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蛇吧 关注:133贴子:6,448

古今中外的名臣名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重申...一下排名不分先后!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一切都是为了树蛇大大@小树蛇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13 20:53回复
    大唐军神——李靖
    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着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贞观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动请缨,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唐帝国与西域诸国(如突厥、契苾)联军征讨吐谷浑。贞观九年(635年),李靖在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追至且末(今属新疆),大败吐谷浑军,伏允部下不堪唐军追击,杀伏允,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国土遂尽归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为卫国公。
    主要成就:灭萧梁、破辅公祐、平定江南。破吐谷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13 20:5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13 20:5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13 20:5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13 20:58
          回复
            @ID凌千夜 @雅霖290 @90058382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13 20:58
            回复
              大唐明相——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13 21:02
              收起回复
                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主要功绩:平定安史之乱,抗击吐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13 21:09
                回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李二在魏征死后说的一句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13 21:17
                  回复
                    今晚科普大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3-14 13:29
                    回复
                      “朱寿”与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祖籍安徽凤阳,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明朝第十位皇帝。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弘治五年(1505年)即位后沉溺于女色,宠“八虎”,修豹房,曾因玩火干清宫失火,置国政于不顾。应州之役中“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 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正统年间国力衰微,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不至于朝廷亡乱,如果有孝宗的制节谨度,则为明君。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驾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3-14 18:18
                      收起回复
                        @笠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3-14 20:39
                        回复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3-15 19:52
                          回复
                            《临刑占口》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凌迟前绝笔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府人,民族英雄,抗清名将,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并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赴任后持尚方宝剑将东江毛文龙设计杀害。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磔刑。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他的肉,南明永历皇帝率先为他平反,到了清乾隆时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3-15 20:00
                            收起回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3-15 2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