型活动废墟。该处多数建筑已经被拆除,断垣残壁,完好的基本没有了,残存的建筑大多红砖成墙,有些建筑为红砖墙外涂石子水泥墙面,是1970-80年代的样式和风貌,为当时一种档次较高的墙面,时代特色十分浓厚。可以看到成排的房屋地基,排列有序
    wxwtenchi 11-7
  • 0
    家人们本人高二学生学校项目课程想找一位亲身参与过三线建设的老人进行采访 希望有人可以联系一下 我在北京
  • 27
    进说瑾语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大三线建设的明确提出是: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算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五年过去了,那时候的第一批建设者现在已年近古稀;而作为兵工厂二代,伴随着这兵工厂成长度过自己的童年,有眼看着,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 541一分指(红山机械厂布局) 5409的三角布局 下面的图片是曾经的541朋友重返541拍摄,现在原网址已经被删除,联络不上曾经的拍摄者。如在关注我的关于541文章,请联络我。 特发出
  • 1
    从华山镇搬出来已经十年半了,我想到在我们在华山镇居住的最后一批孩子以后可能没有人会记住华山镇了。华山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总想着为她做些个什么,但是又无能为力。只能像与一个老朋友一样祝福他的远去…与其说华山镇对我说是朋友,倒不如说是母亲,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哪里度过的,他像母亲一样无私的给予我大家庭的爱。面对这位亲人的远去,我无法对必然趋势进行改变,只能说让更多的人记住她而已
  • 4
    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国营旭光电子管厂(779厂)是三线军工企业,1965年在广元腰鞍山选址,1970年建成投产,1990年搬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1994年改组为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20日“旭光股份”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2012年公司从新都老城区全迁至新都区工业开发区
  • 47
    【解密三线·记者手记】陕西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
    zbh_jt 9-20
  • 13
    067基地
    zbh_jt 9-18
  • 1
    今天下午,十堰市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小组在张湾区广东路42厂附近的一处老小区进行了一次珍贵的采访。在这次采访中,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庄淑琴奶奶,她是二汽建设的一名工人。庄奶奶老家在东北,于1969年与她的丈夫一同来到十堰市42厂,成为第一批工人之一。1975年,她调到了运输部门工作,而那个时候的工资只有三十多块钱。这个新的工作岗位给了她无限的希望和挑战。她在采访中回忆道,那时的42厂还只是一片荒地,没有任何设
  • 1
    十堰市放马坪有一座二汽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有大约三万张有关二汽的老照片,博物馆深藏院中,走进去给人一股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首先正对大门的就是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对二汽项目的看法与批示》接下来是二汽当时的历史老照片,这些照片都反应了当时的生活条件与生产条件,是了解三线建设最为直观,最为清楚的史料从老照片去了解最真实的三线建设生活影像,它传递的不仅仅只是图形,同时也在宣扬一种精神,二汽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
  • 1
    今天下午,十堰市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小组在茅箭区路北社区智慧养老中心,有幸采访到了77岁的二汽建设生产工人郭延平爷爷。郭爷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曾在长春一汽锻工工作,于1969年与妻子一同来到二汽,负责汽车零件的生产。在二汽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车间主任,领导多个单位,并取得了一系列先进的成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爷爷告诉我们,郭爷爷和他的团队为生产25y这款越野车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汗水。他们精心设计和制
    199FM 8-16
  • 5
    安徽省通用机械厂旧址-舒城五显镇。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239156821 ID:@合肥冯宇
  • 0
    6月24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小组在车身厂二区家属院有幸采访到了一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王贺中先生。记者第一眼见到王老先生时,便惊讶于其独特的气质,杖朝之年的一位老人,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随着王老先生的娓娓道来,三线建设年代那种朴素而又壮丽的画卷也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体悟到了三线建设的艰辛不易,也感慨于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王贺中老先生1945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1965年就
  • 0
    为进一步了解三线建设历史,体悟三线建设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筑梦者队来到了湖北十堰张湾区运输部进行调研,有幸采访到了一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谢要申老人。 谢要申1947年,生于河南漯河,1964年入伍当兵,1970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听党指挥,跟党走,来到湖北十堰支援三线建设。谢老先生从事的工作是在车间担任生产班小组长,主要负责操作成型滚压机,锻造汽车后视镜杆。日复一日的工作是辛苦的,甚至是枯燥的。但是
  • 0
    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为进一步了解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筑梦者队来到了运输部,有幸采访到了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宁根民先生。宁老先生1947年生于河南漯河,1964年12月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宁老先生服从纪律,雷厉风行,是一位合格且优秀的军人。后来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宁老先生积极投身建设潮流,听党指挥,跟党走,于1970年3月到湖北十堰
