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25,636贴子:71,037,862

《天下第一书之吴起传奇》—— 初稿(不断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下第一书之吴起传奇》:边整理边更新、、、

一、写作目的
1. 为吴起奋进的一生写个传。
2. 适时各拍一部电影和电视剧《吴起》。
3. 借此说说本人的兵法观、历史观、人生观等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二、写作背景
1. 本人喜欢兵法,对兵法略知一二。本人看得书不算少,而买的书非常少,只有两本:《武经七书》和《资治通鉴》,可见本人有多喜欢兵法,而且也算研究多年。
2. 本人浅才也许算是小小博览群书,对基因学、心理学、历史学、人性等也算有所思有所感。所以希望通过从多个角度来更加全面、深度地展示吴起奋进的一生。
3. 写作的方式可能更倾向于推理式而非对话式(扬长避短:本人擅长推理而不擅长小说类对话)。
4. 由于史料的缺乏,一些情节/情景/故事,不可避免地存在虚构成分,但故事的框架、纪年都力求尊重史料,而且创作的故事都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力图使吴起的人生更完整,同时也便于借此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三、内容
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简介吴起之非常之人;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吴起奋进的一生及相关的历史、兵法等知识。
第二部分共四篇:卫国篇(成长)、鲁国篇(求学和崭露头角)、魏国篇(出将灭中山取西河)、楚国篇(入相改革变法)。
最后,祝历史吧繁荣昌盛,并请允许我广而告之一下,谢谢支持:
国师平天下吧:汇聚天下英雄,引领中国未来,欢迎光临和关注:http://tieba.baidu.com/f?kw=%E5%9B%BD%E5%B8%88%E5%B9%B3%E5%A4%A9%E4%B8%8B&ie=utf-8#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6-11-01 21:28回复
    占一楼,预留备用


