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吧 关注:349,149贴子:13,604,507
  • 7回复贴,共1

【搬运】F1的1970年代 精彩事, 精彩人系列:番外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5-08-08 12:51回复
    一样米养百样人 - Patrick Tambay和Rene Arnoux


    从1970年代开始, 法国涌现了不少一级方程式车手, 例如Francois Cevert、Patrick Depailler、J. P. Jarier、Jacques Laffite和J. P. Jabouille…等; 就算他们诞生在同一个国家、拥有同样的血统、使用同样的语言, 但是他们无论在个性与驾驶风格上, 甚至於他们的际遇, 却是各有差别。 以下介绍的两位法国车手 - Patrick Tambay和Rene Arnoux, 他们的生命历程却有天壤之别: 如果前者是著名作家伏尔泰(Voltaire)笔下受宿命论所支配的英雄人物, 那麼后者则是现代摇滚歌曲中所描述的小人物了。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5-08-08 12:56
    回复
      Part 1: 无心插柳与有心栽花 - 进入赛车世界的路途

      Arnoux出身於法国格瑞洛宝(Grenoble)的一个小康家庭, 父亲是一个公司的会计文员; 这个廿四孝父亲制作一辆小型赛车送给儿子, 但想不到此举开启他在日后的赛车事业:「我们的家境并不富有, 但在每场比赛中也会共同进退。」[Hughes, 2001] 他在就学时已参加不少当地的小型赛车比赛, 成绩也算不俗; 到了毕业后前往当地一所专门维修阿尔派 雷诺(Alpine Renault)跑车的车房里任职学徒; 到了1969年, 在父亲的一个朋友推荐下, 前往位於都林(Turin)的哥尼奥(Conrero)车厂担任技师一职; 因为哥尼奥车厂与部份使用爱快罗密欧(Alfa Romeo)参赛的车队关系密切, 他因此有机会接触用於房车赛、生产型及原型跑车的车辆, 增强他在机械方面的认识。
      到了1972年, 他决定前往邻近家乡的玛芝尼哥亚士(Magny Cours)赛车场, 参与由威菲(Winfield)赛车学校举办的训练课程, 同时得到父亲的每天接送:「我和父亲在每天凌晨4时就驾车出发, 前往400公里外的赛车场进行训练, 到了下午放学后就一起驾车回家。」[Hughes, 2001] 到了课程将近结束, 石油生产商Shell来到赛车学校进行选拔, 成功获选者将在Shell的赞助下, 参与来年的法国雷诺方程式(Formula Renault)巡回赛。 在众学员采取观望态度的情况下, Arnoux积极地争取这个机会; 赛车学校的管理人Mike Knight更因此赞赏他:「Rene拥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表现突出… 他非常渴望得到这个机会, 并竭尽全力地吞噬它。」 [Hughes, 2001]
      Arnoux在选拔试中的表现, 得到担任评判的车手J P Jarier和赛车记者Jabby Crombac之认同和赞赏; Crombac对这次考核仍有深刻的印象:「… 我和Jarier在一个弯角附近观察应考者的表现; Rene大概是第二或第三个应考者罢; 当我们看到他高速驶向这个弯角时, 立即以完美的侧滑穿过它, 我们互望了对方片刻, 之后就说:『是时候通知其他考生可以回家了。』」[Hughes, 2001] 在得到Shell的全面赞助下, Arnoux在1973年开始晋身法国雷诺方程式巡回赛了。

