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688贴子:2,969,737

【道家•本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对于《道德经》中的“无”、“道”两个概念颇感困惑,也曾在与其他道友探讨时受到启发,但总感觉悟不透,近日仔细思考了一番,写下一些感悟,欢迎各位道友指正。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23 00:04回复
    提到“无”、“道”,其实困惑的还是万物的起源演化问题,和我见到过的大部分道友一样,困惑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物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句话,这就牵扯到万物本源以及发生问题。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7-23 00:05
    收起回复
      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以前在吧里问过道友“一”、“二”,“三”各是什么意思,得出的答案有以下两种:
      一:“一”、“二”、“三”并无实际内涵,是概数,还可以有“四”、“五”、“六”、一直到无穷的万物,只是老子没必要写那么多,所以简单来说,就是“道生万物”。
      二:“一”指一种混沌、虚无的状态,天地之初没有分化的状态。“二”指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交合生出的“和气”,也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生化出了万物。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7-23 00:07
      回复
        当时基于对老子的认识,认为老子的哲学观点是一个非常理性、朴素的,而上面所说的第二种观点用气来解释万物的生成,难免流于冥思空想,而变成故能玄虚的玄学。而根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简单的变化过程,所以楼主认同了第一种解释。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7-23 00:08
        收起回复
          而关于无,当时的理解认为是绝对的无,没有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超越我们的感官理解,是不可以想象的状态,因为伴随着我们的想像,那就想出了“有”。在这个时刻不存在物质转化的的本源,唯一存在的是道,老子在第一章便引入一个“道”的概念,从对其描述来看,道应该是非物质,非能量,不过也不是虚无的精神力量,而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在于我们相不相信它的存在,这就涉及到个人信仰问题了,暂时不多言),是超出我们人类认知的,无法言状,但它确是至高法则。而在突然的某一瞬,在道的掌控之下之下,产生了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即道生一、生二、生三、生……、生万物。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则是其内在普遍特性。
          而道在无、有两个状态下是一直存在的,是超越无、有的,起掌控作用。显然这种理解方式是符合前面的假设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7-23 00:13
          收起回复
            当然,对于以上解释的信心来源于广大吧友对于“道生一……”给我的回复。但自己也深感困惑。
            最近几日又看了看《道德经》,对于万物起源问题有了改观,结合其它章节或书籍,有了新理解。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7-23 00:16
            回复
              《道德经》第十四章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却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却听不到叫做希,捉它却捉不到叫做微。这三种都是无法穷究的,所以把它们混同在一起。它突现也不明亮,隐匿也不幽晦。绵绵不断不可名状,又回归到无。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事物的象。这就叫做恍惚。相向而行看不到它的前部,跟在它后面看不到它的后部。秉承远古的道来统御现有,能知道的远古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轨迹。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7-23 00:18
              回复
                在第十四章中,老子描述的应该是“无”的状态,即宇宙最原始的状态,“夷”、“希”、“微”、“无状”、“无物”、“无间”以及其它章节的“朴”、“一”可见“无”的确是一种超越我们感官的状态,但也并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一种内部绝对均匀、无差别、超出我们感知的境界,而这就恰恰是万物的本源,或者说“无”便是万物的“本体”。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7-23 00:23
                回复
                  而后我想起了儒家解释世界起源的著作《太极图说》。部分原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7-23 00:32
                  回复
                    其作者周敦颐认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无极”—一种尚未分化成形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这就有点类似于“道生一中”中的“道”,或者说是“无”的状态,“太极”是具有最初时空界限、分化机能和动静性能的有形物质,由“无极”演化而来。也就是“一”,也有称“一”为“太一之气”的,
                    “太极”的动静机能又分别分化为阴阳,类似于“一生二”。
                    而《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二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变化无穷尽,故而儒家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起源,而后面的内容则又为儒家从天道、哲学层次“仁”、“义”学说作服务, 作为内核支持其伦理学说,在此就不多说了。
                    而道家的“二生三”,则是阴阳二气交合生成和气,达到平衡的中庸状态,从而化生万物,一切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是用道气来解释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7-23 00:33
                    收起回复
                      从《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中“反者道之动”,事物的对立面是道运行的动力,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也有解释说归复是道的运作形式,思考良久发现,两种解释本质是相同的,都肯定了事物对立面在变化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所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出万物的解释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7-23 00:34
                      收起回复
                        而在《庄子•知北游》篇中
                        “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同样用阴阳二气来解释了万物演化过程,并指出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聚之则生,散之则亡。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7-23 00:35
                        收起回复
                          而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
                          第十六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译文】:事物虽然众多,都要归附它们的本原。这种归附就叫做静,静也叫做复归它们的命。复命是恒常不变的,知道这个才可以叫做明。
                          老子指出万物终将回归本源,也就是“无”,这是永恒不变的。极为符合“反者道之动”这一观点。这同时也解释了有人说老子思想是有退步色彩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7-23 00:37
                          收起回复
                            再看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指出了万物的起源,以及归宿问题,即万物同归于“无”。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7-23 00:38
                            回复
                              至此,老子用以反为动的天道论和“道”这一本源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无→有→无”的宇宙观。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7-23 0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