    2楼2016-11-01 21:29
    收起回复
      二、简析吴起(奋进和抗争的一生)
      下面简析关于吴起比较有争议的标签(部分内容引自网友)
      1.杀妻求将 2.为子不孝 3.贪而好色 4.未能善终:他杀 VS 天杀
      对 4 楼进行补充(被系统吞了,已申述,应该会恢复,或者欢迎到国师平天下吧阅读,链接见顶楼),上面为4 楼内容大纲:
      吴起“杀妻求将”话题,内容补充如下,即用反证法进一步深入探讨一下,证明吴起不可能亲手杀了自己妻子,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吴起之妻为成就吴起心甘情愿主动自杀。
      如果吴起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1. 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敢用这样的人,没人敢把军队交于这样人手里
      吴起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就意味着吴起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是不择手段、任何事都可能干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他任何君王如果许诺给予吴起更高的功名利禄,吴起就可能投诚、也有可能直接反了当时效劳的君王而投向其他君王。所以说任何君王都不敢把军队交给这样的人,也不敢用他。
      事实上,有点远见的君王不仅不会用他,反而必杀他。不择手段且有军事才能的人,不为所用必为所害,此类人命必不长。就如“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唯利是图,曹操必杀他,留他就如同留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在身边(随时都可能反他曹操,只要别人的筹码够高)。
      2. 不可能成为兵家亚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吴起真的“杀妻求将”,仅凭这这一点,稍懂兵法的人都可以轻松战胜他。
      如何轻松战胜他?
      所谓“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直接花千金向吴起军队和吴起君王散步两个消息,大意如下:
      (1) 使士兵产生疑心:吴起为了将位连妻子都杀,毫无疑问吴起为了更高的将位或其他更高的权位必然不会珍惜你们这些手下士兵的性命。
      (2) 使君王产生疑心:吴起为了将位连妻子都杀,我王已许诺给他更高权位,吴起也私下答应并密谋反你君王。
      如此吴起没有了君王和士兵的信任,上与下都不能与他同心,而“上下同欲者胜”,横扫天下肯定不可能了,而君王产生了疑心那吴起自身都难保了。
      简而言之,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吴起真要走了这步棋“杀妻求将”,就意味着吴起人生这盘棋就永远彻底输了,绝对不可能“出将入相”。而且吴起是“已见占隐”高手中的高手,不可能这点预判都没有,会走这步失信义于天下的棋。即,从各个角度都讲不通“杀妻求将”,而“红颜知己为夫甘愿就义”就一切都讲的通了,即“士为知己者死”:妻子甘愿为吴起就义,士兵甘愿为吴起赴死,这才造就了吴起兵家亚圣的地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6-11-01 21:57
      回复
        由于史料的缺乏,一些情节/情景/故事,不可避免地存在虚构成分,但故事的框架、纪年都力求尊重史料,而且创作的故事都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力图使吴起的人生更完整,同时也便于借此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这样,先简单勾勒一下吴起年少时的大致情景:
        (1)吴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既勤劳节俭又智慧过人,家累千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母亲勤劳节俭的一面深深地影响着吴起的一生(能吃苦、廉平)。
        (2)吴起拜.师学武,功夫了得。
        (3)吴起一边游历各国一边求仕,虽未遂心愿当.上.官,但却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
        (4)当地诈.骗.团.伙.恶.势.力,骗.光吴起所剩.家.财;吴起凭借过人智慧和高超武艺,为.民.除.害,一举端.掉这些人。同时这也为吴起立志为卿.相埋下了伏笔,即吴起为了铲.除.天下的恶.势.力而立志要当.最大.的官——卿.相。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6-11-02 22:49
        回复
          另有一说“鸱夷子皮”是为了纪念西施。《墨子·亲士》“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范蠡西施,最终在一起了吗?普遍认为没有。范蠡第一次见到西施,已50多岁,而西施不过十六七岁,两人年龄悬殊很大。西施在吴宫待了10年,范蠡退隐时已60多岁,而且范蠡此时已有家室儿女,可见妻子并非西施。而民间传说范蠡西施,携手泛舟五湖;范蠡是当时的谋圣,西施是千古绝色美人,正所谓郎才女貌、英雄配美人,人们心理上更希望他们在一起,算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当然,也许“鸱夷子皮”一箭双雕,既纪念伍子胥又纪念西施(范蠡不是一般人,起名必有讲究)。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为了纪念伍子胥,其一英雄相惜,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伍子胥的鸱夷记载于正史,而西施的命运更多是一个谜。
          总之,范蠡也是一个传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6-11-02 23:01
          回复
            卫国篇重要情景总结:
            (1)吴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既勤劳节俭又智慧过人,家累千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母亲勤劳节俭的一面深深地影响着吴起的一生(能吃苦、廉平)。
            (2)恶势力到吴起家店铺收保护费,吴起被打(由此立志拜师习武)、吴起母亲到官差告状,结果发现恶势力和贪官勾结(吴起由此立志当官)。
            (3)吴起拜孟野为师学武,功夫了得,并结识师兄孟虎。
            (4)吴起一边游历各国一边求仕,虽未遂心愿当上官,但却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
            (5)当地诈骗团伙恶势力,骗光吴起所剩家财;吴起凭借过人智慧和高超武艺,报新仇旧恨,为民除害,一举端掉这些人(贪官王舒温和流氓团伙马洪)。同时这也为吴起立志为卿相埋下了伏笔,即吴起为了铲除天下的恶势力而立志要当最大的官——卿相。
            (6)吴起出走卫国,奔向鲁国。离别母亲时许下一生承诺: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3楼2016-11-10 14:47
            回复
              鲁国篇(26—31岁)
              先简单勾勒一下吴起在鲁国的大致情景:
              (1)拜名儒曾申为师,学习儒家经典。结缘齐妻。26
              (2)被逐出师门,改学兵法。27
              (3)3年苦学兵法,学成而仕鲁。30
              (4)齐妻自杀、吴起为鲁将打败强齐、出鲁入魏。31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楼2016-11-19 21:05
              回复
                1. 吴起拜师于曾申
                孔子办学讲究有教无类,换句话说就是来者不拒,吴起顺利拜名儒曾申为师。曾申是曾参之子,曾参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吴起因天资聪慧同时又专心好学,很快获得曾参好感,这样吴起很快通过曾参结识了上层人物,其中之一便是齐国大夫田居(并因此喜结良缘)。 顺便说一点,吴起后来并没有在魏国拜子夏(卜商)为师,因为子夏比吴起大67岁(子夏是孔子著名弟子),吴起到魏国时31岁,子夏98岁,所以合理推测子夏此时应该已去世,不可能为吴起的老师。但是子夏一直在西河教学,所以吴起后来守西河闲暇时,应该会翻阅子夏的著作,即吴起还是吸收了子夏的一些思想。子夏的思想中含有法家精神,子夏的学生中就有法家鼻祖李悝。即追根溯源,吴起的法家思想很多来自子夏和李悝。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楼2016-11-19 21:06
                回复
                  2. 结缘齐妻田姬