      相对於Arnoux而言, Tambay投身赛车界的过程似乎有些无心插柳。 他在就学时已是法国国内的初级滑雪比赛的总冠军, 更因此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奖学金, 除了可以在那里完成大学课程外, 在冬季时更可以和美国国家滑雪队共同集训。 当时的他和赛车圈的关系毫不密切, 除了为赛车杂志撰写文章, 及在1968年摩纳哥站一级方程式比赛中担任摄影记者外, 赛车对他来说可谓非常遥远:「…当时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驾驶赛车或成为车手, 更别说是一位一级方程式车手了。 对我来说, 它们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Simmons, 2005]
      在完成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课程后, 在身心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的他, 听闻国营的雷诺(Renault)车厂和elf石油合办赛车课程, 就立即跃跃欲试; 到了课程结束的选拔试中, 他的圈速是所有考生中最快的; 在随后的面试中, Tambay的表现更令担任评判的泰利尔(Tyrrell)车队老板Ken Tyrrell和旗下的法国车手Francois Cevert耳目一新:「… 无疑这(驾驶考试)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我在科罗拉多大学留学2年内所得到的 - 我能流畅地使用美式英语, 这对法国人而言可谓不寻常的; 到了最后一轮面试中, 我是唯一可以和Ken Tyrrell对话的考生啊! 要知道, 不能说得一口流俐的英语, 无论在当时或现在, 都难以在赛车圈立足嘛… 我是唯一一个毫无赛车经验的考生, 但在滑雪方面的经验却给我不错的基础, 此外在冬季和美国国家滑雪队的集训中, 更让自己的体能处於最佳的状态。」[Simmons, 2005] Tambay在完成选拔试后, 旋即得到雷诺和elf的全面赞助, 参与1972年度的法国雷诺方程式巡回赛。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5-08-08 13:00
      回复
        Part 4: 一级方程式 - 艰难的开端 (A)

        从1978年开始, Tambay和Arnoux已开始全面在一级方程式赛事角逐, 但彼此间的际遇却有天壤之别:
        Tambay在1978年加盟麦拿伦车队, 表面上像是如愿以偿: 车队的资源充裕, 而且和队友Hunt相处融洽; 可惜车队的表现已开始滑落: Hunt对自己的首席车手位置已经无心恋栈, Tambay则掌握这个机会并且不断努力, 结果两人同样取得年度的第13名。

        Arnoux的际遇可没有那麼幸运, 他在1978年效力的马天尼车队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发展也显得荆棘满途, 完成了大半季的比赛后就解散了; 至於最后两场在北美洲的比赛, Arnoux只能向苏迪士车队租借赛车来完成。 当时雷诺一级方程式车队的竞赛部主管Gerard Larrouse因无法从泰利尔车队把Pironi挖角, 而开始留意Arnoux的表现; 因为车队亟需第二车手来辅助Jabouille, 他在1979年可以顺利转投雷诺车队了。
        在加盟雷诺初期, 他和Jabouille只能驾驶旧款的RS01赛车, 有时甚至连比赛的机会也没有。 到了法国第戎(Dijon)站, 已换上新款RS10赛车的雷诺车队, 首席车手Jabouille的努力让雷诺带来首场胜利, 至於Arnoux和法拉利的Gilles Villeneuve之间的激烈角力, 更让前者可以在赛车圈中锋芒毕露: Arnoux在比赛开始时受涡轮窒碍(Turbo-lag)的问题影响, 丧失在排位赛中的优势, (第二位) 於是在比赛中段开始从后狂追, 更造出比队友Jabouille更快的最佳圈速; 到了比赛后段更和Gilles Villeneuve合演一场疯狂的攻防战, [详见Gilles Villeneuve生平部份] 他们在赛后更互相夸赞对方的表现:「这两个取得亚、季军的少年鬼才, 在享受最后一圈的攻防战后, 流露出咧嘴而笑的表情, 并表示这是一件有趣的乐事, 就算他们明白到如此的表现随时会撞车退出收场。」[Jenkinson, 1979] Arnoux因此得到雷诺的重用, 直到1980年赛季为止, 他为雷诺胜出在巴西圣保罗(Sao Paulo)和南非分站的比赛。

        Arnoux的仕途可谓如日中天, 相对而言, Tambay在1979年却是祸不单行: 随著1978年意大利蒙沙站的严重意外, Hunt决定在赛季结束后离开麦拿伦; [详见James Hunt及Ronnie Peterson生平部份] 车队方面随即找来John Watson取代之。 为了迎接「地面效应」(ground effect)带来的冲击, 车队设计师Gordon Coppuck以此原理为基础, 设计了M28及M29两款赛车, 可谓它们没有令车队的成绩止跌回升, 反而更为每况愈下, Watson和Tambay的表现可谓身受其害; Tambay更因此受了Teddy Mayer不少闲言闲语, 彼此间的关系渐趋恶化; 到了1979年赛季接近结束, 麦拿伦邀请当年欧洲三级方程式总冠军Alain Prost参与试车, (并且在美国举行的最后一站比赛中担任第三车手) 从中决定两位法国车手的去留问题。 对Tambay来说, 尽管他的合约在1980年赛季结束后才正式约满, 这已成为他离开麦拿伦的最佳时机:「当我听闻要和Prost驾驶明年使用的M29赛车来进行比试时, 我感到非常失望, 这正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於是麦拿伦乘势和Prost签约, 而满腹怨怼的Tambay重返美国, 再次效力Carl Haas的车队参与美加原型跑车赛, 同样凭藉6场比赛胜利而再度成为年度总冠军。