  • 0
    为进一步了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建设精神,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培养当代青年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筑梦者队,于2023年7月7日上午,随指导老师一起来到十堰市博物馆,参观“车与十堰”展厅,了解十堰汽车文化的发展史,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三线建设精神。来到展厅,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全面了解了三线建设的历史,我第一次深切而又直
  • 0
    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十堰的特色文化标签,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二汽,没有二汽,没有二汽,十堰就没有这个汽车城的称号。为了进一步探寻三线建设的历史,感悟三线建设的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筑梦者队,来到二汽配套处进行采访,有幸寻访到了一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孔玉琴奶奶。记者第一眼见到孔奶奶时,便被这位老者的气质所吸引了,虽然孔奶奶已年近七旬,但仍然身姿挺拔,气质
  • 0
    为了发扬二汽精神,发扬创业精神,追寻“三线建设”记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于2023年7月1日来到了东风汽车厂通用铸锻厂(原二汽20厂),与二汽退休职工李爷爷进行交流采访,进一步发掘三线建设的记忆,弘扬二汽精神。和大多数从全国各地来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一样,李爷爷从部队专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从南京来到了十堰参加“三线建设”。但李爷爷又与其他工人不一样,在那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他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的机械专
  • 0
    弘扬三线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寻三线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来到十堰市花果镇化油器厂对化油器厂前任总工程师李根祥先生进行专访,更深入地挖掘“三线记忆”。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在上世纪的发展历史,也深刻体会到第二汽车制造厂从建厂初期到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的不易,这也让我们对像李老这样将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建设的前辈肃然起敬,他们有着崇高的奉献精神,正
  • 0
    芦席棚、干打垒、马灯,这些承载着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创业记忆的和“莫听自主难攀登,何妨追忆东风魂。芦席棚下挥汗水,谁怕,马灯如火照平生...”所描述的场景。三线建设是老一辈建设者们狠拼实干的功绩。千秋功绩离不开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他们在物资匮乏,基建差劲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顽强意志和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的支持下建设出来二汽,圆满完成了三线建设的任务,为国家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而以探寻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三线精
  • 0
    今天下午,十堰市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小组在茅箭区路北社区智慧养老中心,有幸采访到了75岁的二汽建设生产工人袁义敏爷爷。袁爷爷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老工人,他于1969年从武汉中专毕业后来到二汽,担任厂办主任一职。袁爷爷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号:“先生产,后生活。”这个简洁而有力的口号,凝聚了袁爷爷和他的同事们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个口号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工作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辛勤的努力和奋斗,
  • 0
    放马坪,位于襄渝铁路花果火车站北麓,因闯王李自成曾在此放马休整而得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二汽化油器厂、二汽轴瓦厂的建厂元勋们来到了这片热土进行建设。二汽“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在此扎根,深深地影响着放马坪的子子辈辈们。2023年6月28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筑梦者队乘车来到了放马坪。穿过长长的马路,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无际的62、64厂,连片的厂房里已经人去楼空,布满灰尘的玻璃窗
  • 0
    2023年7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筑梦者队前往20厂进行游览以及在附近小区中采访二汽退休老干部们,去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20厂是二汽第一个开工的单位,而且还是二汽干打垒的发源地,自1969建厂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在搬迁后,被设为东方零部件集团通用铸锻分公司工厂,新工厂位于东方装备工业园。现如今,留存在十堰市张湾区20厂的老厂区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儿所见证的那段以平凡绘不平凡的过往将被后世代代歌咏。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三线精英

目录: 社会事件及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