                  《东周列国志》“有齐国大夫田居至鲁,嘉其好学。与之谈论,渊渊不竭,乃以女妻之。”
                  虽然《东周列国志》是历史小说(有虚构成分),但考虑流传比较广且比较有影响力,我们基于它创作的场景如下:齐国大夫田居带着女儿田姬出使鲁国,拜访曾申时,发现吴起好学而对其产生好感。与吴起交谈过程中,又发现吴起见多识广(这与之前的游历分不开),渊渊不竭,同时女儿田姬和吴起双方都互有好感,所以将女儿田姬许配给吴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0楼2016-11-19 21:07
                  收起回复
                    3. 被逐出师门,改学兵法。
                    吴起当时正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曾子面前读书,闻母死,吴起想起誓言,又知人死不能复生,所以只“仰天三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这也确实是非常人之举(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曾参以孝著称,见吴起不回家守孝(按儒家那套是要守孝3年,而且在墓碑附近居住,每天都吃素食,节欲,穿戴白色衣物),遂与吴起绝交。
                    这里需要说一点,同时也是说明上面齐国大夫田居与女儿田姬如何相识吴起的场景,即吴起的诵读声。吴起乃习武之人,自然中气十足,同时可以想象后来吴起作为将帅进行的战前动员令,即吴起的声音充满吸引力、穿透力和感召力。当时相识的大致场景如下:田居与田姬乘马车到曾申学院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二人首先听过吴起朗朗读书声回荡于院内,然后田居见到曾申并询问读书人(吴起)的情况,接着经曾申引见,田居见到吴起并与之交谈甚欢,同时田姬在一旁也对吴起产生好感,这样就喜结良缘了。
                    吴起要是按曾参的要求做,那就不是吴起了,吴起不会遵循儒家这种规则;对于吴起来说是,如前文所说: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1楼2016-11-19 21:07
                    回复
                      命题三:非常之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
                      如果将“非常之人”换为“自我实现之人(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
                      中这样写道“They attempt to grow toperfection and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fully in their own style.”(大意: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成长得更完善、更全面。)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两类非常之人,一类是正面的非常之人,唯一准则可能就是不伤天害理;另一类即反面的非常之人,他们毫无底线,只奉行一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2楼2016-11-19 21:08
                      回复
                        鲁相公仪休是吴起的第一个伯乐,也可以称为第一个贵人。
                        “鲁相公仪休,常与论兵,知其才能,言于穆公,任为大夫。”
                        鲁相公仪休经常与吴起讨论兵事,深知吴起很有才能,然后推荐给鲁穆公,吴起被任为大夫,开始了事业征程。
                        命题六:千里马如何被伯乐相识,如何才能得贵人相助?
                        其一,自己炼成千里马才有被伯乐相识的可能,贵人也才愿意相助。其二,才能该展示得展示,大千世界,不展示别人看不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5楼2016-11-19 21:11
                        收起回复



                          58楼2016-11-19 22:02
                          收起回复
                            吴起的战争哲学

                            在讲述吴起的战争哲学之前,要隆重介绍本人常用的第二个“思考模型”:万能公式——Y=F(X)
                            介绍之前,友情提醒,切勿对万能公式吹毛求疵、只抓细枝末节,正所谓听话听音,请体会要表达的意思(成大事不拘小节)。
                            大家都知道,这是函数(英文:function),而函数在数学史上意义非凡,其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楼2016-11-24 12:10
                            回复
                              《古今数学思想》:"在接下来的200年中(自17世纪中叶),函数概念在几乎所有工作中都扮演中心角色。”可见,函数有多重要。函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背后的思想,其思想极其深远、极其伟大。那函数背后的思想是什么呢?
                              函数的概念/含义其实一直在变化、不断发展中,而且见仁见智。下面咱来说说咱的理解。
                              函数由三部分组成:未来结果Y,规律法则F,当前情况X。
                              已知X和F,就可推知Y。即“当前情况”已知时,如果知道相应的法则,那么未来结果就是确定的,可推知的。相对而言,现在情况X是容易知道的,或者说很多时候是已知的,而规律法则F却是未知的,也不易发现,尤其在17世纪中叶。所以,函数公式给人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探索规律法则,这是函数背后的伟大思想。
                              《古今数学思想》写道:“自然是有理可循、简单有序的,自然的运行遵循不变的规律。“ 牛顿等大咖们认为科学活动的目标应该是对规律进行数学量化。牛顿为什么牛啊,不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三大定律。
                              事实上,在该思想的指引下,人类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因为正是此时科学正式诞生了,人类迈入了科学时代(关于科学的诞生,详见本人的浅作《天下第一书之百科全书》)。可想而知,该思想有多伟大。


                              88楼2016-11-24 1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