        随著Jabouille在1980年赛季结束后转投利济亚 马尔达(Ligier Matra)车队, 雷诺邀请Prost来填补这个空缺; 可惜前者的远见却成为Arnoux的威胁。 作为局外人的Knight曾作出如此的比较:「Alain (Prost)是我所见过的车手中, 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赛车事业的人。 有些车手会思量下一个圈的动向, 或者下一场比赛的动向, 甚或下一个赛季的动向; 但是Alain - 从进军初级方程式开始 - 己开始盘算自己整个赛车事业的动向, 更为此付出了不少的思虑及机智。 Rene根本无法与他比较, 因为他的思维模式与Prost格格不入。」[Hughes, 2001] 因为在麦拿伦的不幸经历, Prost在加盟雷诺后立即争取主导, 从而令Arnoux感到为难:「Alain经常徵用我的引擎、波箱、还有很多东西, 车队的气氛也被他转变了, 我因此感到焦虑和为难。」[Hughes, 2001] (当然, Prost的反驳是Arnoux懒於测试赛车, 结果要由他完成Arnoux在这方面的工作! [Roebuck: 1986] 结果Arnoux的比赛表现也大打折扣, 连车队经理Jean Sage也了解到他的苦处:「Alain在加盟后立刻争取主导, 令Rene难以回应… 在这段时期里, Gerard Larrouse给他最大的帮助: 他因此重拾自信, 并明白到没有东西可以阻止他和Alain竞争… 他从此对自己已经有更大的肯定, 也许这是Gerard所作的贡献罢。」[Hughes, 2001]


        IP属地:中国台湾8楼2015-08-08 16:38
        回复
          Part 9: 格兰披治大师赛 - 让梦想延续

          自从Arnoux和Tambay离开勒芒24小时大赛后, 除了间中出席法拉利及雷诺等车厂举办的公关活动外, 也曾参与类似古活竞速节(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里的单圈试车和古典车比赛等项目; 尽管不能和仍旧担任全职车手的同辈相比, 但相对於完全退休的老牌车手来说, 他们已算是较勤奋的一群了。
          为了让一夥前一级方程式车手有机会同场角逐, 三角洲车队(Delta Motor sport)的Simon Dowson在排除万难下, 在2005年11月於南非举办格兰披治大师赛(Grand Prix Masters); Arnoux和Tambay也获得邀请, 并先后在10月下旬进行试车工作; 尽管他们代表不同车队参赛, (Arnoux效力Golden Palace车队, 而Tambay则加盟Lixxus车队) 兼且成绩有欠理想, (除了Arnoux取得两次第9外, 两人在其余比赛的名次皆跌出十大!) 但这场比赛却为他们带来珍贵的回忆。


          IP属地:中国台湾16楼2015-08-08 17:38
          回复
            Part 10: 总结 - 反思与展望

            到了现在, Arnoux和Tambay同样成为年近六旬的老人, 就算一级方程式的历史只能给他们稍为次要的角色, (这个标准只是相对於Gilles Villeneuve及Alain Prost等「名人」而言, 因为至今尚未出现有关他们的生平传记) 但是他们得到的, 却是一个永不平凡的一生。
            记得Tambay在回顾自己的赛车生涯时, 曾作出如此的总结:「(对他来说, 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能够成为一个赛车手, 这是当初从未想过自己有机会达到的。」[Simmons, 2005] 他凡事抱持一份感恩的心态, 视每个机会为上天额外给他的赏赐, 再加上两次别具意义的胜利, (1982年的鹤根咸站为了报答法拉利的知遇之恩, 而1983年依莫拉的胜利则为了替挚友Gilles Villeneuve夺回被篡夺的胜利) 从而给人们一个乐天知命的豁达形象, 这点在他效力法拉利的日子里最为明显。

