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91,675贴子:16,484,198
  • 0回复贴,共1

【原创】《道德经》里面关于“无”的三个概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的概念在道德经里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无”是道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无是无形物质的无。"道"是无形物质,是宇宙的本源物质,又叫混沌物质,在《易经》《内经》里面又称之为气,即:元气。宇宙生成发展的运动规则以及生命社会的运动规则原本就存在于元气的运动规律之中,所以道德经把元气称之为“道”。这是道德经的一个特别之处。易经里面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说的是阴阳产生之后的变化规律是“道”,并不具有物质性。老子用道的概念取代易经中元气的概念,更强调了元气的意识特性。混沌既是物质又是意识,从看不见摸不着,有重量的这些特征,易经把它称之为气;而老子从它的意识的特征称之为:道。所以第一个“无”的概念是主观上的无,客观上的有。这个“无”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既是物质的本源,也是意识的本源。
二,道德经第十一篇中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老子讲的无和前面第一个无的概念完全不是一码事。这是讲的有形器物的构成中有和无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前面讲的是宇宙的本源物质。
三,另外还有一个虚无的概念是心理上的。像道德经第十六篇里的“至虚极,守静笃”;像内经里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是心理上的无思无虑、守静,真气是元气,是无形物质;精和神在这里也是无形物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精。魂魄神精都是无形物质,由于它们无形,我们是通过它的功能表现来认识它们的,于是有人否认它们的物质性,这是错误的。
这样,“无”就有了三个方面的概念。如果我们对中国哲学中“无”的概念没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就会感到困惑。所以学习《道德经》需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需要博览古典文献对中华文化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可以反复阅读,逐渐加深。


1楼2017-06-03 16:38回复