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吧 关注:16,261贴子:83,732

【法家经典】之商君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召唤原文卤煮@流浪的老李树
更法第一
更法,即变法、秦孝公登基之时‘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于是,秦孝公发奋图强,酝酿变法强国。本篇记载了秦国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派与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围绕变法与否展开的激烈争论。商鞅极力鼓动秦孝公不畏流俗,尽快实行变法。他指出建立礼法的目的是‘爱民’‘便事’。所以,只要是强国利民的礼法制度就可以施行。针对保守派的质疑,商鞅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历史事实说明变法才能图强,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反驳因袭守旧,大胆断言‘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促使秦孝公下定变法决心。本篇是存世《商君书》中唯一一篇辩论形式的文章,文中商鞅以古论今,在对前代历史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另人信服的结论,在滔滔雄辩中奠定其变法舞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05 09:21回复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1.孝公:秦孝公。姓赢,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平画:商讨、谋划。
    2.甘龙、杜挚:皆为秦孝公时大臣,其事迹不详。御:侍奉,陪侍。
    3.正:修正。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陪侍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修正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05 09:22
    回复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1.代立:接替君位。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2.错法:订立法度。错,通‘措’。明:彰明。长:权威。
      3.教:教化。
      4.议:批评。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了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社稷之事,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为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05 09:23
      回复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语出《战国策-赵策二》,原为‘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是以这句话也有记载说是‘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亟:快,尽快。
        3.殆: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无:通‘毋’。议:此指非议
        4.负:背离,不赞同。
        5.骜:借为‘警’,嘲笑
        6.暗: 看不见,不明了。
        7.知:同‘智’。
        8.郭偃:晋文公
        9.便:方便,便利。事:做事,处理政务。
        公孙鞅说:"我听说:行动迟疑不定就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什么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非议您。何况做出比他人高明的行为的人,一向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有独特见解的人也一定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是怎样一回事,有智慧的人却能预见到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创某件事,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有高尚品德的人,有自己的原则,是不会随流的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的,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会与多数人商榷的。'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05 09:23
        回复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1.易:改变。民:当指名俗。不易民与下文不变法对举。
          2.习:熟悉
          3.孰:同;熟’,仔细认真。察:思考。
          甘龙说:"不是这样,臣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05 09:24
          回复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2.当:四声,顺应
            3.汤:商汤,子姓。商族部落首领。在仲虺、伊尹(奴隶出身)的辅佐下灭夏桀。
            4.殷:即商朝。西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所建,因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地而得名。
            5.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改禅让制为世袭制的奴隶制国家。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应该遵循那种礼制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那些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05 09:27
            回复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1.穷巷:地处偏僻的里巷。
              2.垦草令:秦孝公颁布的法令。内容是督促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详见下篇。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05 09:27
              回复
                继续补坑。。垦令第二
                上次老商充分发挥自己的辩才,滔滔雄辩说服了国君,变法终于开始。不过变法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变什么、怎么变,却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对俺来说很挠头啊。看来俺就是商君说的愚者了。)。古今变法者多以失败而告终(比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商鞅无疑是很成功的一个(虽然最后自己挂了)。
                在商鞅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在乱世中立足,想称霸,就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那什么样的军队才能叫强大的军队呢?第一,要有一定数量、良好的训练(别跟我鼓吹什么八百破十万,这事只能偶尔发生,而且你八百人怎么也不可能杀光十万人)。第二,要有精良的武器。要没好武器,空手去对付敌人,那百破万还真有可能。第三,古人有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要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以上的三点,有两点是直接跟农业相关的。要想有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首要解决粮食问题。没粮食你人口基数上不去,军队就不可能变多,没粮食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训练?有心打仗?
                本篇垦令共分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垦荒法令的内容,共有二十条法令,二是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当然,由于时代的因素,现在有些法令看来是不够完美合理的,但那可是两千年前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05 09:28
                回复
                  原文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译文: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邪恶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8-05 09:28
                  回复
                    原文: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译文: 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那么国家的田赋制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的负担公平,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年轻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05 09:29
                    回复
                      原文: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译文:
                      不要因为外国的权势来给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8-05 09:29
                      回复
                        原文: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译文:
                        士大夫贵族的俸禄高并且收税多,吃闲饭的人也众多,这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事,就要凭他们吃闲饭的人数收税,从重役使他们。那么这些邪僻、**、四处游说、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士大夫贵族也没有办法多收留食客。这些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那么就只有务农。人们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8-05 09:30
                        回复
                          原文: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译文: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那么饥荒之年也没有充裕的厚利可图。没有厚利可图,那么商人一定会害怕经商,会想去务农。懒惰的农民努力从事生产,商人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05 09:30
                          回复
                            原文: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译文:
                            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异的服装不准在各郡县流行,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听不到使人丧失意志的音乐,那么他的精神和意志就不会涣散。到田间劳动时看不见奇异的服装,那么他的心思一定会专心在农业生产上。心思专一且意志不涣散,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8-05 09:31
                            回复
                              原文: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译文:
                              不准雇用佣工,那么卿、大夫、家长就没有办法建筑修缮自家府院的房屋,他们那些娇生惯养的儿女就无法不劳动吃闲饭,懒惰的人也不能偷懒,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这样他们就一定去务农。卿、大夫、家长不建房修房,那么农业生产就不会受到危害。卿大夫娇生惯养的儿女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汉不再偷懒,那么原有的农田就不会荒掉,农业生产不会受危害,农民更加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8-05 0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