            与Tambay相比, 不少人觉得Arnoux自视过高, 为人嚣张跋扈, 在赛道上的侵略行为更近乎粗野, 这可能是他过往处理自卑情绪不当所造成的反效果; 到了事业得意时更一时迷失自我, 抛妻弃犬, 最后几乎被负面情绪断送自己的赛车事业, 幸好他在被法拉利即时解雇后可以悬崖勒马, (只是代价太沉重了!) 他的身心已变得更整洁和更健康; 可以这样说, 他在这刻已经重获新生了。 当然, 他在赛车生涯中发挥出来的斗志和魄力, 总不能被忽略或漠视。 也许不少人对他的缺点有所非议, 但这些缺点或者是古今不少车手需要面对的心理健康难题, 因为赛车始终是一种自私的运动, 不是吗?

            总括而言, 活跃於1970至1980年代的车手, 他们无论在竞赛表现和个性上, 比现代的车手拥有更灿烂的色彩; 诚如2004年至2006年世界房车赛总冠军Andy Priaulx所言:「这些前辈们拥有真正的个性, 他们不但是赛车手, 更是体育界的典范。 相对於现在的车手们, 他们只是一夥作风呆板、陈腔滥调和毫无个人风格的职业车手而已。」[Meissner, 2006] 相信不但是这位后辈会有如此的看法, 不少喜欢1970至1980年代一级方程式比赛的车迷们, 也会附和他的独特见解的。 这也许是为什麼那个时代的车手, 会比现代的更值得尊崇罢…


            IP属地:中国台湾17楼2015-08-08 17:44
            回复
              参考书目及网页
              Marcus Simmons (September 2005): 《As "fate" would have it》, issued at at September 2005.
              Serge Potier (2002):《4WD in 1000 Photos》, Haynes Publishing, Sparkford, Yeovil, Somerset, UK
              Mark Hughes (May 2001):《Blinded by the Light》, issued at at May 2001.
              Philip Newsome (1998):《The Road to Success: Macau Grand Prix》, Watermark Publications (UK) Ltd. Haslemere, Surrey, UK.
              Peter Higham (1995): 《The Guinness Guide to International Motor Racing》, Guinness Publishing Ltd., Enfield, Middlesex, UK
              Nigel Roebuck (1989): 《Inside Formula 1 - a personal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Grand Prix Racing》, PSL, Wellingborough, UK
              Gerard “Jabby” Crombac (1986): 《Colin Chapman – The Man and his Cars》, PSL, Wellingborough, UK
              Nigel Roebuck (1986): 《Great Prix Greats - a personal appreciation of 25 famous Formula 1 drivers》, PSL, Wellingborough, UK.
              Denis Jenkinson (August 1979): 《Arnoux / Villeneuve duel》, issued at at July 2004.
              Jaap Horst:《Bugatti EB 110; race successes》, issued in:
              http://www。bugattirevue。com/revue4/eb-race.htm


              IP属地:中国台湾18楼2015-08-08 17:45
              回复
                心得:
                之所以叫做番外篇,并不是因为内容本身的番外篇,而是百度标题字数有限制,所以我就自己取叫番外篇
                中国史官最喜欢搞个"列传"、"合传",把一堆人写在一起节省篇幅,所以这篇应该叫做Patrick Tambay、Rene Arnoux列传。
                Patrick Tambay可能这人个性太好了,长得又普普,所以没啥爆点
                不过Arnoux就有很多东西可以谈了,首先年轻时就很帅,再来他跟GV的对决可说是赛车史上的典范:
                www。youtube。com/watch?v=I-JBDGWZsMY
                其次个人虽然不是赛纳迷,但是我猜应该有不少人看到Arnoux整教授这段,感到大快人心
                不过我倒不觉得现在车手没有个性,泥看看小黑、歪头、窝头,照样贴吧黑子们也能找到黑点,算是F1始终没有改变的肥皂剧吧。


                IP属地:中国台湾19楼2015-08-08